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舉一些儒家經典中關於天人合一的論述_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 > 列舉一些儒家經典中關於天人合一的論述

列舉一些儒家經典中關於天人合一的論述(2 / 2)

張載首次明確提出“天人合一”概念,以“氣”為萬物本原,認為人與萬物皆由“氣”構成,本性相通“天地之帥吾其性”)。通過“窮理儘性”的修養,人可超越個體局限,達到“民胞物與”視人民為同胞、萬物為夥伴)的境界,實現與天地萬物的精神統一。

7.程顥《二程遺書》:天人本無二

原文:

“天人本無二,不必言合。”《遺書》卷六)

“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遺書》卷二上)

解析:

程顥認為“天”即“理”,人與天地萬物同具“生生之理”。“仁”作為天地之心,要求人破除私欲,以“渾然與物同體”的境界實現天人合一。這種“一體之仁”超越了先秦儒家的倫理範疇,將“天人合一”升華為一種宇宙生命的整體意識。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8.朱熹《四書章句集注》:格物致知與理一分殊

原文:

“性即理也。”《孟子集注》)

“天地之間,有理有氣……理一而分殊。”《朱子語類》)

解析:

朱熹將“天理”視為宇宙本體,認為人性本於天理,但被私欲遮蔽。通過“格物致知”探究事物之理)和“存天理滅人欲”的修養,人可複歸本性,與天理合一。“理一分殊”理論則強調天理在萬物中的具體表現如人性、物性),為“天人合一”提供了形而上學基礎。

9.王陽明《大學問》:心外無物,一體之仁

原文:

“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也。”《大學問》)

“見孺子入井而惻隱,是其仁之與孺子而為一體也……是其一體之仁也。”同上)

解析:

王陽明以“心即理”為核心,認為“良知”是天理在人心的呈現。通過“致良知”去除私欲、恢複本心),人可體認“天地萬物一體之仁”——不僅對同類有惻隱,對鳥獸、草木、瓦石亦有顧惜,最終達到“與天地萬物為一”的精神境界。

四、其他經典中的天人智慧

10.《尚書》:天視自我民視

原文:

“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泰誓》)

解析:

強調“天”的意誌通過民心體現,君主需以民意為天命,將“天人合一”落實於政治實踐,形成“民本”思想的源頭。

11.荀子《天論》:製天命而用之

原文: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天論》)

“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夫是之謂能參。”同上)

解析:

荀子雖主張“明於天人之分”,但認為人可通過“製天命而用之”利用自然規律)實現與天的和諧。這種“天人相分”與“天人合一”的辯證觀,豐富了儒家對天人關係的認知。

總結:天人合一的思想脈絡

從《周易》的“三才之道”到王陽明的“一體之仁”,儒家“天人合一”的論述呈現出從自然效法到道德自覺、從外在關聯到內在貫通的演進:

1.先秦:以孔子的“知天命”、孟子的“儘心知性”、《中庸》的“至誠儘性”為核心,確立了“天人同德”的倫理基礎。

2.漢代: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將其政治化,賦予神學色彩。

3.宋明:理學以“天理”“心性”重構哲學體係,使“天人合一”成為貫通宇宙論、倫理學與修養論的終極命題。

這些論述共同塑造了中國人“順應自然、參讚化育”的思維範式,深刻影響了傳統社會的倫理、政治、藝術與生態觀,至今仍為理解人與自然關係提供智慧資源。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養成偏差 表姑娘拒絕偏執世子後,被抵牆角了 我咋就天下無敵了 商海沉浮記 天痕之外 炮灰女配丹法雙修 末世:小喪屍愛玩種田小遊戲 念你成燼 重生八五:一人一槍狩獵林海雪原 中東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