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卿所奏。”
“來人,即往宛城宣旨,召司馬懿移師關中,以抗諸葛亮。”
曹丕略加思索便應允了鐘繇所請。
如今大魏屢戰蜀國不勝,形勢逼人,即使不願放棄爭奪隴右及涼州,卻也不得不暫時放棄了。
鐘繇滿意退回班列。自不再言,操著手老神在在地看著曹丕與百官商議其他諸事,熬到下朝,施施然回府。
鐘繇今日之所以突然奏請將司馬懿從宛城調回關中,是受司馬懿之弟司馬孚所托。
想來司馬孚所托應是出自司馬懿授意,其目的是遠離朝廷中樞,掌管邊軍,培植親信。
很顯然,宛城與洛陽之間一路平坦,沒有關山阻隔,一舉一動都處於皇帝曹丕眼皮子底下,很難有所作為。
且因蜀國定都於襄陽,大軍所在,兵鋒所向,督軍宛城的防守風險極大。
而關中就不一樣了,天高皇帝遠,海闊任鳥飛。
受限於八百裡秦嶺阻隔,蜀國若從此處進兵,路途遙遠難行,後勤補給壓力巨大,可動員兵力也少。
若蜀國僅倚仗涼州一地的人口資源來攻略關中,其難度相當之大。
如此曹魏便可以在關中地區對蜀漢形成局部優勢,這樣也方便司馬懿建立功勳,積累聲望。
鐘繇雖能大致猜到司馬懿的謀劃,卻並不以為意。
對於世家大族而言,誰坐擁天下並不重要,家族長盛不衰才是每一任家主的終極目標。
簡言之,這皇帝姓曹姓劉姓孫或者是姓其他,對世家大族來說都無所謂。
鐘繇今年都74歲了,已無幾年好活,隻要司馬家在他死之後能夠對鐘家後輩有所幫助提攜,那他今日在朝堂上的建言就值當了。
鐘繇轉而想到自己即將出生的孩子(鐘會),一臉老褶子都笑開了花,思索著該給這個孩子起個什麼名字,才能配得上鐘家顯赫的家世。
……
宛城。
鎮南將軍府。
剛調任到這裡不到三個月的司馬懿,正令下人收拾行裝,準備趕赴關中上任。
又長了一歲的司馬師在一旁問東問西,甚是跳脫:“父親,那關羽將起兵十萬來攻,正是父親建功立業的好時機,孩兒不懂,父親何故又要調往關中?”
司馬懿搖頭:“蜀國立國未久,卻連年征戰,短期內焉能再興大軍北伐?縱然能夠強行出兵,又能持續多久?若果真如此窮兵黷武,蜀國便離亡國不遠了。”
“而關中則不然,蜀國據有涼州之地後已有騎兵,騎兵來去如風,即戰即走,小股兵馬行動對後勤依賴甚小,故而正適合為父建功立業。我料諸葛亮必不甘心坐守涼州,此去關中,正合其時也。”
司馬師又問:“那父親觀這天下終將屬於何人?曹劉孫誰能最終一統天下?”
司馬懿意味深長地看了司馬師一眼:“得民心者,終得天下。”
“父親,是像張角那樣得民心麼?”
張角當年振臂一呼,高喊“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百萬人相隨,其勢之大,至今仍令人驚歎。
司馬懿搖頭:“此民非彼民,區區草民如何能左右天下大勢?”
司馬懿說的民是指那些掌握了教育、土地、人口、輿論的人,而不是為一日兩餐奔波發愁的人。
十七歲的司馬師似懂非懂點頭,若有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