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傳奇:經方與地脈的共鳴上卷_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 > 麻黃傳奇:經方與地脈的共鳴上卷

麻黃傳奇:經方與地脈的共鳴上卷(1 / 2)

麻黃傳奇:經方與地脈的共鳴

楔子

混沌初開,清陽上浮為天,濁陰下沉為地,天地間遂生五運流轉,六氣循環。東方青木主春生,南方赤火主夏長,中央黃土主化育,西方白金主秋收,北方黑水主冬藏——此乃天地大道,萬物循此而生滅。神農氏踏遍千山,親嘗百草,感草木之性與天地相應,遂著《本草》,立四氣五味之規,明歸經走絡之理,為醫道立根。

歲月流轉,醫道分兩支並行:一者藏於竹簡帛書,成三墳五典之經;一者流於山野村舍,賴父老口耳相傳。卻說秦嶺之陰,渭水之畔,有仙草名麻黃,其形若竹,其性如焰,自洪荒時便立根於苦寒之地,默默候著與醫道相遇的機緣。這株看似尋常的草木,終將串起經方的智慧與地脈的實踐,在陰陽消長中譜寫一段傳奇。

上卷:秦嶺薪火

第一回寒穀生奇草牧翁偶識性

秦嶺深處有寒穀,穀中風似刀割,常年不散的霧氣帶著冰晶,連最耐旱的鬆柏都蜷著枝葉。穀口住著個姓秦的老翁,世代以牧羊為生,大夥兒都叫他秦牧羊。這年冬至剛過,六氣正值終之氣,主寒水當令,天地閉藏,連穀裡的青羊都縮在岩縫裡不肯出來。

秦牧羊的小孫兒忽然發起病來,先是渾身發冷,蓋三層棉被仍篩糠似的抖,接著便咳喘不止,喉嚨裡像塞了團棉絮,吸氣時胸口凹得能盛下半碗水。秦牧羊背著孫兒翻了三座山,找遍了懂些草藥的山民,灌了薑湯,貼了艾葉,都不見好轉。眼看孩子嘴唇發紫,氣息越來越弱,老漢急得用拳頭捶著凍土,指節滲出血來。

夜裡守在孫兒床邊,秦牧羊聽見窗外傳來窸窣聲。借著月光一看,竟是幾隻被寒風凍得瑟瑟發抖的野山羊,正啃著石縫裡一種半枯的草莖。那草莖細長,一節一節像竹枝,外皮紅得發紫,根須紮在冰土裡,卻仍有綠意。野山羊啃過之後,竟不像先前那般瑟縮,抖了抖毛,竟能在雪地裡小跑幾步。

老漢心頭一動,這草他見過,穀裡到處都是,春天抽新綠時帶著股衝鼻子的味兒,牛羊平時碰都不碰,怎麼天寒地凍的反倒成了救命草?他披衣出門,不顧刺骨的寒風,跪在冰地裡刨了些帶根的草莖。那草根帶著凍土的寒氣,卻隱隱透著股溫熱,折斷的截麵冒出白漿,聞著辛辣嗆人,倒讓他凍僵的鼻子通暢了些。

回到屋裡,他想起山民說過,辛味的東西能散寒。便取了幾根草莖,用瓦罐煮了半宿,煮出的水黃澄澄的,飄著股藥香。他撬開孫兒的嘴,一點點灌了進去。不過一個時辰,奇跡竟發生了——孫兒額頭冒出細汗,不再發抖,咳喘也輕了些,雖然還虛弱,卻能勻勻地喘氣了。

秦牧羊守著瓦罐看了半宿,天亮時又去穀裡采了些草莖。他發現這草總長在向陽的石坡上,雖處寒穀,卻專向暖陽,根紮得深,像在拚命汲取地脈裡的陽氣。他試著在不同時辰采草:寅時采的根最粗,卯時采的莖最挺,到了午時,草葉上的露水曬乾,那股辛味也最烈。他把這些發現記在心裡,遇到同村人受了風寒咳喘,便采這草給他們煮水喝,十有八九都能見效。

村裡人問這草叫什麼,秦牧羊撓撓頭。他想起這草煮水時冒出的熱氣騰騰,像穀裡的霧氣被燒開了,便說:“就叫它‘麻沸草’吧,喝了渾身發熱,像煮開的水似的。”這名字便在山村裡傳開了,成了寒天裡治風寒的救命草。誰也沒想到,這寒穀裡的野草本能,日後竟會寫入煌煌典冊。

第二回青囊藏古訓藥氣辨陰陽

三十年後,寒穀來了位遊方郎中,背著個青布藥囊,自稱姓華,是從南陽來的。彼時正值春分,五運屬木,風氣當令,穀裡的“麻沸草”剛抽出新綠,紅莖頂著嫩芽,在料峭春風裡搖搖晃晃。華郎中路過秦牧羊的茅舍時,正撞見老漢給鄰村一個後生治病。

那後生也是受了風寒,發熱無汗,咳得腰都直不起來,臉憋得通紅。秦牧羊正將一把曬乾的“麻沸草”塞進陶罐,華郎中上前一步,指著草莖問:“老丈,此草辛溫,能散表寒,可是治太陽傷寒的?”

秦牧羊一愣,他隻知這草能散寒止喘,卻聽不懂什麼“太陽傷寒”。華郎中見他疑惑,便解釋道:“天地分陰陽,人身亦有陰陽。風寒侵襲,陽氣被鬱,便生寒熱。此草性烈,能開毛竅,散表寒,如春風解凍,正是陽藥入陽經啊。”

說著,他接過陶罐,用三根草莖、三枚紅棗,又從藥囊裡取出些桂枝、甘草,一並放入。“單用此草恐發散太過,加些甘溫之品調和,既能散寒,又不傷正氣。”華郎中邊煮藥邊講,“《神農本草經》有雲:‘麻黃,味辛,溫。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表出汗,去邪熱氣,止咳逆上氣’——老丈說的‘麻沸草’,便是這麻黃啊!”

秦牧羊這才知道,這草早有大名,還被寫進了醫書裡。他忙問:“先生說的《神農本草經》,真有記載?”華郎中點頭:“上古神農嘗百草,辨其性味,知其歸經。這麻黃入肺與膀胱經,肺主氣司呼吸,膀胱主表司開合,故能發汗解表、宣肺平喘。”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藥煮好了,那後生喝下去沒多久,便渾身冒汗,咳嗽漸止,說話也有力氣了。華郎中又教秦牧羊:“麻黃雖好,卻要分時令采。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麻黃稟天地陽氣而生,秋分後陽氣收於根,此時采根入藥,性最烈;春分後陽氣發於莖,采莖則力稍緩。”

秦牧羊聽得入了迷,把華郎中請到屋裡,拿出自己多年記下的筆記:哪年冬天雪大,麻黃要多放些;哪年春天風大,得配些防風;若是老人孩子用,要剪去根須,隻留莖稈,免得太過峻猛。華郎中翻看筆記,連連讚歎:“這些都是實踐得來的真知啊!醫道不分書本與田野,能活人者,皆是真經。”

臨走時,華郎中留下一卷《神農本草經》的抄本,叮囑秦牧羊:“麻黃性猛如虎,用好了能救命,用錯了能傷人。若遇陰虛無汗者,斷不可用;若是與辛夷同用,能增通鼻竅之力,此乃‘相須’;若與石膏同用,可製其燥烈,此乃‘相畏’——這便是藥有七情,不可不知。”

秦牧羊將抄本供奉在灶台上,每日對著麻黃草誦讀。他漸漸明白,這寒穀裡的草木,原是與天地陰陽相通,與人身經絡相應的。那些口耳相傳的用法,竟與千年前的古訓暗合,就像溪流彙入江海,自有脈絡可尋。

第三回傷寒橫行日經方顯神威

又過了數十年,關中一帶忽然流行起一場大病。那年是庚子年,五運屬金,金氣太過,六氣又遇“客氣”寒水加臨,天地間燥寒交加。得病的人先是惡寒發熱,無汗而喘,接著渾身骨節疼痛,連下床都難。官府貼出告示求醫,卻少有醫者能治。

此時秦牧羊早已過世,他的曾孫秦仲繼承了祖業,也成了穀裡的“麻黃先生”。他記得曾祖筆記裡寫過,遇大疫之年,當觀五運六氣,順天應人。這年燥寒傷肺,正是麻黃的用場。可這次的病比以往都重,單用麻黃收效甚微,秦仲急得嘴上起了燎泡。

一日,有位白發老者拄著拐杖來到寒穀,說自己是從洛陽來的,姓張,聽聞這裡有治傷寒的奇草,特來求取。秦仲見老者雖麵帶病容,目光卻如炬,忙將他請進屋裡,奉上麻黃湯。

張老者喝了一口,搖頭道:“此湯力單,恐難敵今年的戾氣。金氣過旺則克木,木為肝,主疏泄;寒水過盛則傷陽,陽不化氣則水停。麻黃雖能散寒,卻少助陽化氣之藥啊。”

秦仲忙請教,張老者便取過紙筆,寫下一方:麻黃三兩,桂枝二兩,杏仁七十個,甘草一兩。“麻黃配桂枝,如日月同輝,一散一溫,助陽氣以破寒邪;加杏仁降肺氣,甘草緩中,使發汗而不傷正,此乃‘麻黃湯’也。”

他解釋道:“《素問》有雲‘必先歲氣,無伐天和’。今年金寒水冷,病在太陽,表實無汗,非此湯不能解。”說著,他讓秦仲按方煎藥,自己先喝了一劑。不過兩個時辰,老者便出了身透汗,先前的頭痛身痛竟去了大半。


最新小说: 重生後我靠空間門玩遍世界 守寡後,我逼瘋了滿朝文武去種田 長生贅仙:我在修真界開枝 侯府棄子的仵作手冊 獄魂殤 狀元郎的掌上嬌 鬥羅:武魂殿聖女,武魂岩王帝君 我的時代1979! 破妄錄 下輩子換我寵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