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種藥傳法解沉屙
後晉天福八年春,陳家坳的風還帶著些微寒,陳九真卻已在自家屋後開墾出半畝坡地——他要種破故紙。前幾日,鄰村的藥農們都來求種子,說想試著種在自家的山地裡,可大家都沒種過這草,不知道該咋伺候。陳九真便想先種出個樣子,再把法子教給大家。
他選的坡地朝陽,土壤是摻了鬆針腐土的——去年冬天,他特意收集了山裡的鬆針,堆在土上漚了三個月,就是為了讓土更疏鬆,還能中和地裡的寒氣。播種前,他把破故紙種子放在竹篩裡,曬了兩天太陽,又用溫水泡了一夜:“種子也怕寒,曬暖了、泡軟了,才好發芽。”
可播下種子的第十天,鄰村的李藥農就急急忙忙跑來:“九真哥,俺種的破故紙隻出了一半芽,剩下的都爛在土裡了,這可咋整?”陳九真跟著他去鄰村的地——那片地在背陰處,土壤黏重,還積著些雨水。“你這地太潮,還缺太陽。”他蹲下來,扒開土看了看爛掉的種子,“得在地裡挖幾條淺溝,把水排出去,再把沒發芽的地方補播些種子,這次記得先曬土,曬到表層發白再種。”
李藥農照著做了,沒過幾天,補播的種子就出芽了,嫩綠的芽尖頂著絨毛,像撒在地裡的星星。陳九真又教大家給破故紙除草:“這草喜乾,雜草搶養分還擋太陽,得趁小拔,彆傷了根。”他還特意編了句口訣:“破故紙,向陽栽,鬆針土,淺溝排,曬種泡芽芽長得快。”村民們記在心裡,口口相傳,種破故紙的地,漸漸從陳家坳擴到了周邊的幾個村落。
這年夏天,村裡的張老爹得了場重病——他常年咳喘,一到夏天就加重,最近更是咳得睡不著,連飯都吃不下,痰裡還帶著白沫。兒子請了鎮上的郎中,開了止咳的藥,喝了半個月也沒見好。張老爹的兒子急得沒辦法,找到陳九真:“九真叔,您救救俺爹吧,再這麼咳下去,身子就垮了!”
陳九真去看張老爹時,老人正靠在床頭咳嗽,臉憋得通紅,嘴唇發紫。他摸了摸老人的脈——脈細弱得像遊絲,又看了看舌苔,舌淡苔白,還聞了聞老人咳的痰:“老爹這不是普通的咳嗽,是腎不納氣。年紀大了,腎氣虧了,吸進來的氣存不住,才會咳得這麼厲害,還怕冷。”
他回到家,取了六錢酒蒸的破故紙——酒蒸能增強補腎的力道,又找了三錢五味子、二錢罌粟殼:“五味子能斂氣,罌粟殼能止咳,但這東西不能多吃,最多用三天,不然會成癮。”他把藥材放進砂鍋裡,加了兩碗井水,又切了一片生薑,用文火煎了半個時辰,藥湯熬得濃濃的,帶著辛香。
張老爹喝了第一劑藥,當天晚上就咳得輕了,能睡上一個時辰;喝到第三天,痰少了,也能坐起來喝碗稀粥了。陳九真又把罌粟殼換成了三錢胡桃仁——胡桃仁能補腎,還沒成癮的風險,讓張老爹接著喝。半個月後,張老爹的咳喘全好了,能扛著鋤頭去地裡看莊稼了。
“九真啊,你這破故紙真是神藥!”張老爹拉著陳九真的手,老淚縱橫,“以前俺總覺得,這山裡的草治不了大病,現在才知道,好藥就在咱身邊。”陳九真笑著說:“不是草神,是這草長在太行,懂咱山裡人的寒,才治得了咱的病。”
這時候,陳家坳的破故紙已經長到半人高了,淡紫色的小花串在枝頭,風一吹,辛香漫過整個村子。路過的商人聞到香味,好奇地問是什麼草,村民們就驕傲地說:“這是破故紙,能治寒疾的仙藥,是俺們九真叔發現的!”破故紙的名字,順著太行的山路,漸漸傳到了更遠的地方。
第六卷辨證施治理宮寒
天福八年秋,破故紙的莢果成熟了,村民們忙著收割、晾曬,陳九真則忙著炮製——鹽炒的、酒蒸的,分類裝在瓷罐裡,還特意留了些生種子,準備明年再種。可他剛把炮製好的破故紙收進屋裡,村裡的林氏就哭著跑來了。
林氏結婚三年,一直沒懷上孩子,最近幾個月,經期來得特彆準,可每次都疼得滿地打滾,血是暗黑色的,還帶著血塊,手腳常年冰涼,夜裡睡覺暖不熱被窩。婆婆總說她“肚子不爭氣”,林氏心裡又委屈又著急,聽說陳九真能治怪病,就找來了。
陳九真讓林氏坐下,摸了摸她的脈——脈沉遲無力,像浸在冷水裡的棉線,又看了看她的舌苔,舌淡苔白,還按了按她的小腹:“你這是宮寒。子宮像塊冷地,種子撒在上麵,怎麼能發芽?得先把子宮暖熱了,才能懷上孩子。”
林氏一聽,眼淚就掉了下來:“九真叔,您能治好俺的病嗎?俺想給俺男人生個娃。”“能治,但得慢慢來,宮寒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得調上幾個月。”陳九真安慰她,轉身去取藥——鹽炒的破故紙五錢,當歸三錢,肉桂二錢,艾葉一錢。“破故紙溫腎,當歸活血,肉桂暖宮,艾葉驅寒,這幾味藥配在一起,能把你肚子裡的寒氣趕出去。”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他還特意囑咐林氏:“每天晚上用艾葉煮水泡腳,泡到膝蓋,能幫著驅寒;平時彆吃生冷的東西,多喝生薑紅糖水。”林氏點點頭,把藥小心地包好,像捧著救命的寶貝。
可喝了一個月藥,林氏的痛經雖然減輕了,卻還是沒見懷孕的跡象。她又來找陳九真,眼裡滿是失望。陳九真想了想,去村裡找老藥農李伯——李伯活了七十多歲,懂不少婦科的土法子。李伯聽了林氏的情況,說:“九真啊,宮寒分兩種,一種是寒在表,一種是寒在裡。林氏這是寒在裡,光靠吃藥還不夠,得用‘藥敷’。你把破故紙、艾葉、生薑碾碎,用黃酒調成糊狀,敷在她的小腹上,再用布包好,每天敷一個時辰,能把深層的寒氣逼出來。”
陳九真照著李伯的法子,給林氏配了藥敷。林氏每天晚上先泡腳,再敷藥,敷完肚子暖暖的,連手腳都不那麼涼了。又調了兩個月,林氏的經期不疼了,血色也變鮮紅了,手腳也暖和了。有天早上,林氏突然惡心想吐,婆婆趕緊請陳九真來——他摸了摸林氏的脈,脈滑有力,笑著說:“恭喜你,有喜了!”
林氏和她男人都高興得哭了,婆婆更是提著一籃雞蛋來謝陳九真:“九真啊,俺以前錯怪林氏了,是您救了俺家的香火!”陳九真把雞蛋推回去:“不用謝俺,要謝就謝這破故紙,還有李伯的土法子——咱山裡人的經驗,都是一代代傳下來的,管用著呢。”
這事傳到潞州城,王鶴年特意帶著一個病人來找陳九真——那病人是潞州富商的夫人,也是宮寒不孕,吃了不少藥都沒用。陳九真用給林氏的方子,稍作調整:富商夫人常年住在城裡,不常活動,他加了二錢紅花,幫著活血。三個月後,富商夫人也懷上了,富商特意派人送來一百兩銀子,陳九真沒收,隻讓來人帶話:“把銀子換成粟米,分給城裡的窮人吧,治病不是為了錢。”
王鶴年聽說後,對陳九真更敬佩了:“九真弟,你不僅懂藥,更懂醫者仁心。這破故紙能遇到你,是它的福氣;咱太行的百姓能遇到你,更是福氣。”陳九真笑著說:“醫者仁心,本就是咱行醫人的本分。隻要這破故紙能治好更多人的病,我就滿足了。”
第七卷史筆收錄傳青史
後晉開運元年春,太行山裡來了個特殊的客人——朝廷派來的史官劉仲文。他聽聞太行山裡有種“破故紙”,能治多種寒疾,還救了不少人,特意來采風,想把這味藥寫進《晉史·方技誌》裡。
劉仲文找到陳九真時,老人正在藥田裡除草。陳九真的背更駝了些,頭發也白了大半,可雙手依舊穩,拔草時不偏不倚,沒傷著破故紙的根。“陳老丈,晚輩劉仲文,奉朝廷之命,來記錄您和破故紙的故事。”劉仲文恭敬地作揖。
陳九真停下手裡的活,把他請進屋裡。屋裡的牆上,掛著一本厚厚的樹皮冊——那是他這些年記的病案、種植法、炮製法,頁麵已經泛黃,卻寫得工工整整。“劉史官,俺就是個普通的藥農,沒讀過多少書,說不出大道理,隻能給您看看俺的本子,講講俺遇到的事。”
他翻開樹皮冊,從天福七年在山洞發現破故紙,到第一次用葉子治自己的老寒腿,再到治好張阿婆的腰膝冷痛、李大叔的五更泄瀉、張老爹的咳喘、林氏的宮寒……每一個病案都記著病人的症狀、用藥的劑量、好轉的時間,甚至還有病人的簽字畫押——那是村民們不會寫字,按的手印。
“您看這個,”陳九真指著一頁病案,“這是村裡的小石頭,三歲時得了寒積,肚子脹得像個皮球,吃不下東西,拉的便便是青色的。俺用破故紙配乾薑、白術,研成末混在粥裡喂他,三天就好了。”他又翻到另一頁,上麵畫著破故紙的樣子:葉片、莢果、種子,旁邊還寫著種植口訣,“這是俺編的口訣,村民們都記著,種起破故紙來就不費勁了。”
劉仲文一邊聽,一邊記,筆在紙上飛快地寫著。他還去了鷹嘴崖的山洞,看了洞壁上生長的破故紙;去了村民們種破故紙的地,問了種植的細節;還找了被陳九真治好的病人,一一核實病案。張阿婆拉著劉仲文的手,說:“要是沒有九真和破故紙,俺這老骨頭早就癱在床上了,您一定要把這好藥寫進書裡,讓更多人知道!”
這時候,王鶴年也從潞州趕來,帶來了自己的醫案——裡麵記錄了他用破故紙治好的三十多個病人,還有他對破故紙藥效的分析:“破故紙性溫,歸腎、脾經,能溫腎助陽、納氣止瀉,鹽炒入腎,酒蒸助陽,生用驅表寒,炮製後補裡虛,實為治北方寒疾之要藥。”他還補充道:“此藥最初隻在太行民間流傳,口耳相授,陳老丈實踐為先,晚輩文獻為輔,方使其功效顯於世間,這正是‘實踐先於文獻’的道理。”
劉仲文把這些都記了下來,還特意采訪了村裡的老人們,記錄下他們口傳的破故紙用法——比如王阿婆用破故紙葉子煮水泡腳治腳氣,李伯用破故紙種子配核桃治老人夜尿多,陳栓柱用破故紙秸稈燒成灰拌在土裡改良土壤……這些沒被寫進醫書的民間智慧,都被他一一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