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脂憶舊:藥香載夢記(1)_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 > 骨脂憶舊:藥香載夢記(1)

骨脂憶舊:藥香載夢記(1)(1 / 2)

骨脂憶舊:藥香載夢記上卷)

楔子

昆侖餘脈,江南水鄉,一縷辛香穿塵而過。相傳上古神農嘗百草,於雪後荒原見補骨脂傲霜而立,籽如褐珠,嚼之溫腎暖骨,遂歎“此草能續筋骨之損,亦能載歲月之憶”。此後千百年,這株靈草從藥圃走入書齋,從醫案浸入味蕾——它是《本草綱目》中“治腰膝冷痛、固精益氣”的良藥,是農婦灶間“鹽炒補骨脂配核桃”的養生食方,更是文人筆下“香飄舊夢”的情絲載體。

清代江南暮春,雨打芭蕉,書生案頭的補骨脂藥罐旁,散落著半闕《都門秋思》。藥香與墨香交織,恍惚間,似有明代藥鋪的銅鈴、宋代農舍的炊煙、唐代驛道的駝鈴,皆隨這縷辛香浮現。補骨脂以其溫厚之性,既療人身之疾,亦承歲月之痕,在“實踐”與“文思”的流轉中,成為跨越時空的“記憶之媒”。

第一卷明溪藥韻·銅鈴傳藝

一、溪畔藥鋪“骨暖方”

明萬曆年間,江南常州府無錫縣,京杭大運河支流穿城而過,岸邊“德仁堂”藥鋪的銅鈴,每日辰時準時響起。掌櫃沈仲山年逾五旬,祖上三代行醫,一手“鹽炒補骨脂”的炮製技藝,在當地頗有名氣。他常說:“補骨脂性溫,入腎經,鹽炒能引藥歸府,就像給草藥安了船舵,直抵腰膝寒痛之處。”

一日清晨,藥鋪剛開門,漁民老周便扶著腰踉蹌而入,麵色青白,冷汗直流。“沈掌櫃,昨夜捕魚遇寒雨,這腰像是被冰錐紮著,連船都撐不了了!”沈仲山伸手按其腰眼,老周痛得直咧嘴。診脈後,沈仲山歎道:“你這是腎陽虛衰,寒濕入絡,得用‘骨暖膏’外敷,再配‘補骨脂杜仲湯’內服。”

他轉身從藥櫃取出補骨脂籽,倒入青石臼,加少許海鹽,用銅杵慢搗,邊搗邊說:“這籽得搗至細碎,海鹽才能滲進去,炒的時候要用文火,炒到籽殼微黃,辛香飄出,才算成。”搗好的藥粉與芝麻油一同入陶鍋,小火熬至起沫,盛入盆中,便是“骨暖膏”。沈仲山用竹片蘸膏,細細敷在老周腰上,又開了藥方:補骨脂五錢鹽炒)、杜仲三錢、牛膝二錢,水煎服,每日一劑。

三日後,老周紅光滿麵地來謝,說腰已不痛,還能扛著漁網下船。他帶來一尾肥美的銀魚,笑道:“沈掌櫃的藥,比船上的棉絮還暖!”沈仲山擺手拒收,隻叮囑:“往後雨天捕魚,記得帶包炒香的補骨脂籽,含在嘴裡,能防寒氣入體。”這般“未病先防”的叮囑,是沈家藥鋪代代相傳的經驗,雖未寫入醫典,卻讓許多漁民、船工受益。

二、後院藥圃“識草訣”

沈仲山的藥鋪後院,辟有半畝藥圃,補骨脂與杜仲、牛膝、枸杞等藥草相間而種。每到清明前後,他便帶著學徒們移栽補骨脂幼苗,口中念著祖傳的“識草訣”:“莖似弱柳,葉如翠羽,花呈蝶形,籽若褐珠,逢霜更茂,遇濕不腐——這便是補骨脂,認準了,才好采擷。”

學徒阿明剛入鋪半年,對分辨草藥仍有些生疏。一次澆水時,誤將補骨脂幼苗認成了普通野草,險些拔掉。沈仲山急忙攔住,指著葉片邊緣的細齒說:“你看,補骨脂的葉子邊緣有淺鋸齒,背麵有絨毛,摸上去糙糙的;野草葉子多是光滑的。”他還教阿明觀察補骨脂的生長習性:“這草喜陽,得種在圃邊向陽處,耐旱不耐澇,澆水不能太多,否則籽實會空癟。”

夏至過後,補骨脂開始結籽,沈仲山帶著學徒們采收,強調:“籽要在霜前采,趁晨露未乾時摘,此時籽實飽滿,藥效最足。采下的籽要攤在竹匾裡,放在屋簷下陰乾,不能暴曬,暴曬會讓藥性散了。”陰乾的籽實裝入陶罐,貼上紅紙,寫“補骨脂鹽炒備用)”,存入藥櫃。阿明看著陶罐,問:“師父,這些法子都是祖上傳的?有沒有寫在書裡?”沈仲山搖頭:“祖輩多是口傳心授,說‘好藥靠實踐,不靠紙筆’,但咱們也得記下來,往後傳給後人。”

三、街坊“食療憶”

藥鋪隔壁住著一位張老夫人,年近七旬,老伴早逝,獨子在外經商,常感腰膝酸軟、夜尿頻繁。沈仲山便教她一個食療方:補骨脂籽鹽炒)與核桃肉同煮,每日清晨吃一碗。“核桃形似人腦,能補髓益智,配補骨脂,既能暖腎,又能安神,比吃藥舒服。”

張老夫人按法製作,每日清晨,灶間便飄起補骨脂與核桃的混合香氣。她將煮好的“骨脂核桃粥”盛在白瓷碗裡,坐在窗邊慢慢吃,望著窗外藥鋪的銅鈴,常想起年輕時,老伴在運河邊捕魚,她在家煮這粥等他歸來的日子。“這粥香一飄,就像老頭子還在身邊。”她笑著對沈仲山說。

久而久之,街坊鄰裡都學著做這道食療。有戶人家生了個弱不禁風的孩童,常夜啼、盜汗,沈仲山建議用補骨脂鹽炒)一錢、山藥三錢、蓮子二錢,磨成粉,混入米糊喂養。半月後,孩童夜啼漸止,臉色也紅潤起來。孩童的母親感激地說:“沈掌櫃的方子,比補品還管用,孩子吃了,夜裡睡得安穩,我也能歇口氣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這些食療方,在無錫縣的街坊間口耳相傳,有人還將其寫在紅紙貼在門上,名曰“暖家方”。沈仲山見了,欣慰地說:“補骨脂能走進尋常百姓家,比掛在藥櫃裡更有價值。”

四、驛道“傳藥情”

無錫地處京杭大運河要衝,南來北往的商隊、驛卒常在此歇腳。一日,一位來自陝西的驛卒李三,牽著馬衝進藥鋪,馬背上馱著一位昏迷的同伴。“沈掌櫃,我兄弟在驛道上受了寒,腰腿僵直,連話都說不出了!”

沈仲山急忙為其診治,見患者四肢冰涼,脈象沉細,歎道:“這是寒邪直中少陰,得用‘補骨脂附子湯’急救。”他取來鹽炒補骨脂五錢、製附子三錢先煎)、乾薑二錢,加水煮沸,文火慢煎。藥湯熬好後,用銀匙撬開患者牙關,慢慢灌下。

半個時辰後,患者漸漸睜開眼,能微弱地說話。李三喜極而泣,說他們要送公文去蘇州,若誤了時辰,會受重罰。沈仲山又取來一包炒香的補骨脂籽,塞給李三:“這籽揣在懷裡,冷了就含幾粒,能驅寒暖身。路上若再犯病,就用開水衝泡,代茶喝。”

李三謝過,帶著同伴策馬而去。一月後,他從蘇州返程,特意繞到藥鋪,帶來陝西的紅棗與核桃,說:“沈掌櫃的藥救了我們兄弟,這補骨脂籽在驛道上幫了大忙,好些驛卒都問我在哪買的呢!”沈仲山笑著收下禮物,又包了些補骨脂籽給他:“替我給驛道上的兄弟們帶句話,冬日趕路,多備些補骨脂,比穿厚棉襖還管用。”

補骨脂的用法,便隨著驛卒的馬蹄、商隊的駝鈴,從江南傳到北方,從民間藥鋪走向驛道江湖,雖無典籍記載,卻在口耳相傳中,成為旅人禦寒的“隨身良藥”。

五、案頭“藥鈔錄”

沈仲山晚年時,開始將祖輩口傳的補骨脂用法,連同自己行醫多年的病案,一一記錄在《德仁堂藥鈔》中。他在鈔本開篇寫道:“補骨脂,溫腎助陽,強筋健骨,鹽炒為佳,配伍杜仲、牛膝治腰膝冷痛,配核桃、山藥治虛勞體弱,皆為實踐所得,非憑空臆想。”

鈔本中記載了一個特殊病案:縣城裡有位秀才,因苦讀熬夜,又貪涼飲冷,患上“五更泄瀉”,每到黎明便腹痛腹瀉,身形日漸消瘦。沈仲山用補骨脂鹽炒)、肉豆蔻、吳茱萸、五味子,製成“四神丸”,讓其溫水送服。半月後,秀才泄瀉止,精神也振了。沈仲山在案後批注:“五更泄瀉,多為脾腎陽虛,補骨脂溫腎,肉豆蔻暖脾,脾腎同補,其瀉自止。”


最新小说: 帶著截教一飛衝天 簽到大秦:開局土豆喂飽百萬銳士 開局簽到神獸蛋,我禦獸賊6 老祖她總在躺贏 農人的種植技術 傅總頂級戀愛腦,不愛青梅愛惡女 七零開局被退婚:首長追妻火葬場 下班後,我判若兩人 半邊臉 夫人她隻是去殺人,又不是出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