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芩仙蹤:二十四節氣醫道傳奇》
第十八回立冬·
第一折·水始冰處腎陽微
立冬前三日,塞北漠北的斡難河麵上,冰層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增厚,初結的薄冰如琉璃般透明,卻在陽光下泛著青灰色的冷光。四十九歲的牧民巴圖裹著三層羊皮襖,蜷縮在帳中顫抖,手中的馬奶酒剛送到唇邊,便在碗中結成冰晶。他的妻子烏雲其其格蹲在氈帳角落熬藥,銅鍋中的附子湯剛沸騰,便有冰花在鍋沿凝結,“滋啦”聲中化作白氣。
“阿爺的泄瀉又加重了……”孫子巴特爾捧著藥碗歎氣,碗中湯藥呈暗褐色,表麵浮著一層油狀物質,正是五更泄瀉的“鶩溏”之象。巴圖每到五更便腹痛即瀉,糞便中夾雜著未消化的草籽,瀉後腹痛稍減,卻覺腰膝冷痛如浸冰水。更奇的是,他腹部的“神闕穴”周圍皮膚青黑如鐵,觸之冰冷,恰似凍土覆蓋。
遠處的牧群中,幾頭羔羊蜷縮在母羊腹下,口吐清涎,拉稀不止,羊糞呈青灰色,質地稀溏如泥。牧民們麵麵相覷,皆知這是“寒瀉”重症,若不速治,恐致“脾腎陽絕”。芩兒與杞娘、貝母姑娘騎著駱駝而來,駝蹄踏過凍土,發出“哢嚓”的脆響,空氣中彌漫著刺骨的寒氣,恰似無形的刀刃。
“太陽寒水主氣,太陰濕土客氣,寒濕交加,如冰裹泥丸。”芩兒取出通靈根,根須上的黑色紋路與黃色紋路纏繞成冰柱狀,“腎屬水,主封藏;脾屬土,主運化。今寒濕直中脾腎,致‘火不暖土,水濕內停’,正如《景嶽全書》所言‘泄瀉之本,無不由於脾胃’,而根本在腎。”
貝母姑娘的金鈴發出沉悶的“當當”聲,竟與遠處的冰裂聲共振。她取出青銅鏡照向巴圖,鏡中映出的脈象沉遲無力,尺關脈尤甚:“尺脈屬腎,沉遲主陽虛;關脈屬脾,無力主氣虛。此乃‘脾腎陽虛,寒濕內盛’之證,需‘溫腎暖脾,固腸止瀉’雙管齊下,非大辛大熱與收澀之品不可救。”
第二折·地始凍處遇蓉翁
朔風中,一位身著麅皮大氅的老者騎馬而來,大氅邊緣繡著肉蓯蓉的鱗葉紋樣,每片葉都呈肉質肥厚狀;頭戴狐皮帽,帽簷下露出的鬢角插著肉蓯蓉切片,切片表麵密布點狀突起,如繁星點綴;腰間懸掛的牛皮囊上繡著“溫腎暖脾”四字,囊口露出的附子塊莖形如烏鴉之頭,乾薑片呈飽滿的黃色,如金箔鑲嵌。
“諸位可是來解脾腎之困?”老者開口,聲音如洪鐘震穀,帶著草原特有的蒼涼,“我乃‘蓉翁’,世居貝加爾湖畔,專司脾腎之職。今歲立冬,‘水冰地坼’本是冬令常道,卻因寒水淩土,致‘腎不暖脾,脾不統水’,如釜底無火,鍋中水冷。”他輕揮馬鞭,鞍上的肉蓯蓉切片紛紛顫動,鱗片竟化作無數細小的火絨,落入巴圖的藥鍋中,冰花瞬間融化,湯汁重新沸騰。
杞娘湊近細看,見肉蓯蓉呈扁圓柱形,表麵暗棕色,密被覆瓦狀排列的肉質鱗片,斷麵有淡棕色點狀維管束,如人體的經絡分布。“肉蓯蓉甘鹹溫,入腎大腸經,《本經》言其‘主五勞七傷,補中,除莖中寒熱痛,養五臟’,能補腎陽,益精血,潤腸通便,為溫潤通便之要藥。”她撚起一塊乾薑,其質地堅實,斷麵黃白色,有細小的油點,“乾薑辛熱,入脾胃經,《彆錄》言其‘主溫中,去臭氣,破血閉’,與肉蓯蓉相須為用,可增強溫脾之力,二藥合用,如薪火相燃,共暖脾腎。”
第三折·雉入大水辨虛寒
蓉翁話音未落,草原上突然騰起青黑色煙霧,聚成“寒水神”的身形。他身著玄色冰甲,手持冰雪鎖鏈,鎖鏈上掛著無數冰棱,每晃動手臂,便有細小的冰針射出,將肉蓯蓉鱗片凍成冰晶。“爾等以溫熱犯我水德,是欲讓江河沸騰,生靈塗炭乎?”寒水神聲如冰川崩塌,鎖鏈竟纏住巴圖的腳踝,他頓時發出痛苦的呻吟,足部皮膚迅速轉為青紫色。
芩兒不慌不忙,取來陶甕,放入肉蓯蓉、乾薑,再加入附子、吳茱萸。她輕吹一口氣,甕中竟升起兩股氣流:一股赤色火),一股黃色土),在甕口交織成“火土相生”的卦象。“寒水神明察,此乃‘四神丸’之意,肉蓯蓉、附子溫腎水),乾薑、吳茱萸暖脾土),合而用之,如烈日融冰,釜底添薪。”她指著煙霧中的“火生土,土製水”之象,“腎火暖則脾土健,脾土健則水濕化,此乃‘益火之源,以培土母’之法。”
蓉翁取出天平,左盤放肉蓯蓉五錢,右盤放附子三錢、乾薑四錢,天平指針竟微微偏向乾薑一側,卻有一縷肉蓯蓉的溫潤之氣纏繞住附子,形成環狀。“此乃‘五潤三溫四暖’之製。肉蓯蓉潤腎五),附子溫腎三),乾薑暖脾四)。七情中‘相須’‘相使’並存,肉蓯蓉、附子如梁柱支廈,乾薑、吳茱萸如泥灰填縫,共成溫腎暖脾之局。”
第四折·天氣上升驗七情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寒水神凝視陶甕,忽然揮手招來一陣冰浪與濕霧,冰浪如刀山,濕霧似泥潭,同時湧入甕中。奇妙的是,冰浪與濕霧在甕中相遇,竟化作無數細小的冰晶與水珠,落入吳茱萸粉中凝結成“寒濕”二字。蓉翁輕笑,從皮囊中倒出“溫脾酒”,酒液呈赤金色,散發著肉蓯蓉的清香與乾薑的辛辣。酒液滴在“寒濕”二字上,字跡竟逐漸軟化,化作一灘溫水,水中漂浮著肉蓯蓉與乾薑的碎屑,如舟泛暖江。
“寒濕者,如冰裹濕泥,需以火融之,土化之。”蓉翁以手指蘸酒,在甕壁畫出“溫”字,字跡竟化作暖陽普照,“肉蓯蓉化腎寒,乾薑燥脾濕,此乃‘溫化並行’之法。”
貝母姑娘輕搖金鈴,發出“羽音”水音)與“宮音”土音)交替的節奏,甕中的黑色與黃色煙霧竟隨著節奏旋轉,形成水土相和的漩渦。寒水神見狀,從袖中取出一枚“寒水珠”,投入甕中。甕中頓時騰起紫黑色煙霧,卻見肉蓯蓉如赤龍吸水,將寒氣得融化,乾薑如女媧摶土,將濕氣得塑型,最終煙霧化作一縷青氣,散出“寒消濕化”四字。
“寒水珠得寒水之氣,需以火土之性化之。”芩兒解釋道,“通靈根得丙火之味、戊土之性,可溝通火土,引寒濕入脾腎,再以肉蓯蓉、附子溫化,乾薑、吳茱萸疏導,此乃‘火土相生’的循環製化。”
第五折·閉塞成冬施妙劑
未時初刻,蓉翁帶著眾人來到“溫脾灘”。這裡的灘地下埋著肉蓯蓉與附子,中央的石台上擺放著乾薑與吳茱萸,形成“脾腎同治”陣。他割下五寸肉蓯蓉、取來三錢附子,放入銅鍋中,加入乾薑、吳茱萸,以馬奶酒煎煮。鍋下的火焰竟是赤紅色的,如燃燒的炭火,煮出的藥液呈琥珀色,表麵浮著一層油潤的光澤,如羊脂覆水。
巴圖服下藥液,片刻後感覺有一股熱流從“命門穴”升起,逐漸蔓延至腹部,青黑的皮膚竟如晨霧般消散,五更泄瀉的症狀當晚便減輕。他驚喜地摸著神闕穴,觸感已轉為溫熱,咳出的清涎也變為白色稀沫,帶著乾薑的辛辣。烏雲其其格將藥液塗抹在羔羊的臍部,次日羔羊的泄瀉竟止,糞便轉為正常的羊糞蛋,質地堅實。
李郎中摸著巴圖的脈,驚喜道:“沉遲脈轉緩,無力脈轉實,此乃‘脾腎陽複,寒濕得化’之象。《傷寒論》言‘理中者,理中焦,此萬病之所生也’,今用四神丸合理中之意,真乃‘釜底抽薪’的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