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欣維爾。
索伯車隊的總部坐落在阿爾卑斯山腳下,銀灰色的建築像一頭蟄伏的巨獸,玻璃幕牆反射著清冷的天光。空氣裡混合著金屬、碳纖維和高級潤滑油的氣味,冰冷而精確,與西班牙的陽光海灘截然不同。
林逸風站在大門前,深吸一口帶著阿爾卑斯山涼意的空氣。身上是印著索伯標誌的臨時隊服,嶄新得有些刺眼。他努力維持著“冰人ethan”的冷靜。
f1工廠,比模擬器裡的帥多了。
內心深處,那個“圍場音爆小子”正在叫囂。
“閉嘴。”林逸風在心裡對自己說,“我們是來搞定合同細節和模擬器測試的。專業。”
接待他的是車隊經理助理,一個表情嚴肅、一絲不苟的瑞士女人。她用公式化的笑容和簡潔的英語介紹了流程,將他領向工程部門。走廊兩側掛著索伯車隊曆史上的賽車照片和車手海報,從早期的c係列到近年的f1,訴說著這支老牌私人車隊的掙紮與堅守。
工程區氣氛壓抑,鍵盤敲擊聲和低聲討論彙成背景噪音。無數道目光掃過他,帶著審視、好奇和難以掩飾的懷疑。
“林先生,這位是你的比賽工程師,阿克塞爾·施密特。”助理介紹。
施密特約莫四十歲上下,典型的德國工程師,金發梳得一絲不苟,戴著無框眼鏡,眼神銳利。他伸出手,握手有力而短暫,臉上沒有多餘的表情。
“歡迎來到索伯,林。時間寶貴,直接去模擬器?”
“當然。”林逸風點頭,聲音平穩,“我已經等不及了。”
施密特沒有回應這句話,隻是轉身帶路。
索伯的模擬器比林逸風在f2車隊用過的任何設備都要先進得多。巨大的環形屏幕包裹視野,液壓係統模擬賽車動態,方向盤上的按鈕和旋鈕密密麻麻,如同戰鬥機駕駛艙。
“這是我們為斯帕賽道準備的基礎調校。”施密特遞過平板,上麵是密密麻麻的數據,“熟悉一下控製係統,跑幾圈基準測試。我們需要了解你的駕駛風格和對f1賽車的適應程度。”
林逸風坐進駕駛艙,係好安全帶。為了超級駕照,他駕駛雷諾舊款賽車跑過三百多公裡,那更多是體驗。真正要榨乾f1賽車每一分性能,完全是另一回事。f1的動力、下壓力、碳刹車和複雜的能量回收係統ers)管理,都與f2有著天壤之彆。
“okay,ethan,賽道開放。”施密特的聲音通過耳機傳來。
深呼吸,啟動。
引擎模擬聲浪低沉狂暴。輕點油門,虛擬賽車猛地竄出維修通道。
第一個彎角,拉魯斯。林逸風習慣性地按照f2的感覺去刹車。
“吱——!”
輪胎鎖死的尖嘯聲刺耳。虛擬賽車笨拙衝出賽道,差點撞上護牆。
耳機裡沒有施密特的聲音。隻有沉默。
林逸風咬牙,重新回到賽道。強迫自己冷靜,回憶駕駛f1賽車的短暫經驗,舒馬赫曾經提到的一些要點。
但虛擬賽車像一頭難以馴服的野獸,動力狂暴難以控製,高速彎下壓力驚人,每一次重刹都感覺五臟六腑翻滾。更要命的是ers係統,需要在激烈的駕駛中手動調整能量回收和輸出,手忙腳亂。
跑了幾圈,成績慘不忍睹,比施密特給出的基準圈速慢了足足兩秒多,失誤層出不窮。
這玩意兒比f2難開多了。
就在感覺快要抓狂的時候,一個熟悉而沉穩的聲音在腦海中響起,帶著不易察覺的笑意。
“小子,看來f1的歡迎儀式不太友好?”
是舒馬赫。林逸風精神一振。
“老頭子,你再不出來,我今天就要在這模擬器裡丟大人了!”
“f1賽車是工程學的結晶,不是靠蠻力。”舒馬赫的聲音嚴肅,“忘記你f2的肌肉記憶。感受下壓力,相信輪胎。刹車要更果斷,更細膩。注意方向盤上的反饋,它會告訴你賽車的極限。”
舒馬赫的聲音如同最精準的導航,開始實時指導。
“拉魯斯彎,晚一點入彎,利用路肩,更早開油……對,就這樣,感受後輪的滑動。”
林逸風調整方向盤角度,輕柔地給油,車尾輕微滑動,但很快被下壓力壓住,順利通過彎角。
“通過艾爾羅格彎時,保持油門全開,相信下壓力……視線放遠,看向拉迪裡恩的出彎點。”
他按照指示,緊繃身體,油門踩到底,賽車牢牢吸在地麵上,高速掠過彎心。
“肯梅爾直道,注意ers的能量部署,在刹車區前用完。”
林逸風拇指在方向盤上摸索,調整ers模式,釋放儲存的電能,賽車速度瞬間飆升。
“萊斯康姆斯彎,刹車點在這裡……慢進快出,彆急著給油……”
在舒馬赫的指導下,林逸風的操作逐漸流暢起來。他開始理解f1賽車獨特的駕駛邏輯,不再是單純地對抗,而是嘗試與它溝通,感受它的節奏。圈速一點點提升,失誤明顯減少。他根據舒馬赫的提示,微調ers部署,試圖在長直道上獲得更高的尾速。
施密特站在控製台前,雙手抱胸,盯著屏幕上的數據,臉上依舊沒有什麼表情。林逸風看不到他的臉,但他能感覺到那股無聲的審視。
他深吸一口氣,在舒馬赫的指引下,進入下一個彎角。
喜歡f1:開局車王教我開賽車請大家收藏:()f1:開局車王教我開賽車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