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經方化險為夷
酉時閉館,葉承天正對著醫案研究孫思邈的“溫膽湯”,忽聞拍門聲。抬擔架的漢子喊:“大夫!我娘心口疼得在地上打滾!”
老婦人唇色青黑,冷汗浸透中衣,左手小指至無名指麻木。葉承天按其寸口脈,如雀啄狀,再看舌苔水滑,突然想起藥王廟後碑刻的《千金方》醫案:“胸痹心痛,寒痰閉阻者,當用薤白白酒湯加附子。”
“快!取雲台野蜂蜜三錢,兌入熱白酒,先灌半盞!”他一邊研墨開方:附子10g先煎)、薤白15g、瓜蔞實20g、桂枝12g、丹參20g,“煎藥時加一把柏子仁,要連殼炒的,此仁得雲台柏木千年之氣,最能通心脈。”
藥物性味歸經、功能主治及現代藥理研究
附子:味辛、甘,性大熱,有毒,歸心、腎、脾經。功能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附子有強心、抗心律失常、擴張血管、改善血液循環等作用。
薤白:味辛、苦,性溫,歸肺、胃、大腸經。能通陽散結,行氣導滯。現代研究發現,薤白有抗血小板聚集、抗心肌缺血等作用。
瓜蔞實:味甘、微苦,性寒,歸肺、胃、大腸經。可清熱化痰,寬胸散結,潤腸通便。現代藥理顯示,瓜蔞實有抗菌、抗炎、降血脂等作用。
桂枝:味辛、甘,性溫,歸心、肺、膀胱經。能發汗解肌,溫通經脈,助陽化氣。現代研究表明,桂枝有解熱、鎮痛、抗炎、擴張血管等作用。
丹參:味苦,性微寒,歸心、肝經。具活血祛瘀,通經止痛,清心除煩,涼血消癰之效。現代藥理研究發現,丹參能改善微循環、抗心肌缺血、抗血栓形成等。
柏子仁:味甘,性平,歸心、腎、大腸經。可養心安神,潤腸通便。現代研究發現其有鎮靜、催眠等作用,可能對心血管係統也有一定益處。
君臣佐使配伍技巧與構方思路
君臣佐使:附子為君藥,溫陽散寒,回陽救逆,針對寒痰閉阻之根本。薤白為臣藥,通陽散結,與附子共同溫通心陽以散陰寒。瓜蔞實、桂枝為佐藥,瓜蔞實寬胸散結,助薤白化痰散結,桂枝溫通經脈,助附子溫陽通脈。丹參為佐使藥,活血化瘀,使氣血暢通,且防諸藥溫燥太過而傷血。柏子仁可視為佐助藥,養心安神且通心脈,與諸藥協同治療胸痹心痛。
構方思路:針對胸痹心痛寒痰閉阻的病機,以溫陽散寒、通陽散結為主,佐以活血化瘀、化痰寬胸之品,標本兼治,使陽氣得複,寒痰得散,氣血通暢,胸痹自解。
協同效用:附子與薤白、桂枝相伍,增強溫陽通脈之力;瓜蔞實與薤白配合,化痰散結,寬胸理氣;丹參活血,與溫陽藥協同,使血行通暢而不瘀滯;柏子仁養心通脈,與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治療胸痹心痛的作用。從現代藥理角度看,全方可能通過改善心血管功能、抗心肌缺血、抗血栓等多方麵作用,達到治療胸痹心痛的目的。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待藥湯灌下,老婦人指尖漸暖,脈勢趨穩。葉承天守在床前,見窗台上擺著半罐曬乾的山藥粉——正是焦作聞名的“鐵棍山藥”,忽然笑道:“明日讓您兒子去山藥地挖些帶須根的鮮山藥,煮湯時加幾片生薑,比吃藥還養脾胃。”
醫館夜話:
草木皆含天地情
更深露重,阿林收拾藥櫃時,見葉承天對著月光下的藥簍出神。“師父,這味帶紅斑點的茯苓,可是雲台山深處的‘血茯苓’?”
“不錯。”葉承天輕撫茯苓表麵的天然紋路,“你看這血色紋路,像不像太行山脈的走向?孫真人當年在此采藥,定是悟透了‘人與草木同稟天地之氣’的道理。就像那對母子,孩子送我的益母草,看似尋常,卻是入肝經、解肝鬱的良藥——草木有靈,全在醫者如何相看。”
葉承天笑著說,我這裡還有一篇關於血茯苓的故事呢!
血茯苓傳奇
很久很久以前,在雲台山深處,流傳著一個關於血茯苓的動人傳說。
雲台山巍峨險峻,雲霧繚繞,山中生長著無數珍貴的藥材,是大自然賜予人間的寶庫。在山腳下的村落裡,住著一位醫術高超、心地善良的老郎中,名叫林善。林善一生都在鑽研醫術,救助病患,他常常深入山中采藥,對山中的一草一木都有著深厚的感情。
有一年,村子裡爆發了一場奇怪的瘟疫。患者們麵色蒼白,渾身無力,胸口如同被巨石壓迫般疼痛,呼吸困難,而且病情發展極快,短短幾天,就有不少人因此喪命。林善心急如焚,他用儘了自己所知道的各種藥方,卻始終無法控製住瘟疫的蔓延。
一天夜裡,身心俱疲的林善又一次進入了雲台山深處,試圖尋找能對抗瘟疫的藥材。他在山林中艱難地穿行,月光透過茂密的樹葉灑下斑駁的光影,四周寂靜得可怕,隻有偶爾傳來的幾聲野獸的低吼。林善不知疲倦地尋找著,忽然,他看到前方不遠處有一道奇異的紅光閃爍。
他心中一動,朝著紅光的方向走去。走近後,發現紅光來自一棵巨大的古樹下。在古樹盤根錯節的根部,生長著一顆形狀奇特的茯苓。這茯苓表麵布滿了如鮮血般的紅色斑點,紋路蜿蜒,恰似太行山脈的走向,散發著神秘而溫暖的氣息。
就在林善驚訝地打量著這顆茯苓時,一位白衣飄飄的仙人出現在他麵前。仙人麵容慈祥,眼中閃爍著智慧的光芒。他告訴林善,這顆茯苓乃是吸收了雲台山千年天地之靈氣、日月之精華所化,名為血茯苓。它擁有強大的力量,能夠驅散瘟疫,拯救蒼生,但需要一位心懷大愛的醫者才能將其功效發揮到極致。
仙人還說,雲台山的草木皆有靈性,它們與人類同受天地之氣滋養,彼此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真正的醫者,不僅要懂得藥材的藥理,更要用心去感受它們的靈性,與它們建立起一種特殊的默契。
林善虔誠地向仙人拜謝,然後小心翼翼地采下了血茯苓。回到村子後,他按照仙人的指點,將血茯苓與其他藥材搭配,熬製成湯藥,分發給患病的村民。奇跡發生了,喝下湯藥的村民們病情迅速好轉,不久後,瘟疫便徹底消失了。
從那以後,雲台山深處的血茯苓就成為了人們心中的神藥。人們傳說,隻有那些心懷慈悲、醫德高尚的醫者,在遇到重大危難時,才能有緣見到血茯苓。而血茯苓的傳說也一直流傳了下來,它時刻提醒著人們,人與草木同稟天地之氣,要敬畏自然,珍視這些大自然賦予的珍貴禮物,讓醫者的仁心與草木的靈性共同守護人間安康。每當夜深人靜,月光灑在雲台山時,仿佛還能看到血茯苓那神秘的紅光在山林間若隱若現,訴說著那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阿林忽然想起白日所見:葉承天為老人施針時,銀針在陽光下竟泛著淡金光澤,宛如藥王畫像中仙人持有的法器。“師父,您說藥王孫思邈真的能溝通草木靈性?”
葉承天並未立刻作答,他輕輕推開窗,讓山間的夜風裹挾著藥香湧入屋內。遠處藥王廟的燈火在風中明明滅滅,宛如千年時光裡不滅的醫者魂靈。“不是溝通,是敬畏。”他的聲音低沉而悠遠,仿佛從曆史的深處傳來,“當你俯身觀察每一株草藥,就會發現它們的形態、氣味、生長習性,皆是天地造化的饋贈。”
他走到藥櫃前,指尖拂過一個個古樸的藥匣,“你看這茯苓,生於古鬆之下,吸天地之靈氣,聚日月之精華,表麵的血色紋路恰似太行山脈的脈絡。它沉睡數年,隻為在合適的時機,化作一味良藥,解除世人病痛。還有那益母草,看似尋常,卻獨入肝經,能解肝鬱。每一株草藥都帶著天地日月的精魂,承載著自然的使命。”
葉承天的目光轉向案頭未涼的藥茶,水汽氤氳中,藥香嫋嫋升騰。“再看這碗湯藥,水取自雲台山頂終年不化的積雪,潔淨清冽;火用的是太行山中燒製的炭,火候溫和;藥材是在朝露未曦時采摘,飽含天地間最純淨的氣息。而煎藥之人,需心懷濟世救人的慈悲,以專注和虔誠之火,慢慢熬煮。如此,方能將草藥的靈性完全激發,讓藥效發揮到極致。”
“這就是孫真人所說的‘大醫精誠’。精,是對醫術的精益求精,對藥材特性的透徹了解;誠,是對生命的敬畏,對患者的一片赤誠。”葉承天的話語中帶著歲月沉澱的厚重,“曆代醫者,踏遍青山,辨識草木,記錄藥性,將經驗代代相傳。每一味藥方,都凝結著前人無數次的嘗試與探索,飽含著他們的仁心與智慧。我們作為醫者,隻有心懷敬畏,尊重每一株草藥,珍惜每一個藥方,才能不辜負這份傳承。”
阿林若有所思地點點頭,目光變得堅定。他終於明白,醫者與草木之間,不是簡單的利用關係,而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醫者以敬畏之心聆聽草木的故事,草木以自身的靈性回應醫者的真誠。在這對話中,誕生了治愈病痛的良方,傳承了千年不朽的醫者仁心。
窗外,藥王廟的燈火依然明亮,那是指引醫者前行的明燈,也是照亮人間健康之路的希望之光。阿林望著燈火,心中湧起一股暖流,他知道,自己要走的路還很長,但隻要心懷敬畏與赤誠,定能在這條路上,續寫屬於醫者的傳奇。
醫館外,山風送來藥王廟的晨鐘,驚起數隻宿鳥。葉承天起身舒展筋骨,見門檻石上不知何時落了片山楂葉,葉脈清晰如人體經絡——原來天地萬物,早把醫道寫在了草木枝葉間。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