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春坤山的晨霧總帶著三分仙氣。當第一縷天光刺破蒙古高原的雲層,漫過連綿的草甸時,那些匍匐在坡地上的紅芪便會舒展複葉,葉尖的露珠墜在絨毛上,像被太陽鍍了金的星辰。當地牧人說,這是金馬駒在夜裡來過——那匹傳說中馱著神藥籽種的靈獸,每踏過一處山岩,便有紅芪從蹄印裡鑽出來,根須紮進黃土時,會發出細若蚊蚋的吟唱,那是天地陰陽初交的絮語。
山腳下的固陽老城,百歲的老阿媽們仍在火塘邊念叨:紅芪的根要長得像龍爪,才算吸足了山魂。她們說這話時,指節會摩挲著膝頭的藥簍,簍底的紅芪片泛著蜜色的光,斷麵的放射紋像極了展開的星圖——那是金馬駒用蹄子踏出來的印記,藏著調節氣血的密碼。
沒人說得清這傳說起於何年。隻知在秦直道還未鋪滿馬蹄印的年代,春坤山的草甸下就睡著一匹金馬駒,它吐納著日月精華,將靈氣滲進每一寸土壤。而紅芪,便是這靈氣與黃土交融的精魄,帶著陽剛的火氣,又裹著草甸的溫潤,在陰陽消長中長成了救人的模樣。
上卷·紅芪初顯靈
第一回石伯識草逢異兆
固陽城西的石伯打了一輩子柴,卻在六十歲這年改了行當。那年開春,他在春坤山北坡避雨,躲進一個背風的岩縫時,忽見岩下的黃土裡拱出叢紫莖植物,複葉間垂著淡綠色的小穗,根須竟在雨水中微微泛紅。更奇的是,周遭的雨珠落得急,偏這叢草周圍的雨絲像被無形的手撥開,隻在根際積成圈淺淺的水窪。
"這是黃芪?"石伯皺起眉。他采過多年黃芪,卻從未見過這般紫莖紅根的。正欲拔起細看,岩頂忽然滾下塊鬆動的青石,眼看要砸在草上,卻被一道金光彈開,在遠處草甸上砸出個淺坑。石伯揉了揉眼,隻見坑邊閃過個小馬駒的影子,渾身金毛在雨裡亮得像熔金,四蹄踏過的地方,竟有新的紅芪芽破土而出。
那夜石伯抱著采來的紅芪輾轉難眠。他將根須洗淨,斷麵的菊花紋在油燈下泛著琥珀光,湊近一聞,一股甘醇的香氣直鑽鼻腔,竟讓他多年的咳嗽都輕了幾分。他想起老輩人說的金馬駒傳說——說是上古時,神農氏嘗百草到了漠南,將一株能補元氣的神草籽種留在春坤山,命金馬駒日夜守護。莫非,眼前這紅芪,便是神草的後裔?
轉天他將紅芪切片,分送給鄰裡。張寡婦的小兒子得了風寒,高燒不退,喝了石伯用紅芪加生薑煮的水,夜裡便退了燒;李木匠常年勞作傷了元氣,氣虛乏力,嚼了幾日紅芪片,竟能重新舉起斧頭。消息傳開,山民們都說石伯得了山神的饋贈,紛紛跟著他上山尋這紫莖紅根的神草。
石伯卻在采挖時定了規矩:隻采三年生的根,須在日出前帶露挖,挖後要給土坑撒把草木灰,再培上新鮮的腐殖土。"這草通靈性,"他對著圍攏的後生們說,"你敬它一分,它便多結一分靈氣。"
第二回熱病橫行顯性味
那年夏初,固陽一帶遭了暑災。太陽像個燒紅的銅盤掛在天上,連吹過草甸的風都帶著焦糊氣,井水淺了半截,牛羊蔫得耷拉著腦袋。更可怕的是一種怪病,人先是渾身燥熱,口乾得像含著火炭,接著便頭暈目眩,氣短得像被勒住了脖子,有的還會水腫,腳踝按下去就是個深坑。
土郎中們試過用柴胡清熱,用茯苓利水,卻都收效甚微。有戶人家的後生已經氣若遊絲,家裡人抱著最後一絲希望找到石伯。石伯看著後生舌紅少津的模樣,又摸了摸他虛浮的脈,沉吟半晌道:"這病是暑氣傷了脾肺,耗了元氣,單用清熱利水的藥,就像隻給漏船潑水——得先補住氣。"
他取來曬乾的紅芪,切成薄片,又抓了把白術、防風,說:"紅芪性溫,味甘,入脾肺二經,能像灶膛裡的火種,把散了的陽氣聚起來。白術像黃土,能固住脾胃;防風像山風,能擋住外頭的邪風。這三樣配在一起,就是"玉屏風"的道理。"
藥熬出來是琥珀色,甘中帶點微苦。後生喝了三天,先是能下床走動,再喝五天,水腫消了,說話也有了氣力。石伯又教鄉親們用紅芪燉羊肉,說:"羊肉性熱,紅芪溫甘,脾喜溫燥,就像給凍著的土地加把火,能把吃進去的東西化成氣血。"
這事傳到鄰縣的老中醫耳裡,他帶著徒弟來春坤山考察,見紅芪根係粗壯,斷麵的放射紋比普通黃芪更密,感歎道:"此地屬北方坎水,卻有草甸之濕、高原之燥,陰陽相濟。紅芪生在這裡,得水火既濟之氣,故補氣之力更勝,還帶點活血之性——這是得金馬駒的靈氣,把土性裡的生機逼出來了。"
第三回金馬駒護藥顯五行
入秋時,春坤山來了夥盜采的外地人,他們不管紅芪大小,連根拔起,還在山坡上亂砍亂挖,說是要找金馬駒的寶藏。石伯帶著鄉親們去阻攔,卻被對方推搡在地。
那天夜裡,怪事就發生了。盜采者宿在山坳裡,忽然聽見四野都是馬蹄聲,金光從草甸深處漫過來,像漲潮的海水。他們帶來的藥簍自己翻倒,裡麵的紅芪根竟像活了般,鑽進土裡不見了。有個貪心的想挖石伯標記的老紅芪,剛下鋤頭,就見一道金光閃過,鋤頭斷成兩截,他的手腕也腫得像發麵饅頭,痛得直打滾。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石伯趕來時,見那盜采者手腕紅腫灼熱,知道是傷了"氣脈"。他取來紅芪、甘草、金銀花,說:"紅芪補氣,卻也怕蠻力損傷。這盜采的傷了藥氣,氣鬱成火,得用金銀花清熱,甘草調和,再讓紅芪把亂了的氣理順。"
敷藥時,石伯指著紅芪根上的須毛說:"你們看,這根須像不像人的經絡?土是脾,根紮在土裡,就補脾氣;莖通向上,就補肺氣。金馬駒守著這裡,不是守金子,是守這五行相生的道理——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又歸土,紅芪就是這循環裡的樞紐。"
盜采者們聽得心驚,第二天就收拾東西走了。從此,春坤山的紅芪有了不成文的規矩:隻許本地鄉親按節令采挖,采時要跪拜山神,還要留下三分之一的植株,讓根須繼續滋養土地。
第四回冬藏時節悟歸經
大雪封山時,春坤山像被蓋上了層白氈。石伯坐在火塘邊,翻看著祖輩傳下的藥書,上麵記著黃芪"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癩疾,五痔,鼠瘺,補虛,小兒百病",卻沒提紅芪。他摸著炕頭晾乾的紅芪,忽然想:這紅芪比普通黃芪多了點紅色,是不是還能走血脈?
恰好村裡的王婆婆得了"脫肛"的毛病,稍一用力,直腸就往下墜,吃了不少藥都沒用。石伯想起紅芪性溫,能補氣升陽,便取了紅芪、升麻、柴胡,說:"氣就像托著東西的手,氣不足了,東西就掉下來。紅芪能把氣往上提,升麻、柴胡就像給它搭梯子,讓氣能送到肛門那裡。"
王婆婆喝了十副藥,脫肛的毛病竟好了。石伯又用紅芪給產後失血的婦人補氣血,給長期咳嗽的老人固肺氣,發現它不僅能補,還能"托"——有個後生腿上長了個瘡,流膿不止,石伯用紅芪配當歸、白芷,沒幾天,瘡口就收了口,新肉慢慢長了出來。
"原來這紅芪的歸經,不止脾肺,"石伯在藥書上批注,"色紅入血分,性溫能通脈,補氣之中帶著活血,就像春坤山的草甸,既能涵養水源,又能讓牛羊長得壯實——這是土能載物,氣能行血的道理。"
雪化時,他帶著徒弟上山,指著紅芪的生長地說:"你們看,它總長在陽坡,根卻往陰處紮,這就是陽中有陰;夏天長得快,冬天藏在土裡,這就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采藥得順天時而動,用藥得順經絡而行,這才是"天人合一"的真意。"
上卷完)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