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站積分落袋,林逸風的名字在f1圈子討論度持續升溫。賽後那句“下次讓他看不到我的尾燈”宣言,被各大賽車媒體和論壇反複提及,配上他那個略帶挑釁的自信笑容,迅速在網絡發酵。
“哈哈,ethan這小子懂節目效果!”
“潘子聽了估計血壓飆升,已經開始期待下一場對決了!”
“粉了粉了,喜歡這種有實力又敢說的車手!”
“前麵的,確定不是喜歡他那張帥臉和中二發言?”
林逸風的個人社交媒體賬號,粉絲數如同坐上火箭,向上猛躥。他也沒閒著,延續“圍場交際花”本色,高強度網上衝浪。他轉發車迷製作的搞笑表情包,用蹩腳的梗回複評論區調侃,甚至空降粉絲群發紅包,留下一句“本大爺要去訓練了,爾等凡人好好搬磚”,配上《高智能方程式》風見隼人衝線截圖,引得群裡雞飛狗跳。
接地氣的互動,與賽場上冷靜精準的表現形成巨大反差,他的人氣一路狂飆。讚助商樂見其成,流量是硬通貨。
索伯車隊內部,林逸風地位悄然變化。連續幾站穩定積分進賬,尤其壓製同為新秀、背景更硬的維斯塔潘,車隊管理層看到他身上巨大潛力和商業價值。原本隻將他視為“帶來驚喜的過渡車手”,想法開始轉變。
日本大獎賽前夕,索伯位於欣維爾總部,領隊莫尼莎·卡滕伯恩少有地親自召集林逸風和工程師團隊開會。
莫尼莎推了推眼鏡,語氣鄭重:“ethan,你過去幾場比賽表現超出我們預期。車隊決定,接下來研發資源和升級部件分配上,會優先向你傾斜。”
林逸風身旁,首席工程師馬庫斯·霍夫曼眼中閃過一絲喜悅,拍了拍林逸風肩膀:“這意味著,預算允許範圍內,我們會儘可能為你量身打造更適合你駕駛風格的賽車部件。”
林逸風心中一動。索伯資源極其有限,每一件升級部件投入都需精打細算。車隊的決定是對他最大的肯定和支持。
他收起搞怪神色,認真說:“謝謝莫尼莎,謝謝馬庫斯,謝謝車隊!我一定會儘全力,回報車隊信任!”
他清楚,這意味著更大的壓力和責任。賽車性能提升是好事,如果無法轉化為更好成績,這份傾斜會成為質疑源頭。
帶著這份期待和壓力,林逸風投入日本站備戰。鈴鹿賽道,以高速彎和連續s彎著稱的傳奇賽道,對車手技術和賽車平衡性要求極高。
周五練習賽,林逸風遇到麻煩。高速彎中,尤其130r彎,賽車感覺掙紮,車尾動態過於活躍,無法充滿信心全油門通過。他嘗試調整駕駛方式,柔和輸入轉向,圈速無法達到預期,甚至比隊友慢0.2秒。
“該死,怎麼回事?”
回到維修區,林逸風摘下頭盔,眉頭緊鎖。汗水滑落額角,他感到一絲涼意。這不是硬件故障,遙測數據一切正常。
問題出在細微之處。賽車升級帶來下壓力提升,平衡點微妙變化,高速狀態下對轉向輸入精準度和時機要求更高。他過於追求極限,細微操作失誤被放大,引發車尾不穩和輪胎異常磨損。
這是技術瓶頸。之前憑借舒馬赫指導和自身天賦,他在“追趕”、“學習”。現在隨著對f1理解加深和賽車性能提升,他需“精通”、“引領”賽車調校方向,駕駛細膩度要求達到新高度。
晚上回到酒店,林逸風沒有刷手機看動漫,獨自坐在窗邊,手裡把玩舒馬赫簽名的迷你卡丁車模型。月光灑在模型金屬車身上,反射冰冷光澤。
他對著空氣喃喃自語:“老頭子,遇到坎了啊……”
眼前光影微動,熟悉的紅色身影漸漸清晰,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疲憊,眼神依舊銳利如鷹。舒馬赫幻影比之前凝實一些。
舒馬赫聲音低沉,直接點破他的困境:“瓶頸,每個車手都會遇到。f1不是簡單油門到底,是毫厘藝術。你感受到賽車極限,還沒完全駕馭它。”
“我知道,高速彎平衡點找不到。猶豫,速度沒了;激進,輪胎廢了。”林逸風有些沮喪。
舒馬赫沒有直接給出答案,伸出手,虛空點在迷你卡丁車模型尾部。
“想象氣流如何劃過車身,如何在尾翼分離。下壓力增加,賽車更‘粘’地麵,也對姿態變化更敏感。”手指緩緩移動,模擬賽車彎中軌跡。
“問題不在速度,在於進入彎道前的準備,彎心時對油門方向盤的細微控製。你需更早預判賽車反應,用更小幅度、更精準時機調整。”
舒馬赫聲音仿佛帶著魔力,林逸風意識被完全吸引。他不再簡單提點,深入講解高速彎空氣動力學、懸掛幾何與輪胎負載的複雜互動。知識遠比基礎技巧深奧。
“記住,ethan,最快車手不是把賽車推到極限的人,是能穩定在極限邊緣遊走,知道如何‘說服’賽車保持在那裡的人。”
舒馬赫指導如醍醐灌頂,林逸風感覺腦海模糊隔閡被捅破。他閉上眼睛,賽道記憶宮殿再次啟動。他不再簡單回憶圈速數據,將舒馬赫講解原理代入,重新審視鈴鹿賽道上每一次操作。
他看到轉向輸入的瞬間差異,看到油門控製的微小瑕疵,看到那些被忽略、導致輪胎過熱和車尾不穩的細節。
原來是這樣。
林逸風猛地睜開眼睛,眼中閃爍明悟光芒。
喜歡f1:開局車王教我開賽車請大家收藏:()f1:開局車王教我開賽車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