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菊花各入藥部位的主要成分、藥物成分含量及現代藥理作用的詳細解析,結合傳統中醫藥理論與現代研究成果,內容涵蓋花、莖、葉、根等部位:
一、菊花的入藥部位及其成分與藥理作用
1.菊花花藥用主流部位)
菊花的乾燥頭狀花序為臨床最常用入藥部位,依據品種和加工方法不同,分為“亳菊”“滁菊”“貢菊”“杭菊”“懷菊”等主流商品規格。其化學成分複雜,主要活性物質可分為以下幾類:
1)主要成分
黃酮類化合物含量1.5~5.0):
包括菊花苷cin)、芹菜素apigenin)、金合歡素acacetin)及其糖苷衍生物。其中,杭白菊中木犀草素7o葡萄糖苷含量較高約1.2),滁菊中芹菜素含量可達0.8。
現代研究表明,黃酮類成分的含量與菊花的抗氧化、抗炎活性呈正相關。
揮發油類含量0.1~0.3):
主要成分為萜類化合物,如桉葉素cineoe)、龍腦phor)、菊油環酮chrysanthenone)等。不同產地菊花揮發油組成差異顯著,例如亳菊中龍腦含量較高約15),而杭菊中桉葉素占比達20以上。
揮發油是菊花解表祛風、芳香開竅作用的物質基礎。
氨基酸與多肽類:
含有17種氨基酸,其中穀氨酸、天冬氨酸含量較高總氨基酸含量約5~8),並含少量多肽類物質。
其他成分:
綠原酸chorogenicacid,含量0.5~1.5)、菊花萜二醇c)、膽堿cine)、維生素a、維生素b等。
2)現代藥理作用
抗氧化與抗衰老:
黃酮類和綠原酸通過清除自由基如dpph、abts+)、抑製脂質過氧化,提升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研究顯示,杭菊提取物對羥基自由基的清除率可達85以上,其抗氧化能力相當於維生素c的1.5倍。
抗炎與免疫調節:
木犀草素通過抑製nfkb信號通路,減少i6、tnfα等促炎因子釋放。動物實驗表明,菊花總黃酮可顯著減輕角叉菜膠誘導的大鼠足腫脹,抑製率達40~60。
抗菌與抗病毒:
揮發油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杆菌、流感病毒如h1n1)有抑製作用。龍腦和桉葉素可破壞細菌細胞膜完整性,體外實驗顯示其最低抑菌濃度ic)為0.1~0.5g。
降血糖與調血脂:
菊花苷通過促進胰島素分泌、增強外周組織對葡萄糖的攝取,改善糖尿病小鼠的糖耐量異常。同時,金合歡素可抑製肝臟膽固醇合成酶dc)水平。
神經保護作用:
芹菜素可透過血腦屏障,抑製β澱粉樣蛋白aβ)沉積和tau蛋白過度磷酸化,對阿爾茨海默病模型小鼠的學習記憶障礙有明顯改善作用。
抗腫瘤作用體外研究):
部分黃酮類成分如木犀草素)通過誘導腫瘤細胞凋亡激活caspase3通路)、抑製血管生成下調vegf表達),對乳腺癌、肺癌細胞株有增殖抑製作用,但體內藥效仍需進一步驗證。
2.菊花莖地上莖,傳統少用,現代研究拓展)
菊花莖的藥用記載較少,傳統多作飲片輔料或丟棄,但現代研究發現其含有獨特活性成分。
1)主要成分
酚酸類:
綠原酸、咖啡酸caffeicacid)含量高於花部約2.0~3.5),並含異綠原酸isochorogenicacid)a、b、c異構體。
萜類內酯:
包括菊花內酯cide)、木香烴內酯stunoide),含量約0.3~0.8。
甾醇與生物堿:
pestero),以及少量膽堿類生物堿。
2)現代藥理作用
抗血栓與抗凝血:)和增強纖維蛋白溶解活性,延長凝血酶時間t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其作用強度與阿司匹林相當。
保肝利膽:
菊花內酯可減輕四氯化碳?)誘導的肝損傷,降低血清at、ast水平,機製可能與激活nrf2抗氧化通路有關。同時,異綠原酸可促進膽汁分泌,增加膽汁中膽紅素和膽酸排出量。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抗炎鎮痛:
咖啡酸通過抑製x2環氧化酶2)活性,減少前列腺素e?pge?)合成,對醋酸致小鼠扭體反應的抑製率達50以上,鎮痛作用可持續4~6小時。
3.菊花葉民間藥用,現代研究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