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at.)作為傳統中藥材,在中醫藥理論中具有清熱解毒、平肝明目的功效。其入藥部位主要為乾燥頭狀花序即“菊花”),部分品類的莖、葉、根亦有藥用記載,但以花序為核心。不同入藥部位的性味、功效及采摘時機差異顯著,需結合品種特性、生長周期及炮製需求綜合考量。以下從入藥部位分類、品種特性、最佳采摘季節及科學依據展開詳述,附具體時間節點與實踐要點。
一、核心入藥部位:頭狀花序
菊花的頭狀花序是最主要的入藥部位,依據花序顏色、形態、產地及加工工藝,可分為多個品類,其采摘季節與藥效密切相關。
一)按顏色與品種分類
1.白菊花
代表品種:杭白菊、亳白菊、滁白菊、貢菊、懷白菊。
性味與功效:甘、苦,微寒;歸肺、肝經;側重平肝明目、清熱潤燥。
采摘季節與時間節點:
杭白菊:主產於浙江桐鄉,分“早菊”與“晚菊”。早菊又稱“胎菊”)於10月中下旬采摘花蕾期花序,此時花瓣未完全展開,呈球狀,含揮發油較高,平肝功效顯著;晚菊又稱“大白菊”)於11月上旬至中旬采摘盛花期花序,花瓣平展,花心散開,適合清熱解毒。
亳白菊:主產於安徽亳州,采摘期為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以花序完全開放、花瓣潔白舒展時為佳,需避開雨天,選擇晴天上午露水乾後采摘,避免黴變。
滁白菊:主產於安徽滁州,采摘期為10月下旬,當花序80~90開放、花瓣呈玉白色時采收,過遲則花心褐變,影響品質。
貢菊:主產於安徽黃山,又稱“黃山貢菊”,采摘期為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以花瓣平展、花心微黃色時為宜,需逐朵采摘,保留花柄約1厘米。
懷白菊:主產於河南焦作,屬“四大懷藥”之一,采摘期為10月中下旬,當花瓣展開達23、花心未完全散開時采收,此時綠原酸含量較高。
2.黃菊花
代表品種:杭黃菊、亳黃菊、濟黃菊。
性味與功效:苦,微寒;歸肺經;側重疏風散熱、解毒消腫。
采摘季節與時間節點:
杭黃菊:與杭白菊同產地,采摘期稍晚,為11月中旬,花序完全開放,花瓣呈深黃色,花蕊顯露,揮發油含量達峰值。
亳黃菊:主產於安徽亳州,采摘期為11月上旬,需在霜凍前完成采收,避免低溫凍傷花瓣導致顏色暗褐。
濟黃菊:主產於山東濟寧,采摘期為10月下旬,當地氣候偏暖,花期略早於北方,以花瓣金黃、無雜質為標準。
3.野菊花
代表品種:北野菊、岩香菊。
性味與功效:苦、辛,微寒;歸肝、心經;清熱解毒力強,多用於瘡瘍腫毒。
采摘季節與時間節點:野生品種多分布於山坡、路旁,采摘期為9月下旬至10月中旬,花期較早,當花序呈半球形、花瓣尚未完全展開時采摘,曬乾後雜質少、藥效足。
二)采摘要點與科學依據
1.時間節點的化學成分關聯:
花蕾期如胎菊):綠原酸、木犀草苷含量較高,現代研究表明其抗氧化活性更強,適合平肝明目。
盛花期:揮發油如菊油環酮、龍腦)含量增加,疏風散熱作用顯著,杭黃菊、亳白菊等多在此時采摘。
藥典依據:《中國藥典》2025年版規定,菊花栽培品種)采收期為“9~11月花盛開時采收”,野菊花為“9~10月花開時采摘”。
2.氣候與地域影響:
南方產區如浙江、安徽):氣候濕潤,采摘期多在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需避開梅雨季節,防止花腐。
北方產區如河南、山東):霜期較早,采摘期提前至10月中下旬,需關注天氣預報,避免霜凍損害。
3.傳統經驗與現代技術結合:
傳統“看菊相”:白菊以“花瓣如玉、花心微黃”為最佳,黃菊以“金瓣黃心、不焦不爛”為標準。
現代檢測:部分產區通過c檢測綠原酸、木犀草苷含量,設定動態采收指標,如綠原酸≥0.2、木犀草苷≥0.08時采收。
二、其他入藥部位:莖、葉、根
除花序外,菊花的莖、葉、根在民間偏方或特定方劑中偶有應用,但較少作為主流藥材,其采摘季節與功效如下:
一)莖菊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