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兒喝下茶湯,片刻後腹中發出“汩汩”聲,如泉水流動。她去茅房解手,竟排出大量黑褐色稀便,帶著濃重的酸腐味,便池水麵浮著一層油花——此乃久積的濕熱之邪。虎娃喝下特製的“茯苓陳皮粥”,粥中加了炒山楂與神曲,三日後腹圍竟縮小一圈,頭發也漸漸有了光澤。
李郎中跟著學醫,見虎娃的舌苔從厚膩轉為薄白,驚歎道:“《脾胃論》言‘脾胃為後天之本’,今以茯苓健脾氣,陳皮理胃氣,藿香醒脾神,三藥如三聖護駕,使中土得運,真乃‘治濕先治脾’的典範。”
第六折·鬥指辰位話茶理
巳時三刻,茯翁坐在茶王樹下,用竹筷撥弄著茶鍋中的藥渣。鍋中的茯苓塊煮後竟變成半透明狀,如琥珀凍;陳皮絲舒展如蝴蝶,邊緣泛著金邊;藿香葉雖已煮爛,卻仍散發出幽幽香氣。
“茶者,‘查’也,能查病之所在。”茯翁望著遠處的北鬥七星,鬥柄正指向辰位東南偏東),“辰為濕土,屬龍,主變化。今用茶引藥,借其輕清之氣,載茯苓、陳皮入脾經,如舟船載糧,直抵病所。”
茅郎取出玉笛,吹奏《商音》金音),茶鍋中的藥液竟隨著樂聲旋轉,形成微型漩渦,漩渦中心浮現出“脾”字的金文寫法,形如手持穀物的人。“商音入肺,肺主氣,氣行則濕化。”他解釋道,“此乃‘提壺揭蓋’之法,肺氣得宣,脾氣得運,正如茶壺蓋揭開,茶水方能順暢流出。”
貝母姑娘指著茶渣中的黃芩葉:“黃芩雖苦寒,得茶之清輕,卻不致傷脾,反能清利濕熱。此乃‘藥用其性,茶用其氣’,七情中‘相殺’之理也。”
第七折·雨生百穀話玄機
申時初刻,一場遲來的穀雨驟降,雨滴落在茶山上,竟呈現出五種顏色:青雨潤肝,赤雨清心,黃雨補脾,白雨潤肺,黑雨滋腎。茯翁張開茶葫蘆,接取五色雨水,雨水落入壺中竟化作五種藥汁,分彆對應茯苓、陳皮、藿香、黃芩、白術。
“穀雨者,雨生百穀,亦生百病。”茯翁輕撫通靈根,根須上的黃色紋路此刻如沃土平鋪,“脾土需固,但不可壅;濕邪需去,但不可竭。今用茯苓‘通’脾,陳皮‘動’脾,藿香‘醒’脾,黃芩‘清’脾,正是‘通、動、醒、清’四法,如四季輪轉,生生不息。”
芩兒望著遠處補種的茶苗,苗葉上滾動的水珠折射出七彩虹光:“《素問·寶命全形論》雲‘土得木而達’,待這些茶苗長成,可在茶園間種桑樹,以木疏土,必能根治濕熱之患。”
話音未落,丹頂鶴銜著青帝玉簡飛來,上書:“穀雨治濕,需知‘濕隨氣轉,氣隨脾運,脾隨木疏’。”茯翁微笑道:“青帝此諭,道破‘治濕不治濕,治脾不治脾’的玄機。正如這茶,看似治濕,實則調氣;看似調氣,實則疏肝健脾。”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結語·雨頻霜斷氣清和
穀雨者,雨潤百穀,脾統四臟,如輪軸居中,四方輻輳。芩兒與茯翁以“通動醒清”之法,撥脾胃之樞機,化濕熱之膠結,正是“脾健則萬邪難侵,土旺則四氣調和”的至理演繹。看官須知,醫道如茶道,需清濁自分,剛柔相濟,此回不過初品濕茶韻味,更精彩處,且看下回分解——
讚詩
《穀雨·詠茯苓》
穀雨雲深鎖翠崗,茯翁煮茗泛清香。
三春露潤鬆根玉,九畹風翻橘葉霜。
甘淡能通脾土滯,辛溫可化胃中瘍。
最宜茶煮清明後,一枕清眠到夕陽。
預告·第六回立夏·夏氣始勝清心火麥秋至時補心陰
且說芩兒等彆過茶鄉百姓,行至中原麥區,忽見田野裡麥穗未熟先枯,農夫們麵赤心煩,夜不能寐,更有孩童患“暑癤”,遍體瘡瘍,膿水淋漓。細查之下,方知今歲立夏節氣,少陰君火主氣,陽明燥金客氣,水火不濟,致“心陽亢盛,陰液不足”。正焦慮間,忽聞麥田深處傳來擊缶之聲,一位身著紅衣的女子踏麥浪而來,鬢邊插著麥花,腰間懸掛的錦囊裡裝著麥冬、生地,衣袂上繡著“清熱養陰”四字……
第五回完)
注:本回緊扣穀雨“濕熱交蒸”的特性,融入五運六氣濕土主氣、濕熱困脾)、脾胃理論脾主運化、濕邪困脾)、藥物配伍茯苓與陳皮相須、藿香化濁),通過濕神考驗、五行茶湯等神話場景,闡釋“治濕需治脾、脾健則濕化”的中醫思想。茯翁的形象對應茯苓的“甘淡滲濕”特性,茶葫蘆、決明子等元素強化其“醒脾化濕”的藥性。後續章節將圍繞立夏“夏氣始勝”的特點,結合養心藥物如麥冬、生地),展開“清心瀉火、養陰生津”的醫道傳奇。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