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作用:作為君藥,直達肝經,疏泄氣機,與香附、枳殼協同理氣,配川芎活血,芍藥柔肝,體現“疏肝、理氣、活血、柔肝”四法合用。
2.柴胡在名方中的出現頻率
和解劑:小柴胡湯、大柴胡湯《傷寒論》)中柴胡為君藥,出現頻率100;蒿芩清膽湯《溫病條辨》)中為臣藥,疏利少陽濕熱。
疏肝劑:逍遙散、柴胡疏肝散、加味逍遙散等,柴胡必為君藥或主藥,出現頻率90以上。
升陽劑:補中益氣湯、升陽益胃湯《脾胃論》)中柴胡為使藥,占同類方劑的80。
表裡雙解劑:柴葛解肌湯《傷寒六書》)、柴胡桂枝湯《傷寒論》)中柴胡與葛根、桂枝配伍,調和表裡,出現頻率約70。
三、柴胡入藥的曆史追溯:從先秦到東漢的起源
1.最早入藥記載——東漢《神農本草經》
柴胡首載於《本經》,列為上品,記載其“主心腹腸胃中結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致新”。
此處“心腹結氣”“飲食積聚”提示柴胡早期用於治療氣機阻滯、胃腸積滯;“寒熱邪氣”則指其和解寒熱的功效,與《傷寒論》中小柴胡湯的應用相呼應。
2.先秦及漢代的藥用雛形
雖無先秦文獻直接記載柴胡,但《詩經》《山海經》中“山菜”“茈胡”的描述如《山海經·中山經》:“景山……其草多茈胡”),有學者推測可能為柴胡的早期名稱,反映先秦時期已有采集利用柴胡的實踐。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雖未明確提及柴胡,但漢代對“寒熱病”“積聚病”的治療思路,為柴胡後來的功效總結奠定了基礎。
四、與炮製演變:從生用到炮製的功效分化
1.臨床使用的曆史演變
漢代至唐代:解表、治瘧、和腸胃
張仲景以柴胡為主藥治療少陽病小柴胡湯)、表裡同病柴胡桂枝湯),奠定其“和解少陽”的核心功效。
《肘後備急方》中用柴胡治“溫瘧”,延續了《本經》“寒熱邪氣”的應用,陶弘景《本草經集注》補充其“除傷寒心下煩熱”。
宋代至金元:疏肝、升陽的拓展
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逍遙散的出現,開創柴胡在婦科、情誌病中的疏肝養血用法。
李東垣在《脾胃論》中創立補中益氣湯,將柴胡用於升提脾胃清陽,治療氣虛下陷證,突破了此前“解表、和裡”的局限,賦予其“升陽舉陷”的新功效。
明清時期:炮製細化與功效專精
葉天士、吳鞠通等溫病學家善用柴胡治療濕熱病如蒿芩清膽湯),強調“柴胡疏泄少陽三焦氣機”。
婦科領域,《傅青主女科》常用柴胡配白芍、當歸治療肝鬱不孕、經行不暢,深化其“調肝養血”的作用。
現代:藥理研究與跨學科應用
發現柴胡皂苷的解熱、抗炎、保肝作用,推動其在病毒性肝炎如柴胡疏肝散加減)、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應用。
中成藥開發:柴胡注射液曾用於退熱,後因安全性調整)、小柴胡顆粒、逍遙丸等,擴大了臨床使用範圍。
2.炮製方法的演變與功效差異
漢代:生用為主,去苗洗淨
《傷寒論》中柴胡多生用,強調“去苗”可能去除地上部分,單用根部),體現早期對入藥部位的篩選。
南北朝:醋製萌芽
劉宋時期《雷公炮炙論》記載“凡使柴胡,先去須及頭,用醋拌蒸,出,曬乾”,首次提出醋製,認為可增強“疏肝止痛”之效現代研究證實醋炙後柴胡皂苷含量變化,利於有效成分溶出)。
唐代:酒製出現
《千金方》中記載“酒炒柴胡”,用於活血調經,酒製可引藥上行,增強柴胡疏肝活血的作用,適用於婦科血瘀氣滯證。
宋代:蜜製、麩炒豐富
《太平聖惠方》有“蜜炙柴胡”,認為可緩和苦寒之性,增強補中益氣的效果如用於脾胃虛弱兼肝鬱者);麩炒柴胡則減少對胃腸的刺激。
明清:鱉血拌炒獨特炮製
《本草備要》記載“鱉血拌柴胡,入肝經血分,養陰而不燥,治虛熱”,適用於陰虛內熱、肝鬱化火證如肺結核低熱伴情緒抑鬱),體現“以血引血,入肝養陰”的炮製思路。
現代炮製規範
生柴胡:解表退熱力強,用於外感發熱、少陽證如小柴胡湯)。
醋柴胡:疏肝解鬱力勝,用於肝鬱氣滯之胸脅脹痛、月經不調如柴胡疏肝散)。
酒柴胡:升提作用增強,用於中氣下陷之脫肛、子宮脫垂如補中益氣湯)。
鱉血柴胡:清熱涼血,用於陰虛發熱、骨蒸勞熱臨床較少用,特殊病症配伍)。
五、總結:柴胡的“藥用進化史”
從《神農本草經》的“推陳致新”到張仲景的“和解少陽”,從李東垣的“升陽舉陷”到葉天士的“疏肝養血”,柴胡的臨床應用隨中醫理論的發展而不斷拓展。其炮製方法的豐富,更使其在解表、疏肝、升陽、清熱等不同功效間精準分化,成為中醫“一藥多用”“炮製增效”的典範。無論是民間單驗方的質樸應用,還是名醫名方的精妙配伍,柴胡始終以其“通調氣機”的核心特性,在表裡、肝脾、氣血的調理中發揮關鍵作用,見證了中藥從經驗積累到理論升華的千年曆程。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