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標兵黨勝利_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_线上阅读小说网 

時代標兵黨勝利(1 / 2)

青春熱血鑄軍魂

22歲的黨勝利,這位中國電子科技大學應屆畢業便主動入伍的黨員戰士,毫不猶豫地投身搶險救災一線。在濁浪滔天的洪流中,在滿是泥濘的堤壩上,他爭分奪秒轉移群眾、加固堤壩。長時間在冰冷的水中、泥濘的地裡浸泡,他的雙下肢皮膚不堪重負,出現潰爛、細菌感染,傷口處惡臭彌漫,膿水與血液滲出不斷,情況岌岌可危。在及時得到驕陽醫館救治與精心的中醫藥調理,讓這位年輕戰士的雙下肢得以保全,並恢複如初。

內服中藥處方

處方來源:參考明代《外科正宗》中治瘡瘍腫毒之方,結合清代《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及現代臨床經驗化裁而來。

處方:

金銀花30g、連翹30g、蒲公英30g、紫花地丁30g、野菊花30g、黃連10g、黃芩15g、黃柏15g、梔子12g、丹皮12g、赤芍12g、當歸15g、川芎12g、生地黃20g、黃芪30g、黨參15g、白術15g、茯苓15g、薏苡仁30g、敗醬草30g、皂角刺10g、生甘草6g。每日1劑,水煎400,分早晚兩次溫服。

藥物性味歸經、功能主治及現代藥理研究

1.金銀花:味甘,性寒,歸肺、心、胃經。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主治癰腫疔瘡,外感風熱,溫病初起,熱毒血痢等。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金銀花含有綠原酸、木犀草素等成分,具有廣譜抗菌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杆菌等多種細菌有抑製作用,同時還能抗炎、解熱、提高機體免疫力。

2.連翹:味苦,性微寒,歸肺、心、小腸經。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疏散風熱。常用於癰腫瘡毒,瘰鬁痰核,風熱感冒,溫病初起等。連翹中的連翹苷、連翹酚等成分,抗菌、抗炎作用顯著,還能促進白細胞的吞噬功能,增強機體的抗感染能力。

3.蒲公英:味苦、甘,性寒,歸肝、胃經。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利尿通淋。可用於疔瘡腫毒,乳癰,瘰鬁,目赤,咽痛,肺癰,腸癰,濕熱黃疸,熱淋澀痛等。現代研究發現,蒲公英含有的蒲公英甾醇、蒲公英素等,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等有較強的抑製作用,同時具有抗炎、利膽、保肝等作用。

4.紫花地丁:味苦、辛,性寒,歸心、肝經。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主治疔瘡腫毒,癰疽發背,丹毒,毒蛇咬傷等。紫花地丁中的黃酮類、生物堿等成分,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解熱等作用,能有效抑製傷口處的細菌感染,減輕炎症反應。

5.野菊花:味苦、辛,性微寒,歸肝、心經。清熱解毒,瀉火平肝。用於疔瘡癰腫,目赤腫痛,頭痛眩暈。野菊花含有的揮發油、黃酮類化合物等,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作用,可減輕傷口局部的紅腫熱痛症狀。

6.黃連:味苦,性寒,歸心、脾、胃、肝、膽、大腸經。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常用於濕熱痞滿,嘔吐吞酸,瀉痢,黃疸,高熱神昏,心火亢盛等。黃連中的小檗堿是其主要活性成分,抗菌譜廣,對多種革蘭氏陽性菌和陰性菌均有較強的抑製作用,還能抗炎、抗潰瘍、調節免疫功能。

7.黃芩:味苦,性寒,歸肺、膽、脾、大腸、小腸經。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主治濕溫、暑濕,胸悶嘔惡,濕熱痞滿,瀉痢,黃疸等。黃芩苷等成分具有抗菌、抗炎、抗過敏、抗氧化作用,可減少傷口處的炎症滲出,促進炎症吸收。

8.黃柏:味苦,性寒,歸腎、膀胱經。清熱燥濕,瀉火除蒸,解毒療瘡。用於濕熱瀉痢,黃疸尿赤,帶下陰癢,熱淋澀痛,腳氣痿躄等。黃柏含有的小檗堿、黃柏堿等,抗菌作用明顯,同時能促進創麵愈合,減輕局部炎症反應。

9.梔子:味苦,性寒,歸心、肺、三焦經。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外用消腫止痛。常用於熱病心煩,濕熱黃疸,淋證澀痛,血熱吐衄,目赤腫痛等。梔子提取物具有抗炎、鎮痛、解熱作用,可緩解傷口疼痛,減輕炎症。

10.丹皮:味辛、苦,性微寒,歸心、肝、腎經。清熱涼血,活血化瘀。主治溫毒發斑,吐血衄血,夜熱早涼,無汗骨蒸,經閉痛經,跌撲傷痛等。丹皮中的丹皮酚等成分,具有抗炎、抗菌、抗氧化、鎮痛作用,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

11.赤芍:味苦,性微寒,歸肝經。清熱涼血,散瘀止痛。用於熱入營血,溫毒發斑,吐血衄血,目赤腫痛,肝鬱脅痛等。赤芍含有的芍藥苷等成分,具有抗炎、鎮痛、抗血栓形成等作用,可減輕傷口周圍的腫脹和疼痛,促進組織修複。

12.當歸:味甘、辛,性溫,歸肝、心、脾經。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適用於血虛萎黃,眩暈心悸,月經不調,經閉痛經,虛寒腹痛,風濕痹痛,跌撲損傷等。當歸能促進血液循環,增加局部營養供應,其含有的阿魏酸等成分,具有抗血栓形成、抗炎、鎮痛作用,有助於傷口愈合。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13.川芎:味辛,性溫,歸肝、膽、心包經。活血行氣,祛風止痛。常用於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症瘕腹痛,胸脅刺痛,跌撲腫痛等。川芎嗪可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抑製血小板聚集,促進傷口處的血液流通,為組織修複提供良好條件。

14.生地黃:味甘、苦,性寒,歸心、肝、腎經。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用於熱入營血,溫毒發斑,吐血衄血,熱病傷陰,舌絳煩渴等。生地黃中的地黃多糖等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免疫調節作用,能滋陰養血,促進受損組織的修複。

15.黃芪:味甘,性微溫,歸脾、肺經。補氣升陽,固表止汗,利水消腫,生津養血,行滯通痹,托毒排膿,斂瘡生肌。黃芪能增強機體免疫力,促進蛋白質合成,加速傷口愈合。現代研究表明,黃芪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增加白細胞的趨化性和吞噬功能,有助於清除傷口處的細菌和壞死組織。

16.黨參:味甘,性平,歸脾、肺經。健脾益肺,養血生津。用於脾肺氣虛,食少倦怠,咳嗽虛喘,氣血不足等。黨參含有的黨參多糖等成分,能增強機體免疫力,調節胃腸功能,促進營養物質的吸收,為身體恢複提供能量。

17.白術:味甘、苦,性溫,歸脾、胃經。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主治脾虛食少,腹脹泄瀉,痰飲眩悸,水腫,自汗等。白術可增強脾胃的運化功能,促進水濕代謝,其揮發油等成分能調節胃腸功能,保護胃黏膜,間接促進傷口愈合。

18.茯苓:味甘、淡,性平,歸心、肺、脾、腎經。利水滲濕,健脾,寧心。常用於水腫尿少,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泄瀉等。茯苓中的茯苓多糖等成分,具有免疫調節、抗炎作用,能健脾利濕,改善機體的內環境,有利於傷口的修複。

19.薏苡仁:味甘、淡,性涼,歸脾、胃、肺經。利水滲濕,健脾止瀉,除痹,排膿,解毒散結。可用於水腫,腳氣,小便不利,脾虛泄瀉,濕痹拘攣等。薏苡仁含有的薏苡仁油等成分,具有抗炎、抗菌、抗腫瘤作用,能促進膿液排出,加速傷口愈合。

20.敗醬草:味辛、苦,性微寒,歸胃、大腸、肝經。清熱解毒,消癰排膿,祛瘀止痛。用於腸癰腹痛,肺癰吐膿,癰腫瘡毒,產後瘀阻腹痛等。敗醬草中的揮發油、三萜類化合物等,具有抗菌、抗炎、抗病毒作用,對傷口感染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21.皂角刺:味辛,性溫,歸肝、胃經。消腫托毒,排膿,殺蟲。用於癰疽初起或膿成不潰;外治疥癬麻風。皂角刺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刺激肉芽組織生長,有助於膿液排出,加速傷口愈合。

22.生甘草:味甘,性平,歸心、肺、脾、胃經。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甘草甜素等成分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作用,能調和諸藥,使整個處方的藥效更加協調,同時減輕藥物的毒性和烈性。

君臣佐使配伍構思技巧及協同效果

1.君藥:金銀花、連翹、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這五味藥組成了著名的“五味消毒飲”,是清熱解毒、消散癰腫的經典方劑。金銀花甘寒芳香,既能清熱解毒,又可疏散風熱;連翹苦寒,清熱解毒之力較強,且能消腫散結;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均善於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五藥合用,針對黨勝利雙下肢因細菌感染導致的潰爛、紅腫熱痛等症狀,發揮強大的清熱解毒、抗菌消炎作用,如同戰場上的主力軍,直搗病邪巢穴。

2.臣藥:黃連、黃芩、黃柏、梔子、丹皮、赤芍、當歸、川芎、生地黃。黃連、黃芩、黃柏、梔子組成“黃連解毒湯”,加強瀉火解毒之力,清除體內熱毒;丹皮、赤芍涼血活血,散瘀止痛,改善傷口局部的血液循環,減輕瘀血阻滯;當歸、川芎活血行氣,促進氣血運行,為組織修複提供營養;生地黃清熱涼血,養陰生津,防止熱毒傷陰。這些臣藥輔助君藥,從不同角度協同作戰,一方麵增強清熱解毒的功效,另一方麵改善局部氣血運行,促進傷口愈合,如同得力的副將,協助主力軍攻克病症。

3.佐藥:黃芪、黨參、白術、茯苓、薏苡仁。黃芪補氣升陽,托毒排膿,斂瘡生肌,能增強機體免疫力,促進傷口愈合;黨參、白術、茯苓健脾益氣,運化水濕,使脾胃功能健運,為身體提供充足的氣血和營養;薏苡仁利水滲濕,健脾止瀉,除痹,排膿,協助黃芪等藥物促進膿液排出,加速傷口修複。佐藥起到輔助君臣藥加強治療作用,同時調節機體的整體功能,增強正氣,如同軍隊中的參謀,為整個處方的療效提供支持。

4.使藥:敗醬草、皂角刺、生甘草。敗醬草清熱解毒,消癰排膿,引導諸藥直達病所,增強對傷口感染的治療效果;皂角刺消腫托毒,排膿,促進傷口愈合;生甘草調和諸藥,使各藥之間協同作用,發揮最佳療效,且能緩解藥物的毒性和烈性,保護脾胃。使藥如同軍隊中的傳令兵,將藥力精準送達病灶,同時協調諸藥,使整個處方的療效更加全麵、協同。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從現代藥理研究來看,該處方的協同效果顯著。多種藥物的抗菌成分共同作用,對傷口處的細菌形成強大的抑製和殺滅作用;抗炎藥物減輕局部炎症反應,緩解紅腫熱痛;活血化瘀藥物改善微循環,促進瘀血消散,為組織修複提供良好的血液供應;補氣健脾藥物增強機體免疫力,促進蛋白質合成和營養物質的吸收,加速傷口愈合;排膿藥物促進膿液排出,保持傷口清潔,防止感染加重。

岐黃妙手祛瘡瘍,鐵血丹心煥新生

二診:初戰告捷,穩中求進

診查記錄

服藥一周後,黨勝利再次踏入診室。他的體溫已恢複正常,雙下肢灼痛感明顯減輕,大麵積潰瘍邊緣開始出現淡紅色的新生組織,但仍有少量稀薄膿液滲出,傷口周圍皮膚依舊紅腫。舌淡紅,苔薄黃,脈滑。醫生仔細查看傷口後判斷:熱毒已去大半,但餘邪未清,氣血耗傷,需在清解餘毒的同時,加強扶正之力。

二診處方

金銀花25g、連翹25g、蒲公英25g、紫花地丁25g、野菊花25g、黃連8g、黃芩12g、黃柏12g、梔子10g、丹皮10g、赤芍10g、當歸15g、川芎12g、生地黃18g、黃芪35g、黨參20g、白術15g、茯苓15g、薏苡仁30g、敗醬草25g、皂角刺8g、炙甘草6g。每日1劑,水煎400,分早晚溫服。

處方解析

藥物調整:適當降低金銀花、連翹等清熱解毒藥的劑量,避免寒涼過度傷正;增加黃芪、黨參用量,黃芪補氣升陽、托毒生肌,黨參健脾益肺、養血生津,二者合用增強機體免疫力;炙甘草替代生甘草,在調和諸藥的同時,加強補脾益氣之功。

君臣佐使變化:君藥仍以金銀花等五味藥為主,但力量稍減;臣藥中黃連解毒湯劑量下調,丹皮、赤芍等活血藥維持原量,保障局部血運;佐藥黃芪、黨參、白術、茯苓形成“補氣鐵三角”,協同薏苡仁利濕排膿;使藥敗醬草、皂角刺繼續引導藥力直達病所,炙甘草調和藥性。

三診:毒邪漸退,扶正固本

診查記錄

三診時,黨勝利精神狀態明顯好轉,雙下肢潰瘍麵縮小近一半,僅在腳踝處殘留小塊創麵,膿液基本消失,轉為少量清稀滲出液,紅腫消退,局部皮膚溫度正常。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弱。醫生判斷:熱毒已衰,氣血虧虛成為主要矛盾,需以扶正為主,兼清餘邪。

三診處方

金銀花20g、連翹20g、蒲公英20g、當歸15g、川芎12g、生地黃15g、黃芪40g、黨參25g、白術15g、茯苓15g、薏苡仁30g、白芍15g、丹參15g、雞血藤15g、皂角刺6g、炙甘草6g、肉桂3g後下)。每日1劑,水煎400,分兩次服用。

處方解析

藥物調整:大幅減少清熱解毒藥物,僅保留基礎劑量維持抗菌效果;加入白芍養血柔肝、緩急止痛,丹參、雞血藤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促進局部血液循環;肉桂少量後下,取其溫陽散寒、鼓舞氣血生長之力,與大隊補氣養血藥配伍,溫而不燥。

君臣佐使變化:君藥轉為黃芪、黨參,大補元氣;臣藥當歸、川芎、生地黃補血活血,白芍、丹參、雞血藤輔助通絡;佐藥白術、茯苓健脾助運,薏苡仁利濕,金銀花等清熱解毒藥退居佐位;使藥皂角刺、炙甘草引藥入經,肉桂溫通血脈,調和陰陽。

四診:肉芽新生,氣血漸複

診查記錄

四診時,黨勝利的雙下肢僅存米粒大小的潰瘍點,創麵覆蓋大量鮮紅色肉芽組織,滲出液完全消失,皮膚顏色接近正常,但行走時仍感下肢乏力,偶有麻木。舌淡紅,苔薄白,脈細。醫生判斷:正氣漸複,但氣血仍需充盈,應繼續補益氣血,兼顧通絡。

四診處方

黃芪45g、黨參30g、白術15g、茯苓15g、當歸15g、川芎12g、生地黃15g、白芍15g、丹參15g、雞血藤15g、牛膝12g、木瓜12g、杜仲15g、續斷15g、炙甘草6g。每日1劑,水煎400,分早晚服用。

處方解析

藥物調整:撤去金銀花、連翹等清熱解毒藥,專注氣血雙補;加入牛膝補肝腎、強筋骨,引藥下行;木瓜舒筋活絡、化濕和胃,緩解下肢麻木;杜仲、續斷補腎壯骨,增強機體修複能力。

君臣佐使變化:君藥黃芪、黨參用量再增,如擎天之柱補氣養血;臣藥當歸、川芎、生地黃、白芍組成“四物湯”補血活血,丹參、雞血藤加強通絡;佐藥白術、茯苓健脾助運,牛膝、木瓜、杜仲、續斷輔助強筋健骨;炙甘草調和諸藥,使氣血生化有源。

五診:收尾鞏固,防止反複

診查記錄

五診時,黨勝利的雙下肢潰瘍完全愈合,僅留淡紅色疤痕,皮膚彈性恢複,行走自如,但陰雨天仍感局部酸脹,舌淡紅,苔薄白,脈細。醫生判斷:病邪已除,但氣血尚未完全充盈,需鞏固療效,防止餘邪死灰複燃。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五診處方

黃芪40g、黨參25g、白術15g、茯苓15g、當歸15g、川芎12g、熟地黃15g、白芍15g、丹參15g、雞血藤15g、防風10g、防己10g、獨活10g、桑寄生15g、炙甘草6g。每日1劑,水煎400,服用5劑後改為隔日1劑。

處方解析

藥物調整:生地黃換為熟地黃,增強補血滋陰之力;加入防風、防己、獨活祛風除濕,驅散殘留寒濕之邪;桑寄生補肝腎、強筋骨,兼祛風濕,防止關節酸脹複發。

君臣佐使變化:君藥黃芪、黨參穩固正氣;臣藥“四物湯”加丹參、雞血藤補血活血;佐藥防風、防己、獨活、桑寄生祛風濕、通經絡;炙甘草調和諸藥,全方攻補兼施,既補氣血,又防外邪侵襲。

六診:康複收官,重塑體魄

診查記錄

六診時,黨勝利麵色紅潤,雙下肢活動如常,疤痕顏色變淡,無任何不適症狀。舌淡紅,苔薄白,脈和緩有力。醫生欣慰地告知:“氣血已複,正氣充盈,康複已成!”為鞏固療效,開具膏方調理。

六診膏方

黃芪200g、黨參150g、白術100g、茯苓100g、當歸150g、川芎100g、熟地黃200g、白芍150g、丹參150g、雞血藤150g、枸杞子150g、菟絲子150g、陳皮50g、炙甘草60g、蜂蜜500g。將藥物水煎取汁,濃縮後加入蜂蜜收膏,每日早晚各服1匙,溫開水衝服,服用1個月。

處方解析

膏方以補氣養血為主,加入枸杞子、菟絲子滋補肝腎,陳皮理氣健脾,防止補藥滋膩礙胃。蜂蜜調和諸藥,口感甘甜,便於長期服用,如同給身體穿上一層“防護鎧甲”,持續滋養氣血,增強體質。

熱血鑄軍魂,草藥煥新生

外洗中藥處方

處方來源:參考明代《外科正宗》中“苦參湯”及清代《醫宗金鑒》“如意金黃散”的組方思路,結合現代臨床治療皮膚感染的經驗化裁而成。

處方:

苦參30g、黃柏30g、黃連20g、黃芩20g、大黃30g、白鮮皮30g、地膚子30g、蛇床子30g、百部30g、土茯苓30g、蒲公英30g、紫花地丁30g、野菊花30g、馬齒莧30g、敗醬草30g、乳香20g、沒藥20g、血竭15g、兒茶15g、生甘草15g、芒硝20g後下)。將除芒硝外的藥物加適量清水浸泡30分鐘,大火煮沸後轉小火煎煮30分鐘,過濾取汁,待藥液溫度降至40c左右時加入芒硝溶解,用於浸泡或濕敷雙下肢患處,每日23次,每次2030分鐘。

藥物性味歸經、功能主治及現代藥理研究

1.苦參:味苦,性寒,歸心、肝、胃、大腸、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利尿的功效。主治濕熱瀉痢、赤白帶下、陰腫陰癢、濕疹濕瘡、皮膚瘙癢等。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苦參中的苦參堿、氧化苦參堿等成分,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杆菌等多種細菌有顯著抑製作用,同時具有抗炎、抗過敏、免疫調節作用,可減輕皮膚炎症反應。

2.黃柏:味苦,性寒,歸腎、膀胱經。清熱燥濕,瀉火除蒸,解毒療瘡。常用於濕熱瀉痢、黃疸尿赤、帶下陰癢、瘡瘍腫毒等。黃柏含有的小檗堿等成分,抗菌譜廣,對常見的皮膚致病菌有較強的殺滅作用,還能促進創麵愈合,減少滲出。

3.黃連:味苦,性寒,歸心、脾、胃、肝、膽、大腸經。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主治濕熱痞滿、嘔吐吞酸、高熱神昏、癰腫疔瘡等。黃連中的小檗堿不僅抗菌活性強,還能調節免疫功能,抑製炎症因子的釋放,減輕局部紅腫熱痛。

4.黃芩:味苦,性寒,歸肺、膽、脾、大腸、小腸經。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用於濕溫暑濕、胸悶嘔惡、瘡瘍腫毒等。黃芩苷等成分具有抗炎、抗過敏、抗氧化作用,可有效緩解皮膚炎症,促進受損組織修複。

5.大黃:味苦,性寒,歸脾、胃、大腸、肝、心包經。瀉下攻積,清熱瀉火,涼血解毒,逐瘀通經,利濕退黃。外用時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適用於瘡瘍腫毒、燒燙傷等。大黃中的蒽醌類化合物能抗菌、抗炎,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瘀血消散。

6.白鮮皮:味苦,性寒,歸脾、胃、膀胱經。清熱燥濕,祛風解毒。用於濕熱瘡毒、黃水淋漓、濕疹、風疹、疥癬瘡癩等。白鮮皮含有的白鮮堿等成分,具有抗菌、抗炎、止癢作用,可減輕皮膚瘙癢和炎症反應。

7.地膚子:味辛、苦,性寒,歸腎、膀胱經。清熱利濕,祛風止癢。主治小便不利、淋瀝澀痛、陰癢帶下、風疹、濕疹、皮膚瘙癢等。地膚子中的三萜皂苷類成分,能抑製皮膚真菌和細菌生長,同時具有抗炎、抗過敏作用。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8.蛇床子:味辛、苦,性溫,歸腎經。燥濕祛風,殺蟲止癢,溫腎壯陽。用於陰癢帶下、濕疹瘙癢、疥癬麻風等。蛇床子素等成分具有抗菌、抗真菌、抗炎作用,對皮膚感染有良好的治療效果,還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

9.百部:味甘、苦,性微溫,歸肺經。潤肺下氣止咳,殺蟲滅虱。外用可治療頭虱、體虱、蟯蟲病、陰癢、皮膚瘙癢等。百部含有的生物堿等成分,對多種皮膚真菌和細菌有抑製作用,能有效殺滅引起感染的病原體。


最新小说: 開局煉氣一萬層,我徒弟個個逆天 鎧甲:我老婆是飛影鎧甲召喚人! 快穿:滅世反派是舔狗 快穿年代文之林軟軟的任務人生 天宇守護神醫 當過明星嗎,你就寫文娛? 風雨殺胡令 天災降臨:我的破樓進化末世堡壘 速通:這個喪屍有點禮貌 祁同偉:力挺鐘小艾,她一胎三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