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柴胡各入藥部位的民間使用方法與單驗方劑
1.民間使用方法
柴胡根:
解表退熱:民間常用柴胡根1015g鮮品加倍),水煎後加少許紅糖,趁熱服用,治療外感風寒或風熱初期的發熱、頭痛尤其適用於寒熱往來之症)。山西、陝西等地藥農稱此為“柴胡飲”,可搭配生薑、蔥白增強解表效果。
疏肝解鬱:將柴胡根切片曬乾,與陳皮、玫瑰花一同泡茶,用於緩解情緒抑鬱、胸脅脹悶尤其適合女性肝鬱氣滯所致的月經不調、乳房脹痛)。
止痛安胎:部分地區將柴胡根研末,用黃酒送服,治療跌打損傷疼痛;或與白術、黃芩配伍,水煎服,用於妊娠早期肝胃不和引起的惡心嘔吐需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柴胡全草:
外治皮膚:夏季采收全草,煮水後濾渣,趁熱熏洗濕疹、蕁麻疹患處,或搗爛外敷癰腫初起如乳腺炎),利用其清熱解毒、散結消腫的功效。
截瘧止痢:民間用柴胡全草20g鮮品30g),加青蒿15g,水煎後於瘧疾發作前2小時服用,緩解寒熱往來的瘧疾症狀;或與黃連、木香煎服,治療濕熱痢疾裡急後重。
柴胡莖葉非傳統入藥部位,但民間偶用):
嫩葉焯水後涼拌或煮粥,被認為有疏肝理氣之效,用於輔助調理輕度肝鬱氣滯食療性質,藥效較弱)。
2.單驗方劑舉例
柴胡退熱湯民間治感冒發熱):柴胡根12g,葛根10g,薄荷6g後下),水煎服,適用於發熱惡寒、頭痛無汗的風寒感冒初起,或寒熱往來的半表半裡證。
柴胡疏肝散民間簡易方):柴胡根15g,香附10g,川芎6g,黃酒適量煎服,主治情誌不暢所致的脅肋脹痛、噯氣反酸簡化自經典名方“柴胡疏肝散”)。
柴胡瘧疾飲:柴胡全草15g,檳榔10g,水煎,加紅糖調服,於瘧疾發作前3小時服用,連用3日需注意現代瘧疾治療需以抗瘧藥為主,此方僅作輔助)。
二、名醫常用方劑中的柴胡:名家、名方與解析
1.經典名方與柴胡的核心應用
柴胡在中醫經典方劑中應用廣泛,尤其在和解少陽、疏肝解鬱、升陽舉陷三大領域,以下為代表方劑及解析:
1)張仲景《傷寒論》——小柴胡湯
地位:柴胡臨床應用的奠基性方劑,開創“和解少陽”治法,被後世稱為“少陽機樞之劑”。
組成:柴胡半斤約9g,漢代劑量,現代常用1224g)、黃芩三兩、人參三兩、半夏半升、炙甘草三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功效:和解少陽,主治少陽病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口苦咽乾、心煩喜嘔)及婦人熱入血室經期外感發熱)。
柴胡作用解析:
君藥:重用柴胡,取其苦辛微寒、入肝膽經之性,疏解少陽半表半裡之邪,透邪外出。
配伍關鍵:與黃芩相須為用柴胡升散,黃芩降泄),一散一清,和解少陽鬱熱;配人參、大棗、甘草扶助正氣,防邪內傳,體現“扶正達邪”之法。
現代應用:感冒、瘧疾、慢性肝炎、膽囊炎、胃炎等屬少陽證或肝胃不和者,為柴胡在表裡同病、虛實夾雜證中的經典應用。
2)李東垣《脾胃論》——補中益氣湯
地位:“升陽舉陷”的代表方,拓展柴胡在脾胃病中的應用。
組成:黃芪、炙甘草、人參、當歸、陳皮、升麻、柴胡、白術。
功效:補中益氣,升陽舉陷,主治脾胃氣虛、中氣下陷證如脫肛、子宮脫垂、久瀉久痢)。
柴胡作用解析:
佐使藥:與升麻共為使藥,升提脾胃清陽之氣,協助黃芪、人參補氣升陽。
配伍特點:柴胡用量較輕36g),取其“輕清升散”之性,與升麻相伍,如“雙翼”助清陽上達,體現“補氣藥+升提藥”的協同效應。
名醫應用:李東垣強調“脾胃為元氣之本”,柴胡在此方中突破解表、疏肝局限,成為治療氣虛下陷證的關鍵藥,後世稱其“引清氣上升”。
3)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逍遙散源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地位:疏肝養血的基礎方,柴胡在婦科、情誌病中的典範應用。
組成:柴胡、當歸、白芍、白術、茯苓、炙甘草、生薑、薄荷原方有煨薑,葉天士常用薄荷增強疏肝)。
功效:疏肝解鬱,養血健脾,主治肝鬱血虛脾弱證情緒抑鬱、胸脅脹痛、月經不調、乳房脹痛)。
柴胡作用解析:
君藥:疏肝解鬱,條達肝氣,使肝氣得以疏泄,配合當歸、白芍養血柔肝,補肝體而助肝用。
配伍特色:柴胡與白術、茯苓健脾祛濕,體現“肝脾同治”;加薄荷少許,增強疏肝清熱之效葉天士善用“輕清之品”調肝)。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現代拓展:用於抑鬱症、更年期綜合征、乳腺增生、月經不調等,柴胡在此方中成為“疏肝而不傷陰,解鬱而不耗氣”的核心藥物。
4)張元素《醫學啟源》——柴胡疏肝散
組成:柴胡、陳皮、川芎、香附、枳殼、芍藥、炙甘草。
功效:疏肝理氣,活血止痛,主治肝氣鬱滯證脅肋疼痛、胸悶善太息、情誌抑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