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紅萼記:漿水罐秘蹤
楔子
武當七十二峰,如青簪列陣插在雲間。嘉靖十七年夏,天柱峰下的紫霄宮旁,生著幾株無人識得的灌木——枝椏如鐵,葉似翠羽,每到七月暑氣最盛時,便綴滿胭脂色的小果,萼片紅得像燃著的星子,風一吹,便有清苦的香氣漫進煉丹房。這樹生在此處百年,道士們隻當是尋常草木,誰也沒留意過那果實裡藏著的靈韻——直到玄清道長的丹爐第三次因暑氣凝滯,爐中星火明明滅滅,像極了他舌尖的乾渴。
彼時玄清已在武當修道二十載,專司煉丹與醫道,平日裡總捧著本《黃帝內經》在鬆蔭下琢磨。那幾日武當山熱得反常,丹房裡的銅壺滴漏快得離譜,水剛燒開便蒸騰成霧,連飲三盞涼茶,喉嚨裡依舊像堵著團焦火。這天午後,他丹思滯澀,算錯了朱砂的配比,眼看爐煙要變成不祥的黑紫色,忙起身去簷下透氣,卻見階前那幾株灌木的果實被曬得裂開細縫,琥珀色的漿汁順著樹皮往下淌,在青石上積成小小的水窪,被陽光映得發亮。
玄清蹲下身,指尖蘸了點漿汁——涼得像山澗的冰泉,湊近鼻尖,是草木的清苦裡裹著絲微甜。他猶豫了片刻,仰頭將指尖的漿汁舔了去,刹那間,一股清冽從舌尖直竄到眉心,原本發沉的腦袋驟然清明,連丹爐裡的煙氣似乎都順了些。他心中一動,摘了顆果實剝開,漿汁入口,酸甜交織,順著喉嚨滑下,方才的燥渴竟消了大半。雲影從他肩頭掠過,他望著滿枝的紅萼果,忽然想起《素問》裡“暑為陽邪,易傷津耗氣”的話,難不成這野果,竟是解署的良藥?
上卷·玄清覓珍
第一回丹爐凝火識仙果瓊漿初潤燥熱心
玄清回到丹房時,爐中星火已穩了些,可他滿心思都在那紅萼果上。他又去摘了十幾顆,用粗瓷碗盛著,細細碾碎,濾出漿汁。那漿汁澄明如琥珀,倒在碗裡,還泛著淡淡的熒光。他先給守爐的小道士明心倒了半碗,“近日你總說頭暈口渴,試試這個。”
明心才十五歲,連日被暑氣蒸得蔫蔫的,接過碗便一飲而儘。不過半盞茶的功夫,他眼睛亮了起來,原本泛紅的臉頰也褪了些熱,“道長!這水好神奇,喝了之後,胸口的燥氣都散了!”玄清自己也再飲一碗,隻覺清氣繞著五臟六腑轉了一圈,之前因煉丹久坐的滯脹感也輕了,連思路都比往常敏捷——他算準了爐溫,添了一味麥冬,不多時,丹爐便飄出清雅的藥香,再無之前的滯澀。
接下來幾日,玄清每日清晨都去摘紅萼果,濾出漿汁儲在陶罐裡。他發現這果實的性子極清潤,卻不寒涼,即便是脾胃弱的道士喝了,也無腹瀉之虞。他翻遍了紫霄宮藏的醫書,從《本草拾遺》到《千金方》,都沒找到關於這果實的記載。“莫不是武當山獨有的靈物?”他站在灌木旁,看著晨露從紅萼上滾落,滴進泥土裡,忽然想起師父曾說,武當乃玄武聖地,山中多有未被記載的仙草,需以心感知。
這日午後,山下傳來消息,說鄖陽府的藥商要上山采買草藥。玄清便裝了一罐漿汁,去見那藥商。藥商嘗了一口,眼睛頓時亮了,“這是什麼?比冰鎮的酸梅湯還解署,若是拿到城裡賣,定能大受歡迎!”玄清卻搖了搖頭,“此果若隻當解暑的飲品,未免可惜了。我觀其性,能生津止渴,還能清肝火,你看我這幾日,連夜裡視物都比往常清楚些——《黃帝內經》說‘肝開竅於目’,這漿汁清心,想必也能明目。”藥商將信將疑,卻也記下了這果實,隻可惜他走時,紅萼果還未到大量成熟的時候,終究沒能帶下山。
玄清卻沒在意這些,他隻覺得找到了一件寶貝。每日煉丹前,他都要飲一盞漿汁,丹爐的成功率竟比往常高了三成。弟子們見了,也紛紛來討,他便教大家采摘、濾汁、儲罐,還特意選了透氣性好的陶罐——他發現,用陶罐儲著的漿汁,比瓷碗裡的更添了幾分溫潤,喝起來少了些生澀,多了些草木的醇厚。漸漸的,紫霄宮的道士們都知道,煉丹房旁的紅萼果能解署養生,那裝漿汁的陶罐,也被大家順口叫成了“漿水罐”。
第二回明心暑厥施妙法漿水初顯救急功
七月末的一天,武當山來了場驟雨,雨停後,暑氣反倒更盛,像把整個山都悶在蒸籠裡。傍晚時分,明心突然倒在丹房外,臉色潮紅,呼吸急促,手心裡全是冷汗。幾個小道士慌了神,忙跑去叫玄清。
玄清趕來時,明心已經有些意識模糊,嘴裡喃喃著“渴……熱……”。他伸手摸了摸明心的額頭,燙得嚇人,又搭了搭脈——脈象洪數,跳得又快又有力,正是《傷寒論》裡說的“暑厥”之證。“暑氣入裡,耗傷津液,氣隨津脫,得趕緊生津益氣。”玄清一邊吩咐弟子去取漿水罐,一邊用銀針紮了明心的合穀、曲池兩穴,刺出血來,以瀉暑熱。
不多時,弟子捧著漿水罐跑來。玄清倒出半碗漿汁,先用棉簽蘸著,輕輕抹在明心的唇上,待他嘴唇濕潤些,再慢慢喂他喝下。一碗漿汁下肚,明心的呼吸漸漸平穩了些,臉色也褪了些紅。玄清又取來人參須,煮了碗淡參湯,和著漿汁一起喂他——“暑邪傷津,也耗氣,光生津不夠,還得補點氣,不然津液難存。”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夜裡,玄清守在明心床邊,每隔一個時辰便喂他喝一次稀釋的漿汁。到了後半夜,明心終於醒了,聲音雖輕,卻能清楚說話:“道長,我好多了,就是還有點累。”玄清摸了摸他的脈,已經平緩了許多,笑著說:“多虧了那漿水罐,若不是它能快速生津,你這暑厥還得折騰些時候。”
第二日清晨,明心已經能下床走動了,隻是還有些虛弱。玄清便讓他每日喝兩碗漿汁,再配著山藥粥補脾胃。過了三日,明心便恢複了往日的活力,又能跟著玄清守爐煉丹了。這件事讓紫霄宮的道士們都對漿水罐刮目相看——原來它不僅能日常解暑,還能救急。
玄清卻沒停下琢磨。他想,明心的暑厥是單純的暑熱傷津,若是暑熱夾濕,這漿水罐還管用嗎?他想起山下村民們,每到雨季,總有人犯“暑濕瀉”,又拉又吐,渾身乏力。若是漿水罐能解這暑濕,倒是能幫村民們不少忙。於是,他特意采了些紅萼果,濾出漿汁,又配了些茯苓、藿香,裝在陶罐裡,打算等下次下山時,去試試效果。
第三回鄖陽大旱災情急漿水攜藥救鄉鄰
八月初,鄖陽府遭遇了大旱,幾個月沒下過一場透雨,田地乾裂得能塞進拳頭,河裡的水也淺得能見底。更要命的是,暑氣一日比一日盛,村裡的老人和孩子,十有八九都中了暑,有的發燒,有的拉肚子,連村裡的老郎中都忙不過來,藥材也快用完了。
消息傳到武當山,玄清心裡急得慌。他記得去年去鄖陽府,見村民們都很淳樸,還幫紫霄宮送過柴火。如今村民們遭了難,他不能坐視不管。於是,他帶著兩個弟子,裝了滿滿兩筐漿水罐,又帶了些茯苓、藿香、紫蘇這些祛濕解暑的草藥,匆匆下了山。
他們先到了離武當山最近的王家村。一進村子,就見村口的老槐樹下躺著幾個村民,臉色蠟黃,嘴唇乾裂,有的還在嘔吐。村支書王阿公見了玄清,忙拄著拐杖迎上來,聲音沙啞:“道長,您可來了!村裡已經病倒二十多個人了,藥也沒了,再這樣下去,真要出人命了!”
玄清沒多說話,先讓弟子把漿水罐打開,給每個病人喂了半碗漿汁。他蹲在一個拉肚子的婦人身邊,摸了摸她的脈,又看了看她的舌苔——舌苔黃膩,脈象濡數,正是暑濕困脾的證型。“你這是暑氣夾著濕氣,光喝漿水還不夠,得加點祛濕的藥。”玄清說著,從藥筐裡取出茯苓,碾碎了,和著漿汁,喂給婦人喝下。
又走到一個發燒的孩童身邊,那孩子才六歲,燒得渾身滾燙,哭鬨著要水喝。玄清用溫水把漿汁稀釋了些,慢慢喂他喝,又用紫蘇葉煮了水,擦在孩子的額頭和腋下,以助散熱。“這孩子是暑熱傷津,漿水最能生津,喝幾次就會好。”他對孩子的母親說。
接下來的幾日,玄清和弟子們就在王家村住了下來。他們每日清晨去村裡的井邊,用井水稀釋漿汁,分給村民們喝;遇到暑濕重的病人,就加茯苓或藿香;遇到氣虛的老人,就加少量人參須。村民們喝了漿水,大多當天就能退燒,拉肚子的也漸漸止住了。
王阿公自己也中了暑,喝了三天漿水配藿香,終於能下床走動了。他拉著玄清的手,眼圈紅紅的:“道長,您這漿水罐真是救命的寶貝!若不是您,我們村還不知道要倒下多少人呢!”玄清笑著說:“這不是我的功勞,是武當山的靈物,也是大家命硬,能扛過這旱天。”他還教村民們辨認紅萼果——原來王家村後山上,也長著幾株紅萼樹,隻是村民們以前都沒留意。“以後再遇到暑天,就摘些果實,濾出漿汁儲在陶罐裡,既能解暑,又能養生。”玄清叮囑道。
第四回口傳心授記秘要實踐先於載典章
在王家村待了半個月,村裡的災情終於緩解了,玄清才帶著弟子回了武當山。這一路,他心裡滿是感慨——那紅萼果的功效,是他從實踐中摸索出來的,既沒有醫書記載,也沒有前人經驗,全靠自己嘗、自己試,再用到病人身上,才慢慢摸清了它的性子。這不就是師父常說的“實踐先於文獻”嗎?
回到紫霄宮,玄清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了個乾淨的木盒,裡麵鋪了宣紙,把關於紅萼果的一切都記了下來。他寫道:“武當山有紅萼果,七月成熟,漿汁酸甜,性清潤,無毒。能生津止渴,清暑熱,明目清心。暑熱傷津者,飲之立效;暑濕夾滯者,可配茯苓、藿香;氣虛者,可加人參須。儲以陶罐,置陰涼處,可存月餘,愈久愈醇。”
他還把采摘的訣竅也記了下來:“采果宜在晨露未乾時,此時果實漿汁最足,性最清;若過了午時,果實被曬得太乾,漿汁便少了些靈韻。濾汁時要用細紗布,不可用鐵器,鐵器會損其清潤之性。”寫完後,他把木盒交給大弟子雲陽,“這是咱們武當山的寶貝,你要好好收著,日後傳給弟子們,不可讓它失傳。”
雲陽接過木盒,鄭重地點了點頭。玄清又召集了紫霄宮的所有道士,把自己在王家村的經曆和紅萼果的功效、用法都細細說了一遍,還現場演示了如何采摘、濾汁、配伍。“這漿水罐不僅是咱們煉丹時的助力,更是救苦救難的良藥。日後若有山下村民來求藥,隻要有紅萼果,便不可推辭。”他說。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此後,紫霄宮的道士們不僅自己用漿水罐養生,還常常給山下的村民們送些漿汁。漸漸的,“武當漿水罐能解暑治病”的消息,在鄖陽府一帶傳開了,常有藥商上山求購,甚至還有其他道觀的道士來請教用法。玄清總是傾囊相授,從不藏私——他覺得,好的東西,就該讓更多人知道,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這日,玄清又站在紅萼樹下,看著滿枝的果實,想起自己初遇這果實的情景。那時他隻是覺得解渴,如今卻知道它藏著這麼多妙用。他忽然明白,中國的醫道,從來不是憑空來的,都是先人們在生活中一點一點摸索出來的,先有實踐,再有記載,口傳心授,代代相傳。就像這漿水罐,如今雖隻有他寫下的幾頁紙,可總有一天,它會被更多人知道,甚至被寫進方誌裡,讓後世的人也能受益。風拂過枝頭,紅萼果輕輕晃動,像在應和他的心思,清苦的香氣漫開來,裹著淡淡的詩意,飄向武當山的雲霧深處。
上卷結語
玄清道長偶得紅萼仙果,以實踐探其性,以醫理釋其用,創漿水罐之法,解丹房暑滯,救道童厥逆,濟鄉鄰旱災,終成武當養生秘寶。其口傳心授之秘要,雖未入典籍,卻已在鄖陽一帶生根發芽,印證了“醫源於生活,踐先於文載”的至理。待下卷,便看這漿水罐如何被載入方誌,如何曆經歲月流轉,依舊閃耀著古人的智慧光芒。
上卷讚詩
武當峰下藏紅萼,玄清慧眼識仙漿。
丹爐凝火得靈韻,暑厥垂危賴此方。
攜藥下山濟旱苦,傳薪授道繼華章。
莫言本草無遺記,實踐先開智慧光。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