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春濕化熱
第六章六月季春·穀雨澤物
回目:
楔子·青蘅新曲
臨江仙)
穀雨霖霖滋百穀,青蚨振翅雲頭。
赤珠跳破水中漚,
茯苓凝玉骨,薄荷醒炎州。
伊尹湯經藏妙理,五行合化神甌。
辛甘淡滲解千憂,
濕熱隨波去,清氣自周流。
第一節雨前采·薄荷三候驗真機
乙巳年三月二十日,穀雨前一日,青蘅居後的“甘露園”裡,七重荷葉傘下排列著三十六隻青瓷盆。青珩仙子身著藕荷色紗衣,腕間係著新製的“驅濕繩”以薄荷、藿香、佩蘭編織而成),正領著阿櫟采集“雨前薄荷露”。
“穀雨三候,一候萍始生,二候鳴鳩拂其羽,三候戴勝降於桑,”她指著池中浮萍,葉片上竟映出“濕熱”二字,“今歲木火過旺,濕隨熱化,此露需在雨前三刻采集,取其‘未受濁染’之清靈。”阿櫟舉著“承露勺”,見勺中露珠遇薄荷即化作淡青色,正是“木火合德”之象。
忽聞東方傳來斑鳩啼鳴,啼聲竟帶“苦”“淡”之韻。青珩抬頭望向桑林,隻見戴勝鳥銜著赤小豆掠過,豆莢上凝結的水珠跌落地麵,竟在泥土中燒出“癰腫”二字——此乃濕熱下注之兆。她指尖輕觸薄荷莖稈,莖中竟滲出淡紅色汁液,恰似血熱之象。
“速召赤小豆仙子、茯苓仙子,”她取出《濕熱病篇》殘卷,書頁上“濕熱證,始惡寒,後但熱不寒,汗出,胸痞,舌白或黃”幾字泛著水光,“今歲濕熱當令,需以‘辛涼淡滲’為法,薄荷透表,赤小豆清利,茯苓滲濕,三藥合而用之,如‘提壺揭蓋’。”
第二節赤豆紅·清熱利水通三焦
少頃,赤小豆仙子踏浪而至,紅衣上繡著“丙丁”火紋,腕間懸著“三焦通”玉鈴。“青珩妹妹,”她展開《赤豆經》,圖中赤小豆化作三道水流,分彆注入“上中下焦”,“此豆色赤入心,形圓入肺,皮赤入脾,最能清血分之熱,利三焦之濕。”
話音未落,西方天際湧來墨雲,雲中隱約可見“濕熱使”的猙獰麵孔,其手中“濁火幡”揮出陣陣蒸汽,所過之處,藥田中的薏米、芡實等利濕藥竟紛紛腐爛,水麵浮起“黃膩苔”狀的汙物。青珩見狀,將雨前薄荷露與赤小豆汁同倒入“三才鍋”,鍋中立刻騰起三色霧氣:薄荷之青屬木,赤小豆之紅屬火,露水之清屬水,竟在霧中凝成“清利”二字。
“看這霧氣走向,”茯苓仙子踏著“戊己雲”趕來,手中捧著“九孔茯苓”,“上焦霧薄荷),中焦漚赤小豆),下焦瀆茯苓),正合三焦氣化之道。”她將茯苓切成薄片,片上“鬆根紋”清晰可見,此乃“茯苓附木而生,得木氣之通”的明證。
青珩以“太極攪法”調和三藥,鍋中竟浮現出《湯液經法圖》中的“水火既濟”卦象。赤小豆仙子輕搖玉鈴,鈴聲化作“淡滲”之氣,引導藥汁滲入地下,竟在泥土中形成無形的“利濕渠”,將濕熱之邪引入“甲乙泉”下遊的“滲濕潭”。
第三節茯苓白·健脾滲濕固堤防
濕熱使見勢不妙,驅使“濁火獸”撲來。此獸遍體生瘡,口中噴出“熱痹”“淋濁”之火,觸地即生癰腫。青珩急揮“清利旗”,旗麵按“上中下焦”分為三域,分彆書“辛”“苦”“淡”三字。
“上焦宜辛散,中焦宜苦燥,下焦宜淡滲,”她指點阿櫟,“薄荷辛涼散上焦之熱,赤小豆苦酸清中焦之濕,茯苓甘淡滲下焦之濁,此乃‘分消走泄’之法。”但見三色藥霧各歸其位:薄荷霧升於頭麵,赤小豆霧行於胸腹,茯苓霧趨於下焦,竟將濁火獸困在“三焦牢籠”之中。
茯苓仙子趁機撒出“茯苓粉”,粉末遇濕即化作堤壩,將濁火獸的“癰腫火”擋在“土堤”之外。“脾為後天之本,土旺則濕無所存,”她結“土母印”,堤壩上竟長出白術苗,“此乃‘培土製水’之法,以茯苓之淡滲,佐白術之溫燥,使濕去脾健。”
青珩則取出青蚨神贈予的“伊尹湯液玉簡”,玉簡上“治濕之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幾字閃爍,她將玉簡浸入藥汁,鍋中頓時泛起“通利水道”的波紋,濁火獸的癰腫之火竟順著波紋流入滲濕潭,化作清冽泉水。
第四節青蚨秘·湯液經法揭真容
戰鬥正酣時,青蚨神突然化作流光而至,羽翼展開竟如《湯液經法圖》平鋪空中。青珩定睛細看,圖中薄荷屬“木宮”之辛,赤小豆屬“火宮”之苦,茯苓屬“土宮”之甘,三藥恰成“木生火、火生土”的相生鏈,又暗合“木克土、土克水”的相克理。
“原來如此!”她恍然大悟,“伊尹以五行配五味,此三方正合‘辛散、苦泄、甘緩’之旨,更妙在‘以木疏土,以火暖土,以土製水’,層層遞進。”青蚨神振翅三下,圖中浮現出“治濕熱方:薄荷君)、赤小豆臣)、茯苓佐使)”的古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