外婆的竹篾香
外婆的手,是雙會“說話”的手。那雙手布滿老繭,指關節有些變形,卻能把生硬的竹子,變成一個個精巧的竹籃、竹筐、竹篩子。每當清晨的陽光透過老屋的窗欞,落在外婆的竹編架上,空氣中就會飄起淡淡的竹篾香,那是我童年最熟悉的味道。
我第一次看外婆編竹籃,是六歲那年的暑假。那天清晨,我被院子裡的“沙沙”聲吵醒,跑到門口一看,外婆正坐在老槐樹下,腳邊堆著幾根青竹。她左手扶著竹子,右手握著一把鋒利的彎刀,刀刃貼著竹身輕輕一劃,竹子就順著紋路裂開一道縫隙。“外婆,竹子好硬,你不疼嗎?”我蹲在旁邊,仰著頭問。外婆笑著把我拉到身邊,讓我摸了摸竹子的表皮:“竹子看著硬,其實有‘脾氣’,順著它的紋路來,它就聽話了。”說著,她把裂開的竹子放在膝蓋上,雙手握住竹片兩端,輕輕一掰,“哢嗒”一聲,竹片就分成了兩半,再把竹片上的竹節削掉,露出裡麵嫩白的竹芯。
接下來是劈竹篾,這是最考驗功夫的一步。外婆拿出一把細刀,將竹片固定在竹編架上,刀刃沿著竹片的厚度慢慢劃開,一片竹片瞬間變成了好幾根細細的竹篾。那些竹篾粗細均勻,薄得能透光,拿在手裡輕輕一折,還能彈回原樣。我也想試試,外婆把細刀遞給我,讓我握著刀柄慢慢劃。可我剛一用力,竹片就斷成了兩截,竹篾也歪歪扭扭的。“彆急,慢慢來,手腕要穩。”外婆握著我的手,一點點教我找力度,陽光照在我們交疊的手上,把竹篾的影子拉得很長。那天上午,我跟著外婆學劈竹篾,雖然隻劈出了幾根像樣的,手上卻沾了滿是竹屑,可聞著指尖的竹篾香,心裡滿是歡喜。
外婆編竹籃有個習慣,編到籃身的時候,總會在竹篾裡摻幾根紅色的細竹絲。她說紅色代表“吉祥”,編進竹籃裡,能給家裡帶來好運氣。有一次,村裡的王嬸來請外婆編個竹筐,說要給遠嫁的女兒裝家鄉的土特產。外婆聽了,特意選了最嫩的竹子,劈竹篾時比平時更細心,編筐底的時候,還在中間編了個小小的“福”字。編好的竹筐,籃身圓潤,提手結實,紅色的竹絲在青竹篾間若隱若現,好看極了。王嬸來拿竹筐時,摸著筐沿不停地誇讚:“你這手藝,真是沒話說,我女兒看到肯定喜歡。”外婆笑著擺手:“都是些老手藝,能幫上忙就好。”
外婆的竹編,從來不是為了賣錢。村裡誰家要編個竹篩子曬糧食,誰家要編個竹簸箕裝雜物,隻要跟外婆說一聲,她都會答應。有一年秋天,鄰居李爺爺家的玉米熟了,需要竹筐裝玉米,可他兒子在外地打工,沒人幫他編。外婆知道後,連續三天早起編竹筐,每天都編到傍晚。我看著外婆疲憊的樣子,勸她歇一歇:“外婆,你明天再編吧,彆累著了。”外婆卻拿起一根竹篾,繼續穿梭在竹編架上:“李爺爺年紀大了,玉米堆在院子裡怕下雨,我多編一個,他就能少等一天。”第四天清晨,外婆把三個嶄新的竹筐送到李爺爺家,李爺爺要給她錢,她堅決不收:“都是鄉裡鄉親,互相幫襯是應該的。”
後來我上了小學,每年暑假還是會回外婆家。每次回去,外婆都會給我編個小物件:有時是個竹製的小籃子,讓我裝野花;有時是個竹編的小蛐蛐籠,讓我裝院子裡的蛐蛐;還有一次,她給我編了個竹製的書簽,上麵刻著我的名字,邊緣還編了小小的花紋。我把那個書簽夾在課本裡,每次翻開書,都能聞到淡淡的竹篾香,仿佛外婆就在我身邊。
去年冬天,外婆的腿不小心摔了一跤,醫生讓她少走動,更不能長時間坐著編竹編。我回來看她時,發現她的竹編架放在牆角,上麵蒙了一層薄塵,腳邊的竹子也乾了。“外婆,你以後還能編竹籃嗎?”我摸著竹編架上的竹篾,小聲問。外婆歎了口氣,眼神落在窗外的竹林裡:“老了,手也不聽使喚了,這手藝,怕是要失傳了。”我看著外婆失落的樣子,突然想起小時候她教我劈竹篾的場景,於是拿起一根竹子,學著外婆的樣子,慢慢劃開一道縫隙:“外婆,我學,以後我幫你編竹籃,把你的手藝傳下去。”外婆抬起頭,眼裡閃著光,她握著我的手,像小時候一樣,教我怎麼劈竹篾,怎麼編籃底。陽光透過窗戶,落在我們的手上,竹篾香又一次飄滿了屋子。
現在,我每次回外婆家,都會跟著她學編竹編。雖然我編的竹籃還不夠精致,竹篾也偶爾會斷,但外婆總會笑著說:“不錯不錯,比外婆第一次編得好。”每次編完竹編,我都會把它們放在書架上,看著那些青綠色的竹製品,就像看到了外婆坐在老槐樹下編竹籃的身影,聞到了那縷熟悉的竹篾香。
外婆的竹編,編的不是竹子,是日子裡的溫暖,是鄉裡鄉親的情誼,是祖孫間的牽掛。那縷竹篾香,藏著外婆的愛,也藏著傳統手藝的溫度,它會一直留在我的記憶裡,陪著我慢慢長大,也讓我明白,有些東西,不管時光怎麼變,永遠不會褪色。
喜歡夏天快來啦請大家收藏:()夏天快來啦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