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熱困脾暑濕盛_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_线上阅读小说网 

濕熱困脾暑濕盛(1 / 2)

《岐黃天寶·小滿卷:》

節氣楔子

“小滿四月中,苦菜秀,蘼草死,麥秋至。此時天地如蒸,濕熱交蒸,脾土受困,清陽不升則泄瀉,濁陰不降則黃疸,濕毒外漬則濕疹。治當清熱利濕以祛標,醒脾化濁以固本,忌滋膩助濕、苦寒傷陽。”

——《脾胃論·濕熱病篇》《溫熱經緯·薛氏濕熱論》《千金方·濕痹論》

第一章濕熱困脾·土壅木鬱的病機探微

一、苦菜成秀:濕熱熏蒸的自然隱喻

小滿前三日,辰時初刻,岐黃醫館後園的苦菜長勢繁茂,葉片卻掛著水珠,莖稈布滿黴斑——此乃濕熱困脾的天然鏡像。岐黃掐斷苦菜莖,見汁液渾濁如痰濕,喟歎:“《詩經》雲‘采苦采苦,首陽之下’,苦菜稟濕熱之氣而生,恰如脾土受困,濕熱內蘊。”

阿遠望著藥圃中爛根的薏米,表皮起泡流水,恍悟:“薏米本可祛濕,卻因濕熱過盛反受其害,恰似脾虛者濕濁反受其害,恰似脾虛者濕濁愈盛。”岐黃點頭:“脾主運化水濕,濕熱交蒸則脾失健運,如《臨證指南醫案》所言‘濕得熱而愈橫,熱因濕而愈熾’,需清熱與利濕並行。”

忽聞鄰田傳來農婦的呻吟聲,見其扶著腰蹲在稻田邊,麵色萎黃,舌苔黃膩——此為濕熱困脾,清陽不升之象。

二、醫理玄機:濕熱的「膠著循環」

巳時初刻,醫館後堂飄著茵陳的清香,岐黃正在調配茵陳蒿湯。他取茵陳、梔子、大黃,逐一講解:“茵陳清熱利濕退黃,梔子清三焦之火,大黃通腑瀉熱,此乃‘濕熱同治,前後分消’之法。”

阿遠見方中加了茯苓、白術,疑惑道:“清熱為何用健脾藥?”岐黃撚動茯苓:“濕熱困脾,脾失健運,茯苓、白術健脾助運,防苦寒傷脾,此乃‘治濕需顧本’之理。”

他展開《溫熱論》竹簡,指讀“脾癉”篇:“葉天士雲‘濕勝則陽微’,然小滿之濕多兼熱,需清熱而不傷陽,利濕而不傷陰。去年治一茶農,小滿後身目俱黃,用茵陳蒿湯合五苓散,茵陳用量至60g,三劑後黃退,此乃‘重用茵陳,直折其勢’之驗。”

第二章濕熱急症·從瀉痢到濕疹的階梯論治

一、農婦黃疸:稻田裡的濕熱熏蒸

巳時正,農婦被抬入醫館,身目俱黃如橘色,發熱口渴,舌苔黃膩,脈滑數。岐黃辨證為陽黃濕熱黃疸),以茵陳蒿湯合甘露消毒丹加減:茵陳60g先煎)、梔子15g、大黃9g後下)、藿香12g,“茵陳蒿湯清熱利濕退黃,甘露消毒丹芳香化濁,此乃‘通利二便,導濕熱外出’之法。”

他以三棱針點刺足三裡、陽陵泉,擠出紫黑血液,“足三裡健脾化濕,陽陵泉疏肝利膽,刺絡放血可瀉熱解毒。”半炷香工夫,農婦汗出熱減,黃疸稍退。岐黃囑其每日飲玉米須茵陳茶,“輕清之品,可利膽退黃。”

二、孩童濕疹:褓衣中的濕毒浸淫

申時三刻,婦人抱著全身濕疹的孩童入院,皮疹紅腫瘙癢,滲水結痂,伴大便黏滯、舌紅苔黃膩,脈滑數。其褓衣潮濕酸臭,恰似濕毒外漬之象。

岐黃辨證為濕熱蘊膚,以消風散合萆薢滲濕湯加減:荊芥9g、防風12g、黃柏9g、萆薢15g,“消風散疏風清熱,萆薢滲濕湯利濕解毒,此乃‘表裡雙清’之法。”

他以中藥煎劑黃柏、地膚子、白鮮皮)外洗,配合刺絡拔罐血海、曲池,“外洗直達病所,刺絡拔罐瀉血解毒,此乃‘以皮治皮’之妙。”五日後,孩童濕疹結痂,改以參苓白術散調理脾濕。

三、孕婦泄瀉:胎前濕阻的棘手之治

酉時初刻,李秀才第二十二次扶妻入院。婦人妊娠六月,泄瀉黏滯臭穢,肛門灼熱,伴脘痞嘔惡、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內子貪食生冷瓜果,致濕熱下注,”李秀才焦慮道,“前醫投以理中湯,泄瀉反劇……”

岐黃辨證為濕熱泄瀉,以葛根芩連湯合白術散加減:葛根15g、黃芩12g、黃連9g、白術18g,“葛根芩連湯清腸濕熱,白術散健脾安胎,黃連用量減半,防苦燥傷胎。”

婦人服藥後,泄瀉減為日行三次,脘痞減輕。岐黃囑其每日食馬齒莧粥,“馬齒莧清熱利濕,最適合胎前濕熱泄瀉。”

第三章濕熱論治·清利透達的立體策略

一、核心治則:三階段療法與五行思辨

戌時正,岐黃在醫案中繪製“濕熱消解圖”,標注“清熱—利濕—健脾”三階段路徑,案頭擺著三組藥陣:

1.清熱陣:黃芩、黃連、梔子,如炎夏驟雨,清瀉三焦之火;

2.利濕陣:茯苓、澤瀉、茵陳,如開渠引水,導濕熱下行;

3.健脾陣:白術、山藥、扁豆,如培土固堤,絕濕熱再生之源。

“治濕熱需分層次,”他以朱筆圈注《醫學心悟》段落,“程鐘齡雲‘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然小滿之濕多兼熱,需清熱與利濕共施,如茵陳配梔子,茯苓配黃芩。”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阿遠見方中常配砂仁、白豆蔻,疑惑道:“此非溫燥之品?”岐黃笑道:“砂仁、白豆蔻芳香化濕,醒脾運而通氣機,防清熱利濕藥礙脾,此乃‘治濕需通氣’之妙。”

二、經典方劑的時令化裁

亥時三刻,岐黃在《傷寒論》中夾入“小滿治濕方譜”,重點批注三方變易:

1.茵陳蒿湯變方:

濕重於熱:加茯苓30g、豬苓15g,名“茵陳五苓散”,增強利濕;

熱重於濕:加黃柏12g、龍膽草9g,名“茵陳瀉肝湯”,清熱降火;

兼表證:加薄荷6g、防風9g,名“解表茵陳湯”,表裡雙解。

2.消風散變方:

濕疹滲水:加土茯苓30g、苦參12g,名“除濕消風散”,解毒燥濕;

瘙癢劇烈:加全蠍3g、蜈蚣2條,名“搜風消風散”,熄風止癢;

血虛風燥:加熟地15g、當歸12g,名“養血消風散”,滋陰潤燥。

3.葛根芩連湯變方:

泄瀉不止:加烏梅9g、訶子12g,名“固腸芩連湯”,澀腸止瀉;

嘔吐頻繁:加半夏9g、生薑3片,名“和胃芩連湯”,降逆止嘔;

傷津口渴:加石斛15g、麥冬12g,名“生津芩連湯”,清熱生津。

“葛根芩連湯治小滿泄瀉,”岐黃敲擊書頁,“需注意葛根用量宜大1530g),升清止瀉,此乃‘逆流挽舟’之法。”

三、針灸奇術:濕熱分消的時空配穴

子時初,岐黃在針灸銅人上標注“濕熱三穴”:

曲池肘):大腸經合穴,清熱利濕,治濕疹、泄瀉;

陰陵泉膝):脾經合穴,健脾利濕,通利三焦;

豐隆脛):胃經絡穴,化痰祛濕,治黃疸、痞滿。


最新小说: 怒甩校花老婆,問鼎權勢巔峰! 賽博禦獸師 柯南:當真酒和毛利蘭互換身體 鬼滅之刃:炭治郎重生,開局變成鬼 美食內卷:古代廚娘修煉手冊 七零閃婚,我把留洋少爺娶回家 係統帶我製霸異界 簽到完美世界:我的寶術自己修煉 妖女哪裡逃 寶可夢:從大嘴娃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