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根脈通寒熱陰陽展樞機
巳時正,山茱萸根部忽然發出赤白光芒,根係在土中延伸出太陽經與少陰經的絡脈。青黛以“寒熱經絡鏡”觀之,見左株根係從“風門穴”膀胱經,祛風解表)起始,沿脊柱至“肺俞穴”肺經,宣肺清熱),再經“心俞穴”心經,清瀉心火)布於上焦,與火油相連;右株根須從“腎俞穴”腎經,溫腎助陽)出發,沿下肢至“湧泉穴”腎經,引火歸元),再經“關元穴”任脈,溫陽散寒)下至下焦,與冰屑相通,中間以“大椎穴”為樞紐,如寒熱分界。
“《傷寒論·辨少陰病脈證並治》雲:‘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以二三日無裡證,故微發汗也。’”青黛默誦經文,對照根係走向,分毫不差。更奇者,太陽經與少陰經交彙處的“大椎穴”位置,生出一枚“寒熱果”,半赤半白,如陰陽樞機——赤色部分有白紋纏繞熱中含寒),白色部分有赤脈流轉寒中寓熱),正是“太少兩感,寒熱錯雜”的具象化。
清熱仙子湊近觀察,忽然驚呼:“看那寒熱果!赤屬太陽熱),白屬少陰寒),中間竟有黃線貫通,分明是‘土為寒熱之媒’的五行樞紐!黃線又分四岔,一入脾土),一入肝木),一入肺金),一入腎水),正是‘五臟調和,以樞機為用’的全息縮影。”溫裡仙子亦點頭讚歎:“果中隱隱有潮汐與火山之聲,似是寒熱之氣交感的韻律,真是‘寒極生熱,熱極生寒’的實證。”
七·性味歸經寒溫化苦辛
午時三刻,青黛取兩半株樣本驗其性味。左株火油嘗之苦辛灼熱,舌尖有刺感:苦辛為火金之味,入心、肺經;灼熱為火之性,主宣泄,對應“心火刑肺,金氣受灼”的病理機製。右株冰屑嚼之辛甘清涼,舌根有凝感:辛甘為木土之味,入肝、脾經;清涼為水之性,主收斂,對應“肝木疏土,土濕生水”的生理平衡。
“《本草衍義》雲:‘黃連,苦燥,寒清,能瀉心火;麻黃,辛散,溫通,能開腠理。’”青黛以銀針蘸取火油與冰屑,滴入五行盤:火油火金)遇木盤肝)化紫霧,如“火克金,金克木”;冰屑木土水)遇火盤心)生白霧,似“水克火,土泄火”。二者合滴太極盤,竟化作明珠,正是“寒溫交感,陰陽和合”的具象化。
玄素真人忽然現身,補充道:“左株氣燥而升,其性屬陽,可治寒鬱化火之高熱、神昏,取‘清熱瀉火’之意;右株氣凝而降,其性屬陰,能療真寒假熱之厥逆、脈微,合‘溫裡散寒’之法。然必合而用之,方能‘寒溫互製,陰陽協和’,此乃大寒‘中見之氣’的用藥精義。”
八·節氣收官水火得既濟
未時初,大寒的最後一絲寒氣融入草木。山茱萸的火油與冰屑重新聚合成陰陽魚果實,卻比之前多了幾分圓融:油色赤中透白火含寒),屑色白裡透赤寒寓熱),正是“寒溫並用,水火既濟”的五行調和之象。果實表麵浮現出“水火既濟”四字,字體如蝌蚪文,暗合“一陰一陽之謂道”的終極真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青黛取出“寒熱測量儀”,見左株鬱火指數與右株寒凝指數呈55比例——此乃“寒熱平衡,陰陽自和”的最佳狀態,恰合《內經》“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之論。她又以舌嘗新果,初感苦辛泄熱,如飲黃連解毒湯;後覺辛甘散寒,似服麻黃附子細辛湯,正是“苦辛通降,辛甘發散”的藥性彰顯。
“《素問·至真要大論》雲:‘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從之。’”青黛在竹簡上記下,“大寒治草,當知‘清熱非大寒獨用,需佐溫藥;溫裡非辛熱獨行,需配寒藥’。此草得寒溫並用之正,可應‘真寒假熱、真熱假寒’之複雜證候,全在‘以陰陽為綱,以寒熱為目’。”
結語·陰陽自和
申時末,深冬的最後一絲寒氣漸散,山茱萸的陰陽魚果實散發出淡淡的寒溫香氣,如寒熱調和後的寧靜致遠。香氣所過之處,藥田中的黃連葉片舒展,附子新芽萌發,竟似陰陽協和後的生機盎然。青黛望著這株靈草,忽覺“大椎穴”與“陶道穴”有熱氣流轉,一股和暢之氣從“風門穴”降至“湧泉穴”,再還歸“關元穴”——此氣從太陽經來,經少陰經行,至任督散,正是“太少同調,陰陽自和”的切身體悟。
此回書,說儘大寒“寒溫並用”之奧,解明“陰陽互藏”之理,更演中醫“辨證求本,寒熱並用”之智。正是:
大寒寒極鬱火生,溫清相搏各紛爭。
完素妙悟通寒熱,青黛靈丹濟陰陽。
根連風門通腎俞,果映寒熱會大椎。
欲知立春疏肝事,且看木氣暢春陽。
下章預告·第二十二回立春疏肝木氣暢春陽
卻說青黛仙子在大寒時節悟得山茱萸“寒溫並用”之性,待至立春,懸壺穀中陽氣始生,木氣萌動,正應“立春三日,百草萌芽”“肝主疏泄,春氣通肝”之理。山茱萸得立春“疏肝”之氣,陰陽魚果實竟分化出“鬱”“暢”二象:鬱象如枯枝蟠曲,暢象似新葉舒展。
此時,掌管疏肝藥的疏肝仙子攜“逍遙散”而至,主張以柴胡、白芍疏肝解鬱;掌管平肝藥的平肝仙子持“天麻鉤藤飲”前來,要求用天麻、鉤藤平肝息風。二仙爭執不下之際,山茱萸果實忽然滲出鬱汁與暢氣,正應“肝鬱化火,風動風生”的病理演變。
恰逢葉天士仙師駕臨,以《臨證指南醫案》“肝為剛臟,宜柔宜疏”之理點化眾人,指出山茱萸需在立春時節培育“疏肝柔肝”之性。話音未落,鬱汁與暢氣交融,化作“疏肝柔肝丹”,果實表麵浮現出“肝鬱則疏,肝柔則和”的金字,正是《素問·臟氣法時論》“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的病機顯化。
欲知青黛如何以“逍遙散”合“天麻鉤藤飲”煉製疏肝之劑,山茱萸又將展現何種“木氣條達,春陽暢和”的神奇,且看下回分解。
注:本回每部分深入融合寒溫並用、劉完素六氣理論、黃連解毒湯與麻黃附子細辛湯配伍等中醫知識。新增“性味歸經寒溫化苦辛”部分,細化性味與太極、五行的關聯;在“寒溫煉劑”中詳細描述采藥時辰與卦象對應;通過劉完素引用《素問玄機原病式》理論,深化“寒極生熱”思想。場景描寫上,融入清熱十二陣、溫裡二十四將等意象,增強神話的哲學深度與視覺張力,確保中醫經典理論與文學敘事的巔峰融合。)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