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水毒侵肌珠膏消腫
閩江下遊的灘塗邊,常年泊著江三郎的商船。那年入夏後,江水漲得厲害,船底總沾著腐泥,夥計阿福每天都要下水清理船錨,腿泡在江水裡的時間久了,膝蓋下方漸漸紅了一片,起初隻是發癢,後來竟腫起了銅錢大的瘡,瘡口流著黃膿,一碰就疼得鑽心。
“三郎哥,我這腿怕是要廢了!”阿福坐在船板上,撩起褲腿,瘡口周圍的皮膚又紅又硬,連走路都一瘸一拐。江三郎想起去年江采蘋治好自己風寒的事,趕緊駕著小船,帶著阿福去了福州城,找到江采蘋的住處。
江采蘋蹲在阿福麵前,仔細看著瘡口,又摸了摸周圍的皮膚,眉頭微蹙:“這是水毒瘡,閩江的夏水帶著腐泥的濕濁,泡久了,濕毒就侵入肌膚,氣血瘀滯在皮肉裡,就成了瘡。要是不及時治,毒會往骨頭裡走。”她轉身去後院,從竹籃裡拿出新鮮的洛神珠,又從藥櫃裡取了蒲公英、馬齒莧——這兩種都是閩江邊上常見的野菜,老嬤嬤說過能清熱解毒。
“阿福,你先去把腿洗乾淨,我給你做藥膏。”江采蘋把洛神珠的果肉剝下來,放在石臼裡搗成泥,再加入蒲公英、馬齒莧的粉末,又兌了些芝麻油——芝麻油能潤膚,還能把藥力鎖在瘡口上。搗好的藥膏呈淡紅色,聞著有股洛神珠的清甜,混著草藥的清香。
阿福洗乾淨腿後,江采蘋用乾淨的棉布蘸著藥膏,輕輕敷在瘡口上,再用紗布纏好:“這藥膏每天換兩次,我再給你煮碗洛神珠水,加些金銀花,你喝了能把體內的濕毒排出去。”阿福半信半疑,可當天晚上,腿就不那麼疼了,第二天換藥時,瘡口的膿少了許多。
連敷五天後,阿福腿上的瘡口竟結了痂,再過兩天,痂掉了,隻留下淡淡的印子。他拿著一筐新鮮的魚,來謝江采蘋:“采蘋姑娘,您這洛神珠膏比城裡郎中的藥還管用!以後我們船家再得水毒瘡,就知道怎麼治了。”江采蘋笑著把魚推回去:“這法子不是我創的,是閩江的草木教我的——洛神珠生在水邊,能抗水毒,蒲公英、馬齒莧長在灘塗,能清濕濁,都是自然給我們的藥。”
江三郎聽了,趕緊讓賬房把“洛神珠配蒲公英、馬齒莧製膏,治水毒瘡”記在船家的《行船備急方》裡。後來,閩江的船家們都學會了這個方子,每次行船前,都會采些洛神珠、蒲公英曬乾,裝在布包裡帶著,水毒瘡再也不是船家的煩心事——這顆從祭台上走來的紅珠,漸漸成了閩江船家的“護腿符”。
第六卷·小兒夏熱珠湯退熱
福州的夏天,太陽像個火球,烤得地麵發燙,連風都帶著熱氣。巷尾的林嫂家,三歲的兒子阿辰突然發起了高燒,燒得小臉通紅,嘴唇乾裂,哭著要水喝,可喝了水又吐,尿也少得可憐。林嫂抱著阿辰去看郎中,郎中開了退燒藥,可喝下去沒半個時辰,燒又上來了。
“嫂,你去找江采蘋試試吧,她的洛神珠能治暑濕,說不定能救阿辰。”鄰居王阿婆勸道。林嫂抱著阿辰,急急忙忙跑到江采蘋家,進門就跪下了:“采蘋姑娘,求您救救阿辰,再這麼燒下去,孩子就不行了!”
江采蘋趕緊把林嫂扶起來,接過阿辰,摸了摸他的額頭,滾燙得嚇人,再看他的舌苔,黃而乾,又把了把他的脈,脈細數無力。“林嫂,阿辰這是小兒夏季熱,”她輕聲說道,“福州夏天濕熱重,小兒脾常不足,肺常嬌嫩,濕熱侵體,傷了津液,就會高燒不退、口渴、尿少。不能用猛藥退燒,得慢慢清熱生津,護住他的脾胃。”
她去閩江渚邊采了最新鮮的洛神珠,又從家裡拿出蓮子、百合——蓮子能健脾,百合能潤肺,都是溫和的食材,適合小兒。江采蘋把洛神珠的果肉剝下來,和蓮子、百合一起放進陶罐裡,加了些冰糖,用小火慢慢煮。“這湯得煮半個時辰,讓洛神珠的清潤滲進蓮子百合裡,”她一邊煮,一邊跟林嫂解釋,“洛神珠性微寒,能清熱,卻不傷人;蓮子百合補脾胃、潤肺氣,能把阿辰耗掉的津液補回來。”
湯煮好後,江采蘋用勺子舀起一點,吹涼了喂給阿辰。阿辰喝了兩口,就不再哭鬨了,眼睛也慢慢睜開了些。林嫂趕緊接過湯碗,一點點喂給兒子,沒過多久,阿辰就睡著了,額頭的溫度也降了些。
“這湯每天喝三次,喝完讓阿辰躺涼席上,彆蓋太厚。”江采蘋囑咐道。林嫂照著做,第二天,阿辰的燒就退了,能自己坐起來吃粥;第三天,已經能在院子裡跑著玩了。林嫂拿著自己繡的帕子,來謝江采蘋:“采蘋姑娘,您這方子比郎中的藥還溫和,阿辰喝了不吐,還愛喝。”
江采蘋把帕子收下,又給了林嫂一籃洛神珠:“這方子你記著,以後夏天再遇到孩子發燒,就這麼煮。福州的孩子,多是濕熱引起的病,洛神珠是閩江的果子,最合咱們這裡的氣候。”後來,這個“洛神珠蓮子百合湯”成了福州百姓夏天治小兒夏季熱的常用方,母親們都會在院子裡曬些洛神珠乾,等孩子發燒時,就拿出來煮水——這顆紅珠,從救急的藥,變成了家常的暖。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第七卷·產後濕熱珠湯養血
福州城西的李家,媳婦李氏剛生完孩子,還沒出月子,就發起了熱,惡露也排不乾淨,顏色發黑,帶著腥氣。李氏躺在床上,渾身無力,連給孩子喂奶的力氣都沒有,婆婆急得團團轉,請了郎中,郎中說李氏是產後氣虛,不敢用清熱的藥,怕傷了正氣,隻能用些溫和的補藥,可喝了幾天,熱還是沒退。
“娘,我聽說江采蘋的洛神珠能治濕熱,要不請她來看看?”李氏虛弱地說。婆婆半信半疑,畢竟產後是大事,不敢隨便用民間方子,可看著兒媳難受的樣子,還是派人去請了江采蘋。
江采蘋來到李家,坐在床邊給李氏診脈,指尖搭在腕上,隻覺得脈象虛而滑,又看了看李氏的舌苔,白膩中帶著點黃。“李嫂子這是產後濕熱,”她說道,“產後多虛多瘀,您生產時耗了氣血,氣虛就擋不住濕邪,濕邪積在體內,就成了熱,所以惡露不儘、發熱。得一邊清濕熱,一邊補氣血,不能偏廢。”
李氏的婆婆急忙問:“那能用洛神珠嗎?會不會傷了我兒媳的身子?”江采蘋點了點頭:“洛神珠性微寒,清濕熱卻不烈,再配些補氣養血的藥,就不會傷正氣。”她去藥鋪買了黃芪、當歸、益母草,又回家取了些曬乾的洛神珠。
江采蘋把黃芪、當歸切成片,益母草切碎,和洛神珠一起放進陶罐裡,加了些紅糖,煮成湯。“這湯裡,黃芪補氣,當歸補血,益母草活血,能讓惡露排乾淨;洛神珠清濕熱,退低燒;紅糖能暖脾胃,還能調味。”她端著湯碗,遞給李氏,“您慢慢喝,喝完躺會兒,彆著涼。”
李氏喝了湯,覺得肚子裡暖暖的,不像之前喝補藥那樣脹得慌。江采蘋又囑咐婆婆,每天給李氏煮一碗,再用洛神珠的果肉搗爛,敷在李氏的小腹上——小腹是胞宮所在,敷上洛神珠膏,能幫助子宮排出瘀濁。
過了五天,李氏的熱就退了,惡露也漸漸乾淨了,顏色也變淺了;第七天,已經能自己給孩子喂奶,還能下床走動。李氏的婆婆拉著江采蘋的手,感激地說:“采蘋姑娘,您這方子真是救了我兒媳!之前郎中不敢用藥,多虧了您。”
江采蘋笑著說:“這方子是我聽閩越的老嬤嬤說的,她們說產後的婦人,最忌濕熱瘀滯,用洛神珠配黃芪當歸,既能清又能補,是老輩人傳下來的穩妥法子。”她把方子寫在紙上,交給李氏的婆婆:“您記著,以後再遇到產後濕熱,就這麼煮,比補藥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