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黃天寶·春分卷:》
節氣楔子
“春分二月中,雷乃發聲,始電,蟄蟲鹹動。此時陰陽平分,風木當令,腠理疏鬆,風邪易乘虛而入,致中風中絡、營衛不和、風疹瘙癢,治當調和陰陽,祛風解表,忌閉門留寇。”
——《素問·骨空論》《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
第一章風邪中絡·營衛失和的病機探微
一、晝夜均平:風邪乘虛的天人相應
春分前三日,卯時初刻,岐黃醫館前的柳樹枝條在微風中輕搖,半數新芽舒展,半數蜷曲未展——此乃風邪中絡、營衛不和的天然隱喻。岐黃折取一柳枝,見皮層與木質部間夾著細小蟲蛀痕跡,喟歎:“《靈樞·刺節真邪》雲‘虛邪之中人也,灑淅動形,起毫毛而發腠理’,春分陰陽平衡,若腠理不固,風邪如蟲蛀木,輕則感冒,重則麵癱。”
阿遠望著藥圃中歪斜的防風植株,莖稈偏向一側,恍悟:“防風祛風解表,卻被風吹歪,恰似體虛者風邪中絡。”岐黃點頭:“風為百病之長,善行而數變。春分風邪多兼寒或熱,夾寒則營衛不和如桂枝湯證),夾熱則風熱襲表如銀翹散證),需細辨之。”
忽聞巷尾傳來驚呼聲,見一老漢扶著歪斜的嘴角踉蹌而來,口角流涎,目合不嚴,舌淡苔薄白,脈浮緩——此為風邪中絡,營衛不和之象。
二、醫理玄機:風邪與營衛的「陰陽博弈」
辰時初刻,醫館後堂飄著桂枝的辛香,岐黃正在調配桂枝湯。他取桂枝、白芍、生薑、大棗、甘草,逐一講解:“桂枝辛溫通陽,白芍酸甘斂陰,生薑散寒,大棗補脾,甘草調和營衛,此乃‘陰陽雙補,調和營衛’之法。”
阿遠見方中加了防風、葛根,疑惑道:“為何用祛風藥?”岐黃撚動防風:“春分風邪盛,需桂枝湯固營衛,加防風、葛根祛風邪,此乃‘扶正祛邪,標本兼治’之理。”
他取出《傷寒論》竹簡,指讀“太陽病”篇:“仲景雲‘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春分中風,多屬太陽中風證,與冬季傷寒不同,需輕劑解表,如桂枝湯啜粥取微汗,不可過汗傷陰。”
第二章風邪急症·從麵癱到風疹的辨證論治
一、老漢麵癱:春風中的營衛不和
辰時正,老漢被鄰居扶入醫館,左側麵部板滯,額紋消失,鼻唇溝變淺,伴惡風自汗、舌苔薄白,脈浮緩。岐黃辨證為風邪中絡,營衛不和,以桂枝湯合牽正散加減:桂枝9g、白芍9g、防風12g、白附子6g、僵蠶9g,“桂枝湯調和營衛,牽正散祛風化痰通絡。”
他以溫針灸患側地倉、頰車、翳風穴,“溫針灸祛風通絡,配合閃罐法在患側麵部走罐,激發經氣。”半炷香工夫,老漢麵部微汗出,自覺輕鬆。岐黃囑其每日用黃芪30g、防風9g煎水代茶,“黃芪固表,防風祛風,此乃‘玉屏風散’之意。”
二、繡娘風疹:繡繃上的風熱襲表
巳時三刻,林姑娘抓著手臂入院,全身起紅色風團,瘙癢劇烈,遇風加重,伴發熱惡風、舌紅苔薄黃,脈浮數。其繡繃上的牡丹圖案被抓得模糊,恰似風熱擾動之象。
岐黃辨證為風熱襲表,以消風散加減:荊芥9g、防風12g、蟬蛻6g、生地15g、石膏18g先煎),“消風散疏風清熱,生地涼血止癢,石膏清瀉肺胃。”
他以梅花針叩刺曲池、血海穴,微出血後加拔火罐,“曲池清熱,血海涼血,叩刺拔罐可快速止癢。”五日後,林姑娘風疹消退,改以玉屏風散調理,“益氣固表,防複發。”
三、孕婦傷風:胎前風襲的棘手之治
未時初,李秀才第十八次扶妻入院。婦人妊娠六月,鼻塞流涕、頭痛惡風,伴胎動不安,舌淡苔薄白,脈浮滑。
“內子素體氣虛,孕後腠理疏鬆,”李秀才憂心忡忡,“前醫投以解表藥,致胎動加劇……”
岐黃辨證為氣虛外感,以參蘇飲加減:黨參12g、紫蘇梗9g、陳皮6g、白術15g,“參蘇飲益氣解表,紫蘇梗安胎理氣,白術健脾固腎。”
婦人服藥後,鼻塞減輕,胎動安。岐黃囑其每日食蔥白粥,“蔥白辛溫解表,粳米和中安胎,此乃‘食療為先’之理。”
第三章風邪論治·調和陰陽的平衡之道
一、核心治則:調和營衛,祛風解表,顧護陰陽
申時正,岐黃在醫案中寫下“治春分三法:和、祛、固”六字,案頭擺著三組藥對:桂枝配白芍,調和營衛;荊芥配防風,祛風解表;黃芪配白術,固表止汗。
“營衛不和需和,風邪侵襲需祛,正氣不足需固,”他以竹筷指點藥對,“桂枝配白芍,仿桂枝湯之意,調和陰陽;荊芥配防風,即荊防敗毒散之旨,疏風散寒;黃芪配白術,如玉屏風散之法,補氣固表。”
阿遠見方中常配生薑、大棗,疑惑道:“此非調和脾胃?”岐黃笑道:“脾胃為營衛之源,生薑、大棗調和脾胃,助營衛生成,此乃‘治風先治脾’之妙。”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二、經典方劑的時令化裁
酉時三刻,岐黃在《傷寒論》中夾入新抄的醫方,重點圈注桂枝湯、消風散、參蘇飲三方。
1.桂枝湯風寒襲表,營衛不和)
基礎方:桂枝9g、白芍9g、生薑3片、大棗12g
春分化裁:加防風12g、葛根15g,增強祛風解肌之力;自汗多加黃芪15g,固表止汗
2.消風散風熱襲表,風疹瘙癢)
基礎方:荊芥9g、防風12g、蟬蛻6g、生地15g
春分化裁:加石膏18g先煎)、知母9g,清熱瀉火;瘙癢甚加地膚子12g、白鮮皮9g,燥濕止癢
3.參蘇飲氣虛外感,胎動不安)
基礎方:黨參12g、紫蘇梗9g、陳皮6g、茯苓1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