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草木歸心·薪火永續
一、基地“道地育”
1995年,無錫建立“補骨脂道地藥材種植基地”,沈念祖的孫子沈思源中藥學博士)擔任基地技術負責人。他遵循“道地性”原則,選擇無錫東亭鎮古錫金縣核心產區)的沙質壤土,模擬傳統藥圃的種植環境,同時引入現代化的種植技術。
沈思源發現,傳統種植中,補骨脂常與杜仲、牛膝間作,他通過實驗驗證,這種“藥藥間作”模式,能促進補骨脂根係分泌有益物質,提高補骨脂素含量。他還沿用祖傳的“霜前采收”“陰乾”等方法,確保藥材質量。基地出產的補骨脂,因有效成分含量高、品質穩定,成為全國知名的道地藥材。
為保護補骨脂種質資源,沈思源建立了“補骨脂種質資源庫”,收集全國各地的補骨脂品種,進行優良品種選育。他培育的“錫骨脂1號”,不僅產量高,還抗病蟲害,深受種植戶歡迎。他說:“道地藥材,不僅是產地的標誌,更是品質與文化的傳承。我們要讓無錫的補骨脂,始終保持老祖宗留下的好味道。”
基地還開設“農事體驗課”,邀請市民與學生參與補骨脂的種植、采收、炮製,讓大家近距離感受草藥的生長與炮製過程。有位小學生在體驗後,寫下作文:“補骨脂像小珠子,炒的時候香香的,爺爺說它能暖腰,我要帶些回家給奶奶吃。”
二、醫院“新用研”
2010年,無錫中醫院成立“補骨脂臨床應用研究室”,沈思源與醫院骨科合作,開展補骨脂治療老年骨質疏鬆症的臨床研究。他們基於中醫“腎主骨生髓”理論,采用“補骨脂總苷膠囊”現代製劑)配合針灸,治療老年骨質疏鬆患者。
臨床結果顯示,患者服用補骨脂總苷膠囊三個月後,骨密度明顯提升,疼痛評分降低60。研究團隊還發現,補骨脂總苷能促進成骨細胞增殖,抑製破骨細胞活性,這與中醫“補腎強骨”的理論高度契合。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中國中藥雜誌》上,為補骨脂在現代骨科的應用提供了科學依據。
研究室還探索補骨脂在其他領域的應用,如用補骨脂配伍黃芪治療慢性腎炎中醫“腎氣虛”證),用補骨脂酊外塗治療斑禿中醫“肝腎不足”證),均取得良好療效。主任中醫師張教授說:“補骨脂就像一座寶庫,傳統用法是基礎,現代研究能讓我們挖掘出更多寶藏,為患者帶來福音。”
三、非遺“技藝傳”
2015年,“補骨脂炮製技藝”被列入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沈思源成為代表性傳承人。他開設“非遺工坊”,招收學徒,係統傳授補骨脂的種植、采收、炮製技藝,包括“鹽炒法”“酒蒸法”“蜜炙法”等傳統工藝。
工坊裡,沈思源帶著學徒們用青石臼搗藥,用銅鍋炒籽,還原傳統炮製場景。他說:“炮製是中藥的靈魂,補骨脂鹽炒後,能引藥歸腎,增強溫腎強骨之力;酒蒸後,能活血通絡,適合治療痹痛。這些技藝,靠的是手感與經驗,得手把手教。”
為讓非遺技藝活起來,沈思源還與文創公司合作,開發“補骨脂文創套裝”,包含迷你藥臼、炒籽鍋、補骨脂籽種與《德仁堂藥鈔》複刻本,讓大眾在體驗中感受非遺魅力。套裝上市後,深受歡迎,許多家長買給孩子,讓他們了解傳統中藥文化。
沈思源說:“非遺傳承,不僅是傳技藝,更是傳文化。補骨脂的炮製技藝,承載著老祖宗對草木的敬畏,對生命的關懷,我們要讓它在新時代煥發新生。”
四、古籍“新發現”
2020年,沈思源在整理家族藏書時,發現一本清代手抄本《草木憶舊錄》,其中記載了補骨脂的一種“失傳用法”:“補骨脂籽與鬆針同煮,熏洗患處,可治凍瘡久不愈合。”他立刻開展實驗,驗證這一用法。
實驗顯示,補骨脂中的補骨脂素與鬆針中的揮發油協同作用,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傷口愈合。沈思源將這一方法應用於臨床,治療一位患“頑固性凍瘡”的患者,每日用補骨脂鬆針湯熏洗,配合內服補骨脂丸,半月後,凍瘡愈合,未留疤痕。
他還將《草木憶舊錄》中的其他補骨脂用法,如“補骨脂配艾葉治婦人宮寒”“補骨脂籽研粉敷臍治小兒遺尿”等,一一整理驗證,補充到現代臨床應用中。他說:“古籍中藏著太多未被發掘的智慧,我們要做的,就是讓這些‘老方子’在現代煥發新活力,這才是對傳統最好的傳承。”
五、家庭“憶舊味”
2023年,沈思源的女兒沈語然,在無錫開設了一家“骨脂憶舊茶社”,將補骨脂與茶文化、詩詞文化結合。茶社裡,既有“補骨脂核桃茶”“補骨脂紅棗茶”等養生茶飲,也陳列著《德仁堂藥鈔》複刻本、補骨脂炮製工具與曆代文人的題詠詩稿。
茶社的招牌茶飲“憶舊茶”,用鹽炒補骨脂、核桃、桂圓煮製,甜香中帶著淡淡的辛香。沈語然說:“這茶的配方,源自太奶奶傳下來的食療方,喝的不僅是健康,更是回憶。”許多顧客喝著茶,看著牆上黃景仁的詩句,感慨道:“沒想到這小小的補骨脂,竟承載著這麼多故事,喝著茶,就像走進了時光裡。”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沈語然還會定期舉辦“藥香詩會”,邀請文人雅士與市民,圍繞補骨脂創作詩詞,講述與補骨脂相關的回憶。有位老人分享道:“小時候,奶奶常用補骨脂給我治腰痛,現在喝著這茶,就像奶奶還在身邊。”茶社成了連接過去與現在的紐帶,讓補骨脂的“憶舊”情懷,在新時代繼續傳遞。
第八卷香遠益清·情寄千秋
一、補骨脂的“精神密碼”
從明代無錫“德仁堂”的銅鈴,到清代文人的詩箋;從亂世中的藥囊,到現代的種植基地;從中醫的辨證施治,到中西醫的融合創新,補骨脂走過的千年曆程,藏著三重“精神密碼”。
其一,“實踐為根”的韌性。補骨脂的每一種用法,都源於百姓的生存實踐——漁民從藥鋪得方治腰痛,農民在田間摸索出驅蟲法,戰亂中鄉親們用野生補骨脂應急。這些未入典籍的“口傳知識”,是補骨脂穿越時空的根基,印證了“實踐先於文獻”的真理。正如《德仁堂藥鈔》所言:“草木之效,在田間,在藥囊,在百姓的口碑裡,不在紙墨間。”
其二,“兼容並蓄”的智慧。它既能融入中醫的“腎主骨生髓”理論,也能適應西醫的藥理分析;既能成為文人“以藥寄情”的意象,也能化作農民護田的驅蟲劑;既能保留傳統的鹽炒炮製,也能創新為現代的總苷製劑。這種“兼容”,不是妥協,而是對“治愈”與“關懷”本質的堅守,體現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醫學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