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樵遇仙得仙芪 下卷_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_线上阅读小说网 

雲樵遇仙得仙芪 下卷(1 / 1)

下卷·恒嶽仙根護蒼生

第五回七情和合解危症

驚蟄剛過,恒山的積雪還沒化透,背陰坡的黃芪卻已在凍土下萌動。雲樵跟著張伯學醫已有五年,如今已是村裡小有名氣的藥工。這天,他正給新收的黃芪切片,忽然聽見藥鋪外傳來哭喊聲——鄰村的趙大戶被抬來了,這人素來嗜酒,年前得了場癰疽,在腰上爛了個碗大的窟窿,膿水直流,連城裡的大夫都搖頭說沒救。

張伯掀開趙大戶的衣襟,見瘡口發黑,邊緣硬得像石頭,歎了口氣:"這是氣虛不能托毒,就像爛了根的莊稼,光撒藥粉沒用,得先把根扶起來。"他讓雲樵取來陳年恒山黃芪,又抓了當歸、金銀花、穿山甲,"黃芪甘溫補氣,像給爐膛添柴;當歸辛溫活血,像給凍土地鬆土;金銀花苦寒解毒,像給烈火潑點涼水;穿山甲鹹寒通經,像給堵塞的河道開閘。這幾味配著,就是"托裡消毒"的法子。"

雲樵在一旁研藥,忽然想起《本草彆說》裡的話,問道:"師父,書上說黃芪"惡龜甲",這配伍裡雖沒龜甲,可金銀花性寒,會不會克黃芪的溫性?"張伯笑答:"這就是七情裡"相殺"的道理——金銀花殺黃芪之燥,黃芪又製金銀花之寒,就像背陰坡的霧,既能潤黃芪不焦,又不會讓它爛根。"

趙大戶連服二十副藥,瘡口竟慢慢收口,新肉從邊緣往裡長,像初春的嫩芽頂破凍土。他痊愈那天,給藥鋪送了塊"妙手回春"的匾額,雲樵卻在藥案上記下:"癰疽久敗,非獨熱毒,更因氣虛。黃芪配清熱解毒藥,如陽和湯中肉桂配麻黃,看似相斥,實則相濟。"

後來,雲樵在整理藥案時發現,恒山黃芪與不同藥材相遇,竟有千般變化:配附子,能溫陽救逆,治陽虛厥冷;配生地,能益氣養陰,治消渴善饑;配桔梗,能補氣排膿,治肺癰吐膿。他把這些心得寫在羊皮卷上,張伯見了,添了句:"藥無貴賤,合宜則靈。就像恒山的雲霧,晴時護黃芪防曬,雨時幫黃芪紮根,它自己就懂怎麼跟草木相和。"

第六回異客辨藥論真偽

清明時節,渾源古城來了位藍衫老者,自稱是從太醫院退下來的禦醫,聽聞恒山黃芪能治頑疾,特來驗證。他在藥鋪裡拿起雲樵切的黃芪片,撚了撚斷麵的"金井玉欄",又放在鼻尖嗅了嗅,皺眉道:"《神農本草經》載黃芪"色黃,狀如箭杆",你這恒山黃芪生於陰坡,色偏淺,恐是性寒涼,補氣之力不足。"

雲樵正欲辯解,恰好有個患"消渴"的書生來抓藥。那書生喝得多、尿得多,人瘦得像根柴,脈摸起來浮大無力。禦醫按古法開了知母、石膏,說:"此乃胃火熾盛,當清熱瀉火。"

張伯卻搖頭:"書生脈雖浮大,卻按之無力,是氣虛不能生津,就像漏了的水壺,光加水不行,得先補住漏。"他取恒山黃芪配生地、麥冬、五味子,"黃芪補氣,如給水壺加個塞子;生地、麥冬滋陰,如給壺裡添水;五味子酸收,如把壺嘴紮緊。這叫"益氣生津",補陰不忘補氣。"

書生服了半月藥,口渴漸輕,人也長了些肉。禦醫再按他的脈,已沉穩有力,不禁歎道:"老夫行醫五十年,竟不知陰坡黃芪有此奇功。"雲樵趁機捧出羊皮卷:"老先生請看,恒山背陰坡多青石,石屬金,金能生水,故黃芪雖性溫,卻得金氣之潤,補而不燥;其根微紅,是得火之精,能助土生金,故補氣之中兼能生血。"

禦醫翻看卷上藥案,見有"氣虛水腫用黃芪配防己"、"氣虛發熱用黃芪配柴胡"等驗方,忽然撫掌:"原來如此!地域不同,藥材性情亦異。恒山黃芪得太行陰濕之氣,故能益氣而不傷陰,此乃"道地藥材"的真機。"他臨行前,給雲樵留下本《本草品彙精要》,扉頁題字:"天地生藥,各有偏性,善用者,即便是陰坡草木,亦能成濟世之材。"

第七回懸甕洞仙授玄機

那年霜降來得早,一場暴雪壓垮了雲家村的藥窖。雲樵冒雪上山尋新的藏藥處,誤打誤撞闖進了傳說中的懸甕洞。洞內石筍如柱,鐘乳石滴下的水珠落在石盆裡,發出叮咚的脆響,洞壁上竟長滿了恒山黃芪,根須盤在石縫裡,像極了老人的胡須,金黃的花在幽暗處開得格外鮮亮。

"後生,來得正好。"黃衣仙子從石幔後走出,發髻上的黃花沾著水汽,"可知為何恒山黃芪必生陰坡?"雲樵拱手:"願聞其詳。"

仙子輕撫洞壁的黃芪:"天地陰陽,互根互用。黃芪屬土,主補氣,若生於陽坡,得火氣過盛,則成"燥土",反傷陰液;生於陰坡,得金氣之潤,則成"沃土",能載氣行津。這"金井玉欄",正是金氣潤土之象——中心黃白屬土,外圍環紋屬金,土得金生,故補氣而能固表。"

她取過一株千年黃芪,根斷處竟滲出琥珀色的汁液:"你看這汁,是黃芪吸納了五運六氣的精華。逢木運年,汁偏稀,配防風能製木克土;逢水運年,汁偏稠,配茯苓能利水濕;逢火運年,汁帶赤,配生地能防火傷津。"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雲樵聽得入迷,忽見洞角的石台上放著本玉版書,上麵刻著"恒山黃芪七二變法",記載著不同年份、不同病症的配伍之法。仙子笑道:"此書贈你,記住"用藥如調陰陽,當隨天時而變"。"說罷化作一道金光,融入洞頂的石鐘乳。

雲樵捧著玉版書走出懸甕洞,雪已停了,背陰坡的黃芪在陽光下泛著金光,他忽然明白:所謂"仙種",不過是最懂順應天地的草木;所謂"仙方",不過是先人從實踐中摸出的自然規律。

第八回金馬護藥傳薪火

重陽那天,恒山來了夥馬匪,聽說恒山黃芪能賣高價,竟帶著鋤頭要去背陰坡盜采。雲樵帶著村民們拿著扁擔阻攔,馬匪頭目揮刀便砍,卻見一道金光從坡上竄出,一匹金馬駒踏雲而來,蹄子踏過之處,生出無數黃芪藤,像繩索般纏住馬匪的手腳。

那金馬駒通體金黃,鬃毛如火焰,正是仙子常騎的靈獸。它在雲樵麵前屈膝,嘴裡吐出顆褐紅的籽種,雲樵接住時,籽種竟化作塊玉佩,上麵刻著"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八個字。

"這是守護恒山黃芪的神獸。"張伯拄著拐杖趕來,"老輩人說,黃芪仙子本是神農氏的侍女,當年為救恒山瘟疫,偷了天庭的"補氣籽",被貶在此地,金馬駒是天帝派來監督她的,卻漸漸被她的仁心打動,成了護藥的靈獸。"

馬匪們被金馬駒的神威嚇住,跪地求饒。雲樵指著背陰坡:"這黃芪是救命的藥,不是發財的貨。每年采收,我們隻取三成,留七成讓它繁衍,這是跟天地借生路,得懂感恩。"馬匪們連滾帶爬地走了,從此再沒人敢來盜采。

歲月流轉,雲樵也成了白發老者,他把玉版書和羊皮卷傳給徒弟,說:"恒山黃芪的好,不在"仙種"二字,而在"順應"二字。它知陰坡能養氣,故紮根岩縫;知霜降宜藏精,故蓄勢待發;知配伍能增效,故與百藥相和。這才是"天人合一"的真意。"

徒弟們在他的教導下,將恒山黃芪的采製之法、配伍之道一代代傳下去。渾源古城的藥鋪越開越多,恒山黃芪的名聲傳到了關外,可背陰坡的采收規矩從未變過:三年一采,陰乾切片,蜜炙存性。老藥工們仍會對著初升的太陽念叨:"看這"金井玉欄",是仙子的指尖印;聞這甘溫氣,是金馬的鼻息香。"

結語

恒山的雲霧依舊在背陰坡流轉,那些金黃的黃芪花,每年清明都會準時綻放。懸甕洞的石鐘乳還在滴水,玉版書的字跡卻已被無數雙指腹磨得發亮。沒人再糾結"仙種"是否真有其事,因為藥鋪裡的黃芪片仍在治愈著氣虛的病人,田野裡的藥農仍在按節令采收,那些口耳相傳的配伍經驗,比任何典籍都更鮮活地活著。

這或許就是傳統醫學的智慧:它從神話中來,卻不在神話中停駐;它被寫進典籍,卻永遠在實踐中生長。就像恒山的黃芪,根紮在岩縫裡,葉向著陽光生,既帶著仙子的傳說,也藏著藥農的汗水,在陰陽五行的流轉裡,長成了最懂救人的模樣。

讚詩

恒嶽陰坡藏玉根,金井玉欄蘊乾坤。

甘溫能補三焦氣,和緩尤滋百脈魂。

配伍應知七情理,采收須順四時痕。

仙蹤雖隱民傳久,一劑能蘇天下人。

尾章

許多年後,有位西方的植物學家來恒山考察,對著背陰坡的黃芪標本嘖嘖稱奇:"這種豆科植物竟能在貧瘠的岩縫中積累如此豐富的多糖和皂苷,真是自然的奇跡。"當地的老藥農聽了,隻是笑著遞給他一杯黃芪茶:"不是奇跡,是它懂恒山的脾氣。"

茶煙嫋嫋中,老藥農的指尖劃過藥簍裡的黃芪片,那些"金井玉欄"在陽光下明明滅滅,像極了懸甕洞裡閃爍的星光。而遠處的背陰坡上,金馬駒的蹄聲正隨著雲霧漫過來,輕輕落在新萌發的黃芪芽上——那是自然與生命,在時光裡永遠的私語。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錦衣無雙 開局煉氣一萬層,我徒弟個個逆天 鎧甲:我老婆是飛影鎧甲召喚人! 快穿:滅世反派是舔狗 快穿年代文之林軟軟的任務人生 天宇守護神醫 當過明星嗎,你就寫文娛? 風雨殺胡令 天災降臨:我的破樓進化末世堡壘 速通:這個喪屍有點禮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