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崖翁便領著她去了草廬後的柴房,裡麵堆著幾本泛黃的舊冊子,是前幾輩藥農傳下來的“農藥雜記”。他翻開一頁,上麵用炭筆寫著:“鬆針性溫,味甘,能祛風燥濕,敷痹痛效佳;陳酒埋鬆根,得木氣,能引藥入絡。”
“這是老輩藥農的‘口傳筆記’。”青崖翁說,“農書記的是耕種,可秦巴的藥農,把山裡的草木都摸透了——鬆針能護藥,柏葉能斂氣,野菊能清燥,這些都是沒寫進文獻的細節,卻藏著七情配伍的理。”
他又取了些拐子七,和曬乾的山楂一起炒。“山楂味酸,性溫,歸脾、胃經,能消食化積。”青崖翁說,“有些老人吃了拐子七,會覺得腹脹,加兩顆山楂,既能助拐子七通經,又能消食,這是‘相須’;要是有人吃了拐子七上火,加片麥冬,麥冬的涼性能製拐子七的溫,這是‘相使’。”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虎娃的娘把這些都記在本子上,回去後還教給了村裡的婦人。後來,秦巴的藥農們都知道了:拐子七配鬆針外敷治小兒痹症,配山楂內服助消化,配麥冬能降火——這些從“農藥雜記”裡挖出來的細節,成了秦巴人獨有的用藥秘訣。
第四卷薪火相傳:本草續新篇口傳係統化·傳承不息)
青崖翁的背更駝了,走山路時得拄著根柏木拐杖,可他還是天天去寒崖下轉,看著藥農們采拐子七,教年輕的藥農辨藥:“葉背金斑密的,根就實;根須白而粗的,藥力就足;要是根上長了黴點,再粗也不能要。”
村裡的年輕人阿山,最肯學,每天都跟著青崖翁,把先生說的話都記在本子上,連“采拐子七要避開霜天,埋青石要選朝南的坡”這樣的細節,都寫得清清楚楚。“先生,您把這些都教給我,我以後也能像您一樣,給人治病嗎?”阿山問。
青崖翁摸了摸他的頭,把那方青石板指給他看:“這石板陪了我二十年,埋過的拐子七,治好的人,數不清了。可它不是‘先生’,秦巴的山、秦巴的草木、秦巴的藥農,才是真的‘先生’。我教你的,是老輩傳下來的口傳知識;你要學的,是在山裡摸爬滾打,自己去驗這些知識。”
那年秋天,山外來了個客商,得了急性痹痛,兩條腿不能動,躺在客棧裡直哼哼。阿山聽說了,就背著藥箱去了。他先給客商診脈,脈弦緊而數,是風寒驟侵的征兆。“我用先生的法子,給您治。”阿山說。
他取了冬至采的拐子七根,用黃酒拌了,埋在青石板下陰乾三日,然後煎成藥汁,又加了點生薑——生薑味辛性溫,能散寒解表,引拐子七的藥力到經絡。客商喝了一劑,腿就不那麼疼了;喝了三劑,竟能站起來走兩步。
“你這藥,比城裡的大夫開的還靈!”客商讚道。阿山笑著說:“這是秦巴的藥,秦巴的法——是我們老輩藥農一輩輩試出來的。”他還把自己記的本子拿給客商看,上麵不僅有拐子七的采製方法,還有配伍的秘訣,連哪年的氣候反常、該怎麼調法,都寫得明明白白。
客商看了,很是驚奇:“這些都是民間的口傳知識,你竟把它寫成了冊子!”阿山說:“先生說,口傳的知識怕丟,寫成冊子,能傳給更多人;可冊子是死的,還得有人去山裡驗,才能活起來。”
後來,阿山把冊子送給了縣裡的藥鋪,藥鋪掌櫃又把冊子抄了好幾份,分給周邊的郎中。有個郎中把冊子帶去了省城,給編《陝西本草》的先生看,先生看了,很是感慨:“秦巴的拐子七,實踐先於文獻;秦巴的藥農,把口傳知識變成了活的本草——這才是傳統醫學的根啊。”
青崖翁聽說了,隻是對著那方青石板笑。那年冬至,阿山帶著藥農們去采拐子七,選的還是深石隙的陰土處,炮製時加了柏葉,埋在腐葉土穴裡。青石板上的根片,在陽光下泛著深褐色的光,酒香混著柏葉香,飄得很遠。
“先生,您看這拐子七!”阿山把根遞過去。青崖翁捏著根須,又看了看阿山,忽然覺得,自己的頭發雖白了,可秦巴的拐子七,卻借著阿山這樣的年輕人,把根紮得更深了——就像那方青石板,不管天怎麼變,都守著秦巴的土,守著治病的緣。
結語秦巴藥韻:天人共此心
秦巴的山,還像往年一樣,春生新綠,夏覆濃蔭,秋飄落葉,冬裹素雪。那方青石板還在雲霧崖下,上麵時常攤著酒製的拐子七,風一吹,藥香就漫過溪澗,飄進山下的村子。
青崖翁走了那年,秦巴下了場大雪,寒崖下的拐子七卻長得格外好,根粗節多,葉背的金斑像撒了層碎金子。阿山帶著藥農們采拐子七,還像先生教的那樣,選冬至後七日,用陳釀黃酒拌了,埋在青石板下,摻上鬆針和柏葉。
有人問阿山:“先生走了,您怎麼還能把藥製得這麼好?”阿山指著寒崖的方向說:“先生沒走,他的話記在冊子裡,藏在拐子七的根裡,跟著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律,陪著咱們秦巴人。”
是啊,秦巴的拐子七,從來不是一味普通的藥。它藏著天人合一的理——人順天時而采,天應人需而育;它載著陰陽五行的韻——葉陽根陰,酒陽石陰,相濟而成效;它傳著實踐為先的智——口傳的秘訣補了文獻的缺,山野的經驗證了紙上的理。
從青崖翁到阿山,從老栓到虎娃,秦巴的人用一輩子的時間,把拐子七的故事,寫在了山裡,記在了心裡,傳在了手裡。這故事裡,有草木的魂,有藥農的情,有天地的道——這便是中國傳統醫學的根:源於生活,高於生活;成於實踐,歸於天人。
讚詩拐子七讚
秦巴峰巒疊翠屏,寒崖金葉藏仙靈。
冬藏根如連珠串,酒製石埋柏葉馨。
辛麻通經驅痹痛,溫腎益血護生靈。
口傳心授本草韻,天人合一萬古青。
尾章金葉永續:山魂守藥緣
又是一個冬至,阿山帶著村裡的孩子們去寒崖下,教他們辨拐子七的葉:“你們看,這葉背的金斑,是秦巴的山給它的印記;這根裡的辛麻,是秦巴的土給它的力氣。”
孩子們蹲在石隙前,小手輕輕摸著葉背的金斑,像摸著一件珍寶。阿山把采來的拐子七根,分給每個孩子一根,讓他們嚼一嚼:“記住這辛麻的味,記住冬至采、酒製埋青石的法——以後,你們就是秦巴的藥人,要守著這拐子七,守著這山裡的本草。”
孩子們把根揣進懷裡,跟著阿山往回走。陽光透過雪,灑在寒崖上,葉背的金斑閃著光,像星星落在了草葉上。青石板還在草廬外,上麵攤著剛炮製好的拐子七,酒香飄得很遠,遠到能飄進下一個春天,飄進下一輩人的心裡。
秦巴的山還在,秦巴的拐子七還在,秦巴的藥人還在。那代代相傳的口傳知識,那融於天地的用藥智慧,會像這拐子七的根一樣,深深紮在秦巴的土裡,紮在中國傳統醫學的魂裡,一年又一年,伴著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永續不息。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