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脂憶舊:藥香載夢記下卷)
第五卷亂世傳薪·藥囊承誌
一、烽火藥鋪“續命方”
民國二十年,日軍侵華戰火逼近江南,無錫“德仁堂”藥鋪掌櫃沈硯秋沈承業之孫),看著祖傳的《德仁堂藥鈔》與藥圃中搖曳的補骨脂,眉頭緊鎖。戰火紛飛,藥材匱乏,許多百姓流離失所,染上風寒與骨痛,卻無藥可醫。沈硯秋咬牙決定,將藥鋪中的補骨脂籽篩選出來,炒製後分裝成小包,免費分發給逃難的鄉親。
一日,逃難隊伍中,一位婦人抱著高燒不退的孩童哭訴,孩子不僅發熱,還伴腰腿抽搐,似是“寒邪入絡”。沈硯秋診脈後,發現孩童脈象沉細,舌苔白膩,是“腎陽虛衰,寒凝筋骨”之症。他取來炒補骨脂籽,與生薑、蔥白一同煮水,撬開孩童牙關慢慢灌下,又用補骨脂粉與芝麻油調和,敷在孩童腰脊處。
次日清晨,孩童高熱漸退,抽搐停止。婦人跪地致謝,沈硯秋扶起她,塞給她一包補骨脂籽:“這籽炒香後,每日給孩子吃幾粒,能溫腎強骨,防再犯病。”他還教鄉親們簡易炮製法:“柴火炒至籽殼開裂,聞著辛香就成,不用鹽炒,應急也管用。”
戰亂中,沈硯秋帶著學徒,推著裝滿補骨脂與其他草藥的小車,跟隨逃難隊伍義診。藥囊中的補骨脂,成了“續命藥”,治好的不僅是病痛,更給了鄉親們活下去的希望。他在日記中寫道:“補骨脂性溫,能暖人腰膝;醫者心溫,能暖人歲月。縱使烽火漫天,這縷藥香,不能斷。”
二、破廟“識草課”
逃難途中,隊伍在一座破廟暫歇。沈硯秋發現,許多孩童因營養不良,麵色萎黃,腰腿無力。他想起《德仁堂藥鈔》中“補骨脂配山藥健脾強骨”的食療方,卻苦於沒有山藥,便在破廟周邊尋找野生補骨脂。
他帶著孩子們走進山林,教他們辨認補骨脂:“看這葉子,邊緣有細齒,背麵有絨毛,花是淡紫色的小蝴蝶,籽兒熟了是褐紅色的,像小珠子。”孩子們學得認真,很快便采回不少野生補骨脂籽。沈硯秋在破廟的土灶上,將籽兒炒香,碾成粉,混入鄉親們僅剩的雜糧粥中。
幾日之後,孩子們的麵色漸漸紅潤,腰腿也有力氣了。有個叫小石頭的孩子,原本連走路都需攙扶,吃了幾日“骨脂雜糧粥”,竟能跟著小夥伴奔跑。沈硯秋摸著他的頭笑道:“你看,這山野裡的靈草,也能讓咱們的小娃變結實。”
他還在破廟的牆壁上,用炭筆寫下補骨脂的“識草訣”與簡易用法,囑咐鄉親們:“往後若是找不到藥鋪,見了這草,就按上麵的法子用,能解燃眉之急。”這麵“炭筆藥牆”,成了戰亂中最珍貴的“藥典”,許多鄉親靠著它,在缺醫少藥的日子裡保住了性命。
三、文人“藥囊詩”
逃難隊伍中,有位老秀才李墨卿,是黃景仁的後人,隨身攜帶一本手抄的《都門秋思》。他見沈硯秋用補骨脂救死扶傷,感慨萬千,在破廟的油燈下,寫下《藥囊詩》:“烽火焚鄉關,藥囊載骨脂。辛香驅冷雨,褐珠續生機。舊夢隨煙散,新愁伴淚垂。唯餘草色在,歲歲護民黎。”
沈硯秋見詩,動容道:“李老先生,這補骨脂不僅能治病,還能承情載誌,您的詩,寫出了它的魂。”李墨卿歎道:“先祖以藥寄情,寫的是個人愁緒;如今亂世,這藥承載的,是萬千百姓的生計,比詩更重啊!”
兩人約定,待戰亂平息,要將補骨脂的故事與用法,重新整理成冊,既收錄祖傳的《德仁堂藥鈔》,也加入戰亂中的新驗方,還要附上文人題詠。李墨卿說:“補骨脂從藥鋪走向亂世,從文人案頭走向百姓藥囊,它的故事,該被好好記錄,讓後人知道,草木有情,醫者有義。”
四、敵後“護籽情”
日軍占領無錫後,覬覦“德仁堂”的藥圃與藥鈔,派人四處搜尋沈硯秋。沈硯秋得知後,將《德仁堂藥鈔》縫進棉衣夾層,又帶著一包珍貴的補骨脂籽種,躲進了太湖邊的蘆葦蕩。
蘆葦蕩中的遊擊隊員,多因常年涉水,患上了“寒濕痹痛”,關節腫脹,無法行軍。沈硯秋便用帶來的補骨脂籽,與蘆葦根清熱利濕)一同煮水,給隊員們服用,又用補骨脂粉與豬油調和,製成藥膏外敷。隊員們服用數日,疼痛便緩解了,能重新投入戰鬥。
隊長握著沈硯秋的手說:“沈先生,你帶來的不是藥,是咱們遊擊隊的‘戰鬥力’!”沈硯秋卻憂心補骨脂籽種:“這籽是祖傳的良種,若被日軍搶去,往後鄉親們就難有好藥了。”隊員們便主動承擔起護籽的任務,將籽種藏在蘆葦蕩深處的泥洞裡,定期澆水,確保籽種不黴變。
戰亂中,這包補骨脂籽種,成了沈硯秋與隊員們共同守護的“希望”。他常說:“籽在,藥就在;藥在,人就在。隻要這籽能發芽,‘德仁堂’的藥香,就不會斷。”
五、重逢“藥圃綠”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抗戰勝利後,沈硯秋帶著《德仁堂藥鈔》與保存完好的補骨脂籽種,回到滿目瘡痍的無錫。“德仁堂”藥鋪已被戰火焚毀,藥圃也成了荒地。他沒有氣餒,在廢墟上搭起簡易棚屋,將籽種播撒進重新開墾的藥圃中。
李墨卿也回到無錫,兩人一同整理戰亂中的補骨脂驗方,將“野生補骨脂辨識法”“應急炒籽方”“蘆葦根配伍治痹痛”等,一一補充到《德仁堂藥鈔》中。李墨卿還為新版藥鈔題寫序言:“骨脂之性,溫而不燥;醫者之心,韌而不餒。亂世之中,此草承民命;和平之日,此鈔續醫脈。願後人守此草,傳此心,不負歲月,不負蒼生。”
當補骨脂的嫩芽重新鋪滿藥圃,沈硯秋在棚屋前掛起“德仁堂”的牌匾,雖簡陋,卻透著希望。他對學徒說:“你看這草,曆經戰火,還能發芽;咱們的醫術,也該像它一樣,不管曆經什麼,都要傳下去。”藥圃中的綠意,與案頭的藥鈔、文人的詩稿,一同見證著亂世後的重生。
第六卷醫脈新聲·古今和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