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鄉野傳薪·農圃藏智
一、江南農舍“驅蟲記”
清嘉慶年間,無錫縣東亭鎮,農戶周福安家的麥田,每到初夏便遭蟲害,麥穗被啃得殘缺不全,收成大減。周福安試過多種方法,撒石灰、燃艾草,都不管用,急得整日愁眉不展。
一日,他到鎮上“德仁堂”買藥,見掌櫃阿明沈仲山的徒弟)正在晾曬補骨脂籽,便隨口說起麥田蟲害的事。阿明聽後,想起師父留下的《德仁堂藥鈔》中記載“補骨脂籽可拌麥種,防蟲害”,便說:“周大哥,你不妨試試用補骨脂籽磨粉,拌在麥種裡播種,或許能管用。”
周福安半信半疑,按阿明說的,取來曬乾的補骨脂籽,用石磨磨成細粉,與麥種拌勻,播入田中。沒想到,這年夏天,他家的麥田竟幾乎沒有蟲害,麥穗飽滿,收成比往年翻了一倍。鄰居們見了,都來請教,周福安便將“補骨脂拌種”的方法告訴大家。
次年,東亭鎮大半農戶都用了這個方法,麥田蟲害大大減少。有人好奇地問阿明:“補骨脂是治病的藥,怎麼還能驅蟲?”阿明笑著說:“草木之性,本就多樣,補骨脂性溫,氣味辛香,蟲子不喜這味道,自然就不來了。這是老祖宗在田裡摸索出來的智慧,比書本上的法子還實用。”
後來,無錫縣的農書《錫金農譚》中,專門記載了“補骨脂拌麥種防蟲害”的方法,還寫道:“此法治蟲,無農藥之害,且能讓麥種出苗健壯,實乃農人之福。”
二、蠶農“護腰方”
東亭鎮不僅種麥,還盛產蠶絲,蠶農們每年春蠶、夏蠶、秋蠶三季,都要長時間彎腰采桑葉、喂蠶,許多人患上了“蠶農腰”——腰脊酸痛,久坐久站都難受。周福安的妻子便是如此,每到蠶季,便痛得直不起腰,連采桑葉都要家人幫忙。
周福安想起阿明說補骨脂能治腰痛,便到“德仁堂”買了些鹽炒補骨脂,按阿明教的方法,與核桃一同煮水,讓妻子每日飲用。同時,他還用補骨脂粉與芝麻油調和,製成藥膏,每晚給妻子敷在腰上。
起初,妻子覺得藥味太濃,有些抵觸,沒想到三天後,腰就不那麼痛了;一周後,竟能正常采桑葉、喂蠶。她高興地對其他蠶農說:“周福安給我用的補骨脂,比貼膏藥還管用,你們也試試!”
蠶農們紛紛效仿,到“德仁堂”買補骨脂,阿明便教大家製作“補骨脂護腰膏”:補骨脂粉、杜仲粉、生薑末,用芝麻油熬成膏,敷在腰上,用布包紮,每日一換。蠶農們用後,都說效果好,“蠶農腰”的毛病大大減少。
有位老蠶農感慨道:“咱們蠶農靠腰吃飯,這補骨脂就是‘護腰符’啊!以前隻知道它能驅蟲,沒想到還能治病,真是個寶!”阿明笑著說:“這都是老祖宗傳下來的智慧,草木既能護田,也能護人,就看咱們會不會用了。”
三、秋社“養生宴”
每年秋收後,東亭鎮都會舉辦“秋社”,祭祀土地神,慶祝豐收,村民們會各自帶上自家的特色吃食,聚在村頭的打穀場,共享“養生宴”。周福安一家,總會帶上“補骨脂核桃糕”——將補骨脂粉、核桃碎、糯米粉混合,加蜂蜜拌勻,蒸成糕,香甜軟糯,又能暖腎強骨。
這年秋社,周福安的妻子將“補骨脂核桃糕”端上桌,立刻吸引了眾人的目光。“這糕看著就好吃,是什麼做的?”有人好奇地問。周福安笑著說:“裡麵加了補骨脂粉,既能當點心,又能治腰腿痛,大家嘗嘗!”
村民們嘗後,都讚不絕口。有位患“老寒腿”的老人,吃了兩塊糕,覺得膝蓋暖暖的,說:“這糕比吃補品還舒服,往後得多做些!”周福安便將做法教給大家:補骨脂籽鹽炒後磨粉,與核桃碎、糯米粉按123的比例混合,加適量蜂蜜和溫水,揉成麵團,做成小糕,上籠蒸20分鐘即可。
此後,“補骨脂核桃糕”便成了秋社“養生宴”的必備吃食。村民們還根據自家口味,加入芝麻、紅棗等,衍生出不同的花樣。阿明也常來參加秋社,見大家用補骨脂做點心,欣慰地說:“補骨脂從藥鋪走進農舍,從治病變成養生,這才是‘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啊!”
四、私塾“啟蒙食”
東亭鎮有一所私塾,先生姓王,年過六旬,教書育人四十餘年,深受村民敬重。他常說:“孩童是幼苗,得好好養護,不僅要教他們讀書,還要讓他們身體結實。”
見村裡許多孩童體弱,易感冒、盜汗,王先生便向阿明請教食療方。阿明說:“補骨脂性溫,能固表止汗,與山藥、蓮子配伍,既能暖腎,又能健脾,適合孩童食用。”王先生便按方製作“補骨脂健脾粥”:補骨脂鹽炒)一錢、山藥三錢、蓮子二錢、小米適量,一同煮粥,每日清晨給私塾的孩童們食用。
孩童們起初覺得粥裡有藥味,不愛吃,王先生便給他們講補骨脂的故事:“這是咱們江南的‘壯骨草’,吃了能像小牛犢一樣結實,還能記住更多書裡的話。”孩童們聽了,都好奇地嘗起來,漸漸愛上了這碗粥。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半年後,私塾的孩童們果然身體結實了許多,感冒、盜汗的少了,讀書也更有精神。家長們都感激地對王先生說:“先生不僅教孩子讀書,還讓他們身體變好,真是費心了!”王先生笑著說:“這都是補骨脂的功勞,它是草木,卻能幫咱們養出好娃娃,真是靈物。”
後來,王先生還將“補骨脂健脾粥”的做法寫在私塾的黑板上,讓家長們帶回家給孩子做。他說:“學問要靠積累,身體也要靠養護,補骨脂教會咱們的,不僅是治病的法子,還有‘潤物細無聲’的養護之道。”
五、藥農“識草歌”
東亭鎮周邊的山上,有許多野生補骨脂,藥農們每年都會上山采收,賣給“德仁堂”。為了讓年輕藥農準確辨認野生補骨脂,老藥農們編了一首“識草歌”:“山邊向陽處,生長補骨脂。莖細多分枝,葉小鋸齒密。花小呈蝶形,淡紫藏葉底。籽熟褐如珠,采在霜前時。辛香能驅蟲,溫性能治疾。農舍當食養,書齋寄情思。”
年輕藥農們背著竹簍上山,邊走邊唱“識草歌”,很快便學會了辨認補骨脂。有個年輕藥農叫阿牛,第一次上山時,誤將一種野草認成了補骨脂,老藥農便指著野草說:“你看,這草的花是白色的,補骨脂的花是淡紫色的;這草的籽是黑色的,補骨脂的籽是褐紅色的,記住‘識草歌’裡的話,就不會認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