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的炮製方法通過改變其藥性、有效成分溶出及作用趨向,直接影響其功效定位。其中,生用與蜜炙是最主流的炮製方式,二者在功效上的差異尤為顯著,其他如酒炙、鹽炙等方法雖應用較少,但也會針對性調節其作用。以下從具體炮製方法出發,結合成分變化與臨床應用,解析其對功效的影響:
一、生黃芪:偏於走表,攻補兼施
炮製工藝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殘莖,洗淨潤透後切片,乾燥即得無輔料參與,保留藥材原有特性)。
對功效的影響
1.固表止汗,走肌表而護外
生黃芪性偏涼相較於蜜炙),味甘而力較峻,主入肺經,能“實衛氣、固皮毛”。其有效成分中,黃芪多糖含量較高)可增強免疫功能,抑製異常免疫反應如過敏),故常用於“表虛不固”之證如自汗、反複感冒、過敏性鼻炎)。
例:《丹溪心法》玉屏風散用生黃芪配防風、白術,通過“固表不留邪,祛邪不傷正”,治表虛自汗、易感風邪。
2.利水消腫,通水道而逐濕
生黃芪能“通利三焦水道”,其黃酮類成分如毛蕊異黃酮)可促進腎小球濾過、抑製腎小管重吸收,增強利水作用,適用於“氣虛水腫”如慢性腎炎水腫、心源性水腫)。
例:《金匱要略》防己黃芪湯用生黃芪配防己、白術,治“風水或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取其“益氣利水”之功。
3.托毒生肌,透膿瘡而促愈
生黃芪“走竄之力”較強,能“益氣托毒、推動膿瘍成熟破潰”,其黃芪甲苷可促進肉芽組織生長、增強局部血液循環,適用於“瘡瘍膿成不潰或潰後久不愈合”。
例:《外科正宗》透膿散用生黃芪配當歸、穿山甲,治癰疽腫痛、膿成難潰,通過“益氣托膿”加速瘡瘍愈合。
二、蜜炙黃芪:偏於走裡,專於補中
炮製工藝
取煉蜜每100kg黃芪用蜜25kg),加適量開水稀釋後,與黃芪片拌勻、悶透,文火炒至表麵深黃色、不粘手即得蜂蜜為輔料,甘溫而潤)。
對功效的影響
1.緩和藥性,增強補中益氣之力
蜂蜜味甘性溫,具“補中緩急”之效,與黃芪配伍後:
可緩和生黃芪的“峻烈之性”,使其藥性更溫和,作用更持久;
促進黃芪中黃芪甲苷補氣核心成分)的溶出研究顯示蜜炙後黃芪甲苷含量較生品提升約20),增強“補肺氣、益脾氣”之功。
適用於“內傷氣虛”之證如脾胃虛弱、食少便溏、氣短乏力)。
例:《脾胃論》補中益氣湯用蜜炙黃芪配人參、白術,治“中氣下陷”脫肛、子宮下垂),取其“補中升陽”之效。
2.引藥入中焦,強化健脾養血作用
蜂蜜“歸脾經”,蜜炙可引導黃芪藥性從“走表”轉向“走中焦”,尤其增強對脾胃的補益。其黃芪多糖在蜜炙後更易被腸道吸收,能促進胃腸蠕動、改善消化功能,同時協同提升造血功能增加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適用於“氣血兩虛”如貧血、慢性疲勞綜合征)。
例:《濟生方》歸脾湯蜜炙黃芪配伍當歸、龍眼肉)治“心脾兩虛,氣血不足”,體現其“健脾生血”作用。
三、其他炮製方法:針對性調節功效應用較少)
1.酒炙黃芪
以黃酒為輔料每100kg黃芪用黃酒1015kg),拌勻悶透後炒乾。酒性辛溫,能“活血通絡、引藥上行”,故酒炙黃芪在補氣基礎上,增強“益氣活血、通經活絡”之功,多用於“氣虛血瘀所致的中風偏癱、肢體麻木”如補陽還五湯若用酒炙黃芪,可加強活血通絡之效)。
2.鹽炙黃芪
以食鹽為輔料每100kg黃芪用食鹽2kg),水溶化後與黃芪片拌勻炒乾。鹽味鹹入腎,故鹽炙黃芪可“引藥入腎”,增強“補腎氣、固腎精”作用,適用於“腎氣虛衰”如腰膝酸軟、夜尿增多),但臨床應用遠不及生品與蜜炙。
四、核心規律:炮製通過“三方麵”影響功效
1.藥性趨向:生黃芪“性浮走表”,主司衛表、水道;蜜炙後“性沉走裡”,專補中焦,體現“炮製改變藥物歸經與作用部位”。
2.成分溶出:蜜炙促進黃芪甲苷等脂溶性成分溶出增強補氣),生品保留更多水溶性多糖增強免疫、利水),體現“炮製影響有效成分的種類與含量”。
3.功效側重:生品“攻補兼施”固表、利水、托毒),蜜炙“純補無瀉”補中、升陽),體現“炮製優化藥物功效方向,適應不同臨床需求”。
綜上,黃芪的炮製並非簡單加工,而是通過輔料特性與工藝調控,“定向優化”其功效——生用偏於“祛邪兼扶正”,蜜炙偏於“扶正補虛”,這種差異既源於傳統臨床經驗,也得到現代成分研究的佐證,是中醫藥“因證選藥、因效炮製”思想的典型體現。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