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寒濕重症,他推薦“鋪棉灸”療法:在脾俞、胃俞鋪薄棉,灑酒精點燃,“鋪棉灸可大麵積溫通脾陽,配合刺絡拔罐,效如桴鼓。”
第四章清明養生·四維護脾的生活範式
一、飲食養生:三正膳與五味調攝
亥時正,阿遠在廚房烹製“清明三正膳”:
1.溫正膳:乾薑羊肉湯乾薑6g、羊肉250g、當歸10g),溫脾陽,祛寒濕;
2.運正膳:茯苓山藥粥茯苓30g、山藥50g、粳米100g),健脾運,利水濕;
3.化正膳:陳皮砂仁鯽魚湯陳皮9g、砂仁6g、鯽魚1尾),行氣滯,化濕濁。
岐黃展示“五味調脾法”:
辛:適量生薑、胡椒,助陽化濕,忌過燥傷陰;
甘:多服山藥、大棗,補脾益氣,忌過甜助濕;
苦:少用黃連、黃柏,清熱燥濕,防苦寒敗胃;
酸:可服烏梅、山楂,收斂脾氣,防濕濁上泛;
鹹:少食鹹味,防腎水克脾土,宜淡食利濕。
“清明宜食‘柔肝養脾’之品,”他強調,“如菠菜豬肝湯,既養肝血,又助脾運,忌多食酸梅、山楂,以免伐脾土。”
二、起居調攝:五防原則與環境醫學
子時三刻,岐黃指導阿遠布置“清明防濕五法”:
1.防霧:晨霧未散時緊閉門窗,避免濕邪入體;
2.防漬:衣物被褥及時晾曬,避免久穿濕衣;
3.防寒:早晚添衣護腹,避免脾陽受寒;
4.防坐:避免久坐濕地,每小時起身活動;
5.防鬱:多至田野踏青,升發陽氣,防濕困生鬱。
醫館牆角置放生石灰缸,床底鋪設花椒袋,“生石灰吸濕,花椒辟邪,此乃‘物理除濕’之古法。”床頭懸掛艾絨香囊,含艾葉、蒼術、藿香,“芳香辟穢,醒脾化濕。”
三、運動養生:六氣導引與節氣瑜伽
醜時初,岐黃演示“清明導引六式”:
1.龍登式:直立踮腳,雙手托天,引脾氣上升,仿“李東垣升陽法”;
2.虎顧式:左顧右盼,搖頭擺尾,散濕濁於四末,仿“華佗五禽戲”;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3.熊晃式:熊步扭腰,摩運脘腹,助脾運化,仿“脾胃導引法”;
4.猿摘式:攀援摘果,伸展脅肋,疏肝健脾,仿“明目護肝法”;
5.鳥飛式:展翅提肛,升清降濁,仿“清氣上升法”;
6.鹿抵式:鹿角前抵,強健腰腎,仿“腎脾同治法”。
“每式練習9次,以微汗為度,”他強調,“避免大汗傷陽,反助濕濁。”
第五章病案奇聞·濕困三焦的跨界診療
一、書生濕痹:書卷間的脾腎陽虛
寅時正,縣學錢秀才扶腰入院,腰部冷痛重著,轉側不利,遇陰雨加重,舌淡苔白膩,脈沉緩。“每日苦讀至醜時,久坐濕地,”秀才蹙眉道,“前醫投以獨活寄生湯,痛勢反增。”
岐黃辨證為寒濕痹阻,脾腎陽虛,以腎著湯合陽和湯加減:茯苓30g、白術18g、乾薑9g、熟地15g、鹿角膠9g烊化),“腎著湯溫脾化濕,陽和湯補腎散寒,此乃‘脾腎雙補’之法。”
他以火針圍刺腎俞、大腸俞,配合隔薑灸,“火針散寒,隔薑灸溫陽,此乃‘以熱治寒’之典。”一周後,秀才腰痛大減,改以青娥丸善後。
二、老婦痰飲:春雨中的脾肺同病
卯時三刻,鄰縣吳婆婆由家人背來,咳嗽痰多,色白清稀,背冷,舌淡苔白滑,脈弦緊。“每逢清明必發,”家人愁容滿麵,“西醫說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岐黃辨證為脾肺陽虛,寒飲內停,以苓甘五味薑辛湯合六君子湯加減:茯苓18g、甘草6g、乾薑6g、細辛3g、黨參12g、白術15g,“苓甘五味薑辛湯溫肺化飲,六君子湯健脾化痰,此乃‘培土生金’之妙。”
他在肺俞、脾俞、腎俞穴行“化膿灸”,每穴七壯,“化膿灸可激發陽氣,配合西醫吸氧,此乃‘內外協同’之法。”半月後,婆婆痰量減少,咳喘緩解。
第六章章回讚詩·清明醫道的土德哲思
回目詩
清明雨盛濕彌漫,脾土衰微氣化難。
理中湯煎溫土德,胃苓散服化水瀾。
雷火灸神升清濁,三正膳煮保安瀾。
且看稻花翻浪處,一輪紅日映脾肝。
結語
當最後一炷化膿灸的艾灰落於脾俞穴,岐黃立於藥圃,見白術苗在新陽中挺直莖稈,葉片上的雨珠折射出七彩光芒。他忽然領悟:清明濕困之治,恰似疏浚黃河——需固堤以防水泛,引流以導水行,培土以固根本。醫者之道,如土德載物,需在濕濁彌漫時溫中振陽,於脾土衰微處厚植生機,此乃“治濕不治水,治脾不治濕”的至深哲思。
“阿遠,”岐黃拂去藥鋤上的春泥,“明日穀雨,記得采收嫩艾葉。清明雖過,卻藏著‘土旺生金’的玄機。醫道如農耕,需在泥濘中播撒陽和,於困厄中守望生機。”
注:文中涉及方劑、針灸操作及食療方法,需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清明養生需根據個體體質調整,寒濕者宜溫陽,濕熱者需清熱利濕,切勿一概而論。)
【清明卷終】
下卷預告:《岐黃天寶·穀雨卷:濕毒漸盛傷脾腎》——穀雨時節,濕毒漸盛,脾腎易傷,致濕熱泄瀉、熱毒瘡瘍等證,且看岐黃如何以清熱利濕、解毒健脾之法,清濕毒於穀雨,護脾腎於季春。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