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監七年秋,陶弘景背著藥簍走進茅山深處的鬆林。晨光透過鬆枝的縫隙,在地上投下斑駁的光影,鬆脂的清香彌漫在空氣中,讓他想起案頭的琥珀——那股溫潤的氣息,與眼前的鬆脂竟毫無二致。
他沿著林間小徑行走,忽見一棵老鬆的樹乾上刻著淺槽,槽下掛著一個陶罐,鬆脂正順著槽口緩緩滴入罐中,晶瑩的液體在晨光下泛著琥珀色的光澤。“這便是陳三郎說的采脂?”陶弘景走上前,指尖輕觸鬆脂——溫熱、黏膩,與琥珀的瑩潤截然不同,卻又似有某種隱秘的聯係。
“這位先生,可是來尋鬆脂的?”一個蒼老的聲音從樹後傳來。陶弘景轉頭,見一位背著竹簍的老藥農,須發皆白,手中握著一把采脂刀。老藥農笑著說:“我叫鬆伯,在這山裡采脂三十年了,先生若要鬆脂,我這簍裡還有不少,可治瘡瘍、潤皮膚。”
陶弘景眼睛一亮,忙問:“鬆伯,您采脂這些年,可有見過鬆脂埋在地下後,變成晶瑩的石頭?”鬆伯愣了愣,隨即笑道:“先生說的是‘鬆脂石’吧?二十年前我在山澗邊挖藥,見過一塊硬如石頭的鬆脂,色如琥珀,隻是裡麵沒裹東西,我當時還用來敷過腿上的瘡瘍,比新鮮鬆脂管用多了!”
“那鬆脂石裡可有蟲子?”陶弘景追問。鬆伯搖頭:“沒見過裹蟲子的,我們采脂時若遇鬆脂滴到蟲子,都要把蟲子挑出來,不然鬆脂會變味,敷瘡瘍時還會發癢。先生為何問這個?”
陶弘景取出案頭帶來的琥珀,遞給鬆伯:“您看這物件,與您說的鬆脂石是否相似?”鬆伯接過琥珀,對著晨光看了半晌,驚道:“像!太像了!隻是這裡麵裹著蜜蜂,比鬆脂石更透亮。若不是先生說起,我還真沒把它和鬆脂聯係起來!”
說話間,鬆伯忽然指著陶弘景的袖口:“先生,您袖口沾了鬆脂,正好試試它的用處!”原來陶弘景方才觸鬆脂時,袖口沾了少許,鬆伯取來一點乾鬆脂,用火點燃後,將融化的油滴在陶弘景袖口的汙漬上,輕輕一擦,汙漬竟消失無蹤。“鬆脂不僅能治瘡瘍,還能去汙,山裡人常用來擦農具上的鏽跡。”
陶弘景心中一動,讓鬆伯取來新鮮鬆脂,塗在自己之前因采藥劃傷的手指上——鬆脂微涼,傷口的刺痛竟漸漸減輕。鬆伯說:“這是鬆脂的‘解毒生肌’之效,山裡人被毒蛇咬傷,若來不及找解藥,就用鬆脂敷在傷口周圍,能暫時阻止毒素擴散。”
陶弘景將鬆伯的話一一記在藥簍裡的紙上:“鬆脂,性平味甘,主解毒生肌、潤膚去汙,外敷治瘡瘍、蛇咬傷。采脂時忌混入蟲穢民間經驗),然埋地多年後或成‘鬆脂石’,藥效更優。”
夕陽西下,陶弘景與鬆伯道彆,背著半簍鬆脂返回茅屋。他望著簍中晶瑩的鬆脂,又想起案頭的琥珀,心中已有了初步的猜想:“或許,琥珀便是鬆脂埋在地下,曆經千年凝練而成,隻是那裹蟲的奧秘,仍需再尋。”
上卷第四回雨霽鬆脂裹蟻動弘景初悟珀源由
天監七年深秋,一場暴雨過後,茅山的鬆林格外清新。陶弘景再次進山,此次他特意帶了陶罐,想收集雨後的鬆脂,看看是否與平日不同。
行至山腰的老鬆旁,他忽見一滴鬆脂從枝頭滴落,恰好落在一隻正在搬運鬆果的螞蟻身上——鬆脂黏稠,螞蟻瞬間被裹住,六條細腿在鬆脂中掙紮,翅膀雄蟻)撲騰的姿態,竟與琥珀中蜜蜂的掙紮模樣一模一樣!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陶弘景屏住呼吸,蹲在一旁靜靜觀察。鬆脂漸漸冷卻,螞蟻的動作越來越慢,最終定格在“展翅欲飛”的姿態,那模樣,與他案頭琥珀中的蜜蜂如出一轍。他心中猛地一震:“難道!琥珀中的昆蟲,就是這樣被鬆脂裹住,埋入地下後,鬆脂漸漸變硬,才成了琥珀?”
他小心翼翼地取下那塊裹蟻的鬆脂,放在掌心——鬆脂溫熱,螞蟻的身影清晰可見,與琥珀中的蜜蜂相比,隻是少了那份瑩透的質感。“若這鬆脂埋入地下,曆經百年、千年,是否也會變得如琥珀般堅硬?”陶弘景將裹蟻鬆脂放入陶罐,又收集了多塊不同狀態的鬆脂:剛滴落的、冷卻半日的、埋在土中半月的。
返回茅屋後,他將這些鬆脂與琥珀一同排列在案上:剛滴落的鬆脂黏膩,冷卻半日的變硬,埋土半月的更硬,而琥珀則瑩透堅硬。他用小刀輕輕劃動——鬆脂易出痕,琥珀則需用力才能留下淺印。“這便是時間的力量!鬆脂埋入地下,日複一日、年複一年,慢慢失去水分,凝練變硬,最終成了琥珀!”
為了驗證這一猜想,他取來裹蟻鬆脂、埋土鬆脂、琥珀,分彆研成粉,塗在三隻患有瘡瘍的家兔身上。三日後,塗琥珀粉的家兔瘡瘍已結痂,塗埋土鬆脂粉的次之,塗裹蟻鬆脂粉的仍有紅腫。“琥珀藥效最優,因凝練時間最長;裹蟻鬆脂雖藥效稍弱,卻比普通鬆脂多了‘生靈之氣’,或許埋地後,藥效會更勝一籌。”
這日夜裡,陶弘景在《本草集注》初稿上寫下:“琥珀者,鬆脂淪入地,千年所化而成也。其內含昆蟲者,非穢也,乃鬆脂滴落時偶裹生靈,曆經千年,生靈之氣與鬆脂相融,故藥效更專,能安神、活血、生肌。”
他想起鬆伯說的“采脂忌蟲穢”,心中笑道:“民間經驗雖可貴,卻也需觀察自然、驗證醫理,方能去偽存真。”窗外的鬆濤陣陣,案上的琥珀與鬆脂在燭火下泛著溫潤的光,陶弘景知道,上卷的探索雖暫告一段落,但琥珀與鬆脂的療愈故事,在下卷中還將繼續——他要將這一發現告知藥農,讓裹蟲的鬆脂不再被丟棄;他要收集更多病案,驗證琥珀的更多藥效;他更要讓“觀察自然、實踐出真知”的醫理,在鬆脂與琥珀的傳承中,永遠流傳。
上卷結語暫結)
上卷終了,陶弘景已揭開琥珀成因的麵紗——從嶺南含蜂琥珀的藥性初探,到祝家村驚風患兒的臨床驗證,再到茅山鬆林的鬆脂觀察,最終在雨霽鬆脂裹蟻的瞬間,頓悟“鬆脂淪入地,千年化珀”的真理。
這一路,有民間經驗的啟發陳三郎的鬆脂之說、鬆伯的采脂之法),有臨床實踐的驗證心悸、驚風、瘡瘍病案),更有對自然的細致觀察——恰是中醫“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生動寫照。
下卷之中,陶弘景將帶著這一發現,深入田野:他會教藥農保留裹蟲鬆脂,發掘其藥用價值;他會用琥珀與鬆脂配伍,治療更複雜的病症如瘀血、淋症);他更會將這些經驗彙入《本草集注》,讓“鬆脂化珀”的真理與琥珀的療愈之力,跨越時代,護佑眾生。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