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勝利自從驕陽醫院康複出院以後,一直在家做修養。由於在醫院住院期間得到了李雨涵的精心醫治和生活上的無微不至的照顧,兩人經常在一起談天說地,深入交流。因為都是同一時代的同齡人,所以他們之間無話不說,有工作,有學習,有未來,有理想,有生活。在住院治療期間,黨勝利也得到了李雨涵的經常鼓勵,戰勝病痛,充滿信心,得以新生。黨勝利也在個人的追求,與欲要在軍旅生涯中報效祖國的理想,深深的打動了李雨涵。
兩人許久未見,雖然能夠通過微信和電話相互聯係,但仍然耐不住想要見麵的衝動。於是黨勝利就主動給李雨涵打去了電話,去焦作的月山寺遊玩,李雨涵高興地答應了這一周六周日陪同黨勝利一起相約月山寺。
黨勝利,如願以償的得到了滿意的答複,興奮的不得了,於是他趕忙進行旅遊攻略,以充實自己的相關知識,自己一個本地人,絕不能對本地的風景和曆史人文一無所知,必須要在李雨涵麵前秀一把。
黨勝利坐在院子的葡萄樹下,斜躺在搖椅之上,陷入了沉思,月山寺月山寺,它是如何而來的呢?
月山寺
月山寺:始建於公元1158年,是曆史上著名的佛教聖地,與少林寺、白馬寺並稱為中原三大古寺,也是中華三大拳之一八極拳的發祥地,內有著名的八大景、七小景、五大奇觀和兩個千古難解之謎。
月山寺:
太行南麓的地理傳奇與千年守望
在廣袤的中原大地之上,太行山如一條巨龍橫亙南北,在它的南麓,藏著一處充滿傳奇色彩的聖地——月山寺。這座曆經數百年風雨的古寺,宛如一顆鑲嵌在山間的明珠,其選址背後,蘊含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與古人的深邃智慧,每一寸土地都訴說著滄海桑田的變遷。
藏於山水間的秘境:
月山寺的地理位置
月山寺坐落於河南省焦作市博愛縣月山鎮,依偎在明月山的懷抱之中。從高空俯瞰,連綿起伏的山脈恰似一彎新月,將寺院溫柔地攬入懷中,“月山”之名由此而來。這裡距離博愛縣城不過數公裡,既遠離塵世的喧囂,又未完全隔絕人間煙火,猶如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
站在月山寺前,舉目遠眺,北麵是雄偉的太行山脈,層巒疊嶂,山峰高聳入雲;南麵則是廣袤無垠的華北平原,沃野千裡,阡陌縱橫。一條蜿蜒的丹河從寺旁緩緩流過,宛如一條玉帶,為這片土地增添了幾分靈動與秀美。四周青山綠水環繞,古樹參天,翠竹成林,讓月山寺宛如一顆鑲嵌在綠色綢緞上的寶石,散發著獨特的魅力。
歲月雕琢的奇跡:
地理環境的曆史成因
山脈的崛起:
地殼運動的傑作
月山寺所處的太行山脈,是地球漫長地質曆史中一場偉大造山運動的產物。數億年前,地球內部的板塊如同沉睡的巨獸,突然開始劇烈運動。太平洋板塊向歐亞板塊俯衝擠壓,巨大的力量使得地殼發生褶皺、斷裂和抬升。在這場驚心動魄的地質變遷中,太行山脈如同一條巨龍,從海洋中緩緩升起,逐漸形成了如今我們所見的雄偉山勢。
明月山作為太行山脈的一部分,同樣經曆了這場巨變。山體中的岩石在巨大的壓力下扭曲變形,形成了獨特的地質構造。這些岩石不僅記錄了地球的滄桑巨變,也為月山寺提供了堅實的基石。
河流的饋贈:
丹河的塑造之功
丹河,這條古老的河流,如同一位不知疲倦的雕刻家,在歲月的長河中,用它的流水不斷地塑造著月山寺周邊的地貌。丹河發源於山西境內,一路奔騰南下,裹挾著大量的泥沙和石塊。在流經月山寺附近時,由於地勢逐漸趨於平緩,河水的流速減慢,泥沙和石塊便逐漸沉積下來,形成了肥沃的河岸平原。
這些平原不僅為周邊居民提供了肥沃的耕地,也為月山寺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同時,丹河的存在也為月山寺帶來了豐富的水資源。寺內的課蜜泉等清泉,與丹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它們或是丹河的地下水補給,或是受丹河地質影響而形成,為寺院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水源。
時光長河中的變遷:
地理環境的曆史演化
植被的興衰:人與自然的博弈
在曆史的早期,月山寺周邊曾是一片茂密的森林。高大的鬆樹、柏樹遮天蔽日,各種灌木和草本植物在林間肆意生長,形成了一個生機勃勃的生態係統。然而,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和人類活動的日益頻繁,這片森林逐漸遭到破壞。人們為了開墾農田、建造房屋,大量砍伐樹木,導致森林麵積不斷縮小。
到了近代,由於過度的砍伐和開墾,月山寺周邊的生態環境一度惡化,水土流失嚴重,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時有發生。近年來,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當地政府和民眾開始積極開展植樹造林活動,曾經被破壞的山林逐漸恢複了生機。如今,漫步在月山寺周邊,綠樹成蔭,繁花似錦,人與自然再次和諧共處。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氣候的律動:自然的微妙變化
月山寺所在地區屬於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然而,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氣候也並非一成不變。據曆史記載,在一些乾旱時期,當地降水稀少,丹河的水位下降,甚至出現斷流現象,給寺院和周邊居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困難。而在洪澇災害頻繁的年份,丹河河水暴漲,淹沒周邊的農田和村莊,月山寺也受到洪水的威脅。
此外,全球氣候變化也對當地氣候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近年來,當地氣溫逐漸升高,極端天氣事件增多,這些變化都在悄然改變著月山寺周邊的生態環境。
天人合一的選擇:
月山寺的選址奧秘
風水寶地:古人的智慧抉擇
中國古人在選址時,十分注重風水。月山寺所處的位置,被認為是一塊風水寶地。從風水學的角度來看,其背靠明月山,山勢雄偉,猶如一座天然的屏障,能夠阻擋北方的寒風,寓意著“靠山”穩固;前方視野開闊,朝向廣袤的平原,象征著前途無量;左右兩側的山脈如同青龍、白虎,守護著寺院,形成了“藏風聚氣”的絕佳格局。
這樣的風水環境,不僅有利於寺院的安寧與發展,也被認為能夠為修行者帶來吉祥和福氣。因此,當高僧空相禪師雲遊至此,被這裡的山水之美和獨特的風水格局所吸引,決定在此建立寺院,也就不足為奇了。
清幽之地:修行者的理想家園
對於佛教寺院來說,清幽寧靜的環境是修行的理想之地。月山寺周邊群山環繞,綠樹成蔭,遠離城市的喧囂和繁華。在這裡,沒有車馬的喧囂,沒有世俗的紛擾,隻有鳥兒的鳴叫、樹葉的沙沙聲和山間的風聲。這樣的環境能夠讓僧人靜下心來,專注於佛法的修行和內心的修煉。
寺院周圍豐富的自然資源,也為僧人提供了一個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空間。他們可以在山林中采拾野果,在清泉邊洗滌心靈,在大自然的懷抱中感悟佛法的真諦。這種與自然緊密相連的生活方式,正是佛教所倡導的“天人合一”理念的體現。
交通之便:溝通內外的樞紐
儘管月山寺身處山中,但它並非與世隔絕。其所在的位置,恰好處於豫西北交通要道附近。古代的商道、官道從周邊經過,使得寺院與外界保持著密切的聯係。這種便利的交通條件,一方麵便於僧人外出雲遊、交流佛法,另一方麵也方便了信眾前來朝拜。
同時,交通的便利也為寺院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了保障。在寺院的修建過程中,所需的建築材料、生活用品等物資,可以通過這些交通要道順利運抵。而寺院的影響力,也能夠借助交通的便利,傳播到更遠的地方。
月山寺的選址,是大自然的恩賜與古人智慧的結晶。它不僅承載著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也見證了地理環境的變遷與演化。在這裡,山水與人文交融,曆史與現實對話,每一處風景都訴說著歲月的故事,每一寸土地都蘊含著無儘的奧秘。如今,月山寺依然靜靜地矗立在太行南麓,等待著更多的人前來探尋它的傳奇與魅力。
帝王將相的青睞:月山寺始建於金正隆三年公元1158年),曆史上,明成祖朱棣、明英宗朱祁鎮、清乾隆皇帝等數位皇帝都曾到此遊覽朝覲。清乾隆皇帝曾三遊月山寺,禦題三匾、一對聯、詩七首。
與少林寺的淵源:1158年,少林寺雲遊高僧空相禪師創建月山寺。2013年,少林寺與月山寺達成戰略合作協議,整體接管月山寺寺院,由僧人全權管理,開展佛教活動。
月山寺始建於公元1158年,是曆史上著名的佛教聖地,與少林寺、白馬寺並稱為“中原三大古寺”。月山寺景色優美,佛學淵源深厚,且是八極拳的發祥地,這些都吸引著乾隆皇帝三遊此地。
空相禪師創建月山寺的故事
主要出自《明月山大明禪院碑記》。
據金大定十六年1176年)立的《明月山大明禪院記》記載,空相禪師是少林寺曹洞宗第十四代傳人,他在碧溪岩畔、清風穀內修建精藍,曆經一十四年功將畢,永為聖跡,將作選佛之場。此外,文中還提到金大定二年1162年),金世宗完顏雍“詔訪寰宇寺院,有名跡者,鹹敕名額”,空相禪師風餐露宿,一路化緣至中都北京)陳情,恭請金帝完顏雍敕得大明禪院名額。
除了《明月山大明禪院碑記》,一些地方史誌、佛教相關的書籍以及月山寺的相關介紹資料中也有對這段曆史的記載和引用,使得空相禪師創建月山寺的故事得以流傳下來。如在介紹月山寺曆史的文章中,都會提及空相禪師從少林寺雲遊至此,見此地山清水秀,便築茅壘石,結庵而居,創建了最初的“清風庵”,後經發展才有了月山寺。
1158年,少林寺高僧空相禪師創建了月山寺。
空相禪師在少林寺修行20餘年,拜在少林寺住持法和名下,潛心學習曹洞宗禪法。待老師去世後,空相離開少林雲遊四方。一日,他來到如今月山寺所在之地,見此處山似一勾彎月,翠柏修竹茂密,丹水潺潺西流,靈岩寺鐘鼓東鳴,認為是佛家修行的福地妙境,遂決定在此築茅壘石,結庵而居,當時名為“清風庵”。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當時北方處於金朝統治,朝廷對寺院管理嚴格,開辦寺院需申請名額,對僧籍、寺籍、度牒管理極嚴,沒有寺籍的寺院會被責罰甚至取締。為讓清風庵獲得合法地位,空相禪師風餐露宿,一路化緣至中都北京)陳情。幾經周折,終於在金大定二年1162年)恭請金世宗完顏雍敕得“大明禪院”的名額。
得到官方認可後,大明禪院發展步伐加快。空相禪師通過醫治病痛、舍醫送藥、設棚舍粥、救濟難民等方式廣結善緣,吸引了方圓數百裡的善男信女,他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一座座殿宇、一排排寮舍在明月山上相繼建成。後來,月山寺在明、清時期達到鼎盛,成為中原四大佛教寺院之一。
此外,同空相禪師一起開創月山寺的還有他的徒弟蒼公。蒼公本是落魄武進士,因生逢亂世,懷才不遇,憤而出家於清風庵。他閒暇時操練拳法,創造出了八極拳,月山寺內的蒼公洞相傳為他手鑿而成。
乾隆皇帝禦題
三匾、一對聯、詩七首:
三匾
“慈意雲垂”:
這是乾隆為大士閣題寫的匾額。大士閣是月山寺的標誌性建築之一,“慈意雲垂”意在形容大士閣中供奉的觀音菩薩慈悲心懷如同雲朵低垂,普降甘霖,庇佑眾生。
“六通圓滿”:
為毗盧殿所題。“六通”是佛教術語,指六種神通,即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儘通。“六通圓滿”表示毗盧遮那佛所具備的六種神通達到了圓滿的境界,象征著佛法的博大精深和無所不能。
“無儘光明”:
是水陸殿的匾額。水陸殿是舉行水陸法會的場所,“無儘光明”寓意著佛法的光明如同浩瀚宇宙,沒有儘頭,能夠照亮眾生的心靈,指引他們脫離苦海。
一對聯
“功德水周環金容印月,吉祥雲縹緲寶界凝香”:這副對聯掛在大雄寶殿。
上聯“功德水周環金容印月”,“功德水”象征著佛法的智慧和功德,如同環繞的水流,滋潤著眾生;“金容”指佛像,“印月”寓意著佛像的莊嚴和佛法的光輝如同月亮映照在水中,清晰可見,又蘊含著一種寧靜、神秘的美感。
下聯“吉祥雲縹緲寶界凝香”,“吉祥雲”代表著祥瑞和福氣,在天空中縹緲飄蕩;“寶界”指佛國世界,“凝香”則營造出一種神聖、莊嚴的氛圍,仿佛佛國世界中充滿了祥瑞的香氣。整副對聯通過對佛法、佛像、佛國世界等元素的描繪,展現了月山寺的神聖和莊嚴,表達了對佛教的崇敬和讚美之情。
詩七首
目前明確為乾隆皇帝為月山寺所題的詩有《月山寶光寺》和“金山行影幾千秋,方鎖高峰水自流,美景一時觀不儘,天緣有份再來遊”一詩。其餘五首詩的具體內容暫無確切的公開資料記載。
以下是對《月山寶光寺》的賞析:
原文:“月地由來號月山,蜿蜒一徑入雲關。真成七寶光無定,消受三秋趣以閒。平野色含菁峭外,飛泉聲在翠微間。心疑開士幽居處,欲辨殘碑蘚已斑。”
賞析:首聯點明月山寺的地理位置和名稱由來,一條蜿蜒的小路通向高聳入雲的山門。頷聯中“七寶光無定”描繪了月山寺的神秘和神聖,仿佛有著無儘的佛光閃耀;“消受三秋趣以閒”則體現了詩人在秋天遊覽時,感受到的閒適和愜意。頸聯從視覺和聽覺兩個角度,描繪了月山寺周圍的美景,平野的景色在青山之外,飛泉的聲音在翠微之間,營造出一種清幽、寧靜的氛圍。尾聯“心疑開士幽居處,欲辨殘碑蘚已斑”,詩人心中疑惑這裡是高僧隱居的地方,想要辨認殘碑上的文字,卻發現已經被苔蘚覆蓋,增添了一種曆史的滄桑感和神秘感。
乾隆皇帝的這些匾、聯、詩,不僅是對月山寺美景和佛教文化的讚美,也反映了當時的曆史文化背景,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曆史價值。
月山寺八大景:
太行深處的自然與人文奇觀
在太行山南麓,有一座靜謐而古老的月山寺,它如一顆遺世明珠,鑲嵌在翠綠的山巒之間。這座始建於金正隆三年的古寺,不僅是佛教聖地,更是八極拳的發祥地,承載著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而寺中的八大景,猶如八顆璀璨的寶石,各自散發著獨特的魅力,吸引著無數遊客前來探尋。
將軍柏:歲月的守望者
步入月山寺,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那棵古老的將軍柏。它像一位忠誠的衛士,靜靜佇立在寺前,見證了月山寺數百年的興衰榮辱。這棵柏樹樹乾粗壯,需數人才能合抱,樹皮粗糙,猶如歲月鐫刻的紋路,記錄著曆史的滄桑。它的枝葉繁茂,向四周伸展,仿佛一把巨大的綠傘,為古寺撐起一片寧靜的天空。陽光透過枝葉的縫隙灑下,形成一片片金色的光斑,給人一種如夢如幻的感覺。微風拂過,枝葉沙沙作響,仿佛在訴說著古老的故事,讓人不禁沉醉其中,感受著歲月的沉澱與厚重。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望景台:登高攬勝的絕佳處
沿著蜿蜒的山路拾級而上,便來到了望景台。這裡是月山寺的至高點,站在台上,極目遠眺,月山寺的全貌儘收眼底。遠處,山巒連綿起伏,峰巒疊嶂,猶如一幅壯麗的山水畫卷。山間雲霧繚繞,如夢似幻,仿佛仙境一般。近處,古寺的紅牆碧瓦在綠樹的映襯下顯得格外醒目,錯落有致的建築布局展現出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藝。此時,清風拂麵,帶來絲絲涼意,讓人頓感心曠神怡,所有的煩惱與疲憊都被拋到了九霄雲外,儘情享受著這大自然賦予的美好景色。
大士閣:古寺的標誌性建築
大士閣是月山寺的標誌性建築,也是八大景之一。它高高聳立在寺院的中央,氣勢恢宏。這座樓閣建築風格獨特,飛簷鬥拱,雕梁畫棟,每一處細節都彰顯著古代建築的精美與細膩。閣內供奉著千手觀音像,佛像麵容慈祥,莊嚴肅穆,慈悲的目光仿佛俯瞰著世間萬物。登上大士閣,憑欄遠眺,周圍的景色一覽無餘,給人一種“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邁之感。在這裡,你可以感受到濃厚的佛教氛圍,領略到古代建築藝術與宗教文化的完美融合。
課密泉:清澈靈動的生命之源
在月山寺的一角,有一股清泉潺潺流淌,這便是課密泉。泉水清澈見底,水質甘甜,宛如一麵鏡子,倒映著周圍的綠樹青山和古寺建築。它的水流不大,但卻常年不斷,仿佛是大自然賦予月山寺的生命之泉。泉水從石縫中湧出,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音,宛如一首美妙的樂曲,為寧靜的古寺增添了一份靈動與生機。據說,這泉水還有著神奇的功效,飲用後可清心明目,延年益壽,因此吸引了許多遊客前來品嘗。捧起一掬清泉,感受著它的清涼與甘甜,仿佛心靈也被這純淨的泉水洗滌得一塵不染。
蒼公洞:神秘的修行之地
蒼公洞位於月山寺的後山,是一個天然的洞穴。這裡幽靜深邃,充滿了神秘的氣息。相傳,月山寺的第二代主持蒼公曾在此修行,因此得名。洞口不大,但進入洞內卻彆有洞天。洞內寬敞明亮,石壁上刻滿了各種佛教經文和圖案,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見證了月山寺悠久的佛教曆史。洞內還擺放著一些石凳和石桌,仿佛能讓人看到當年蒼公在此潛心修行的身影。在蒼公洞,你可以感受到一種遠離塵世喧囂的寧靜與祥和,體驗到佛教修行的深邃與神秘。
清風殿:曆史的回響
清風殿是月山寺的重要建築之一,它承載著豐富的曆史文化內涵。這座殿堂建築風格古樸典雅,莊嚴肅穆。殿內供奉著佛像和一些曆史名人的牌位,牆壁上繪有精美的壁畫,這些壁畫內容豐富,色彩鮮豔,生動地描繪了佛教故事和古代社會的生活場景,展現了古代藝術的魅力。站在清風殿內,仿佛能聽到曆史的回響,感受到古代佛教文化的繁榮與昌盛。在這裡,你可以領略到古代建築藝術與佛教文化的完美結合,感受到曆史的厚重與深沉。
連環井:獨特的自然奇觀
連環井是月山寺八大景中最為獨特的一景。它由兩口井組成,兩井相連,猶如一對親密無間的兄弟。這兩口井的水位始終保持一致,無論旱澇,井水都不會乾涸,堪稱神奇。更為奇特的是,其中一口井的水甘甜可口,而另一口井的水則略帶苦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關於連環井,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是當年的高僧為了考驗弟子的修行而特意設置的。來到連環井邊,你可以親自品嘗兩口井的水,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與奧秘,也可以聆聽這個古老的傳說,領略到月山寺深厚的文化底蘊。
鳳凰台:祥瑞之地
鳳凰台位於月山寺的最高處,是一處視野開闊、風景秀麗的地方。這裡地勢平坦,四周綠樹環繞,環境清幽。相傳,曾經有鳳凰在此棲息,因此得名鳳凰台。站在鳳凰台上,俯瞰整個月山寺和周圍的山巒,景色美不勝收。尤其是在清晨和傍晚,太陽的餘暉灑在大地上,給整個景區披上了一層金色的外衣,宛如一幅美麗的畫卷。在鳳凰台,你可以感受到祥瑞之氣,領略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以放鬆身心,享受這寧靜而美好的時光。
月山寺的八大景,每一處都獨具特色,它們是大自然的傑作,也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在這裡,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相互交融,曆史文化與佛教文化相互輝映,構成了一幅和諧而美妙的畫卷。無論是欣賞自然美景,還是探尋曆史文化,月山寺八大景都能給你帶來一場難忘的旅行體驗,讓你沉醉其中,流連忘返。
月山寺七小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