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室寫經
明朝萬曆年間,江南水鄉有個叫陳文修的年輕書生。他家境貧寒,但天資聰穎,十九歲便中了舉人,成為鄉裡矚目的才子。然而此後三次進京赴考,皆名落孫山。第三次落第後,陳文修心灰意冷,決定暫時放下科舉功名,遊曆四方,以開闊胸襟。
這年春天,陳文修來到浙西一處名為“棲霞嶺”的山區。這裡山勢險峻,人煙稀少,卻有說不出的清幽之美。當地山民告訴他,嶺中有處古跡,相傳是東晉時期一位高僧隱居修行的石室,但具體位置已無人知曉。
陳文修對古跡素來有興趣,便決定入山尋訪。他準備了乾糧和筆墨,沿著樵夫踩出的小徑向深山走去。越往深處,山路越是崎嶇難行,參天古木遮天蔽日,偶爾傳來幾聲不知名的鳥鳴,更添山穀幽靜。
走了大半日,陳文修已是汗流浹背,正要找個地方歇腳,忽然烏雲密布,雷聲隆隆,眼看一場大雨將至。他急忙四處張望,尋找避雨之處,忽見不遠處山壁上似乎有個洞口,便快步向前。
撥開茂密的藤蔓,果然露出一個石洞入口。陳文修彎腰進去,發現裡麵彆有洞天。這石室寬敞明亮,可容十餘人,石壁光滑,似有人工開鑿的痕跡。最奇的是,室內一角有石床、石桌、石凳,儼然是有人居住過的樣子。
“莫非這就是傳說中的高僧石室?”陳文修心中暗喜。
這時,外麵已是大雨滂沱,雷電交加。陳文修決定在此暫避,待雨停後再作打算。他在石室內四處查看,發現石壁上有不少模糊的刻字,多是佛經片段。走到最裡處,借著洞口透入的微光,他看到石壁上似乎刻著整篇經文。
陳文修湊近細看,發現這是一篇《金剛經》,字跡古樸蒼勁,深深刻入石壁,雖曆經歲月侵蝕,仍清晰可辨。他在石桌前坐下,從行囊中取出紙筆,打算將這篇經文抄錄下來。
正當他研墨準備抄寫時,忽然一陣困意襲來,竟伏在石桌上睡著了。
不知過了多久,陳文修被一陣輕微的腳步聲驚醒。他抬頭一看,隻見一位白發老僧站在石室入口處,手持禪杖,目光炯炯有神。
“施主從何而來?”老僧聲音洪亮,在山洞中回響。
陳文修忙起身行禮:“晚生陳文修,乃遊學書生,為避雨誤入寶地,打擾大師清修,還望見諒。”
老僧微笑道:“此石室本是無主之地,老衲不過偶爾來此靜坐。施主既是有緣至此,不必拘禮。”
老僧走進石室,在石床上盤膝坐下。陳文修見他仙風道骨,不似凡人,心中肅然起敬。
“大師可知這石壁上的經文是何人所刻?”陳文修問道。
老僧目光深遠,緩緩道:“此乃晉代慧明法師所刻。法師在此石室修行三十載,悟道之日,以指為筆,在石壁上刻下這篇《金剛經》。”
陳文修驚歎:“以指刻石?這怎麼可能!”
老僧笑而不答,轉而問道:“施主抄錄經文,所為何事?”
陳文修歎氣道:“晚生屢試不第,心灰意冷,故而遊曆山水,排解愁悶。見這經文古樸,想抄錄下來,或許能靜心養性。”
老僧點頭道:“抄經確是修心良方。不過,若隻求形式,不悟其理,猶如入寶山而空手歸。施主何不在此小住幾日,靜心抄經,或許能有意外收獲。”
陳文修正欲答話,忽然洞外雷聲大作,一道閃電劃破長空,照得石室亮如白晝。就在這一刹那,陳文修恍惚看到石壁上的經文似乎泛著金光。等他定睛再看時,卻又一切如常。
老僧似有所覺,淡淡道:“緣分已至,施主好自為之。”說完竟起身向外走去。
陳文修急忙道:“大師且慢!雨尚未停...”
話音未落,老僧已步入雨中,轉眼不見蹤影。陳文修追至洞口,隻見大雨滂沱,哪有老僧的影子?他心中詫異,覺得此事蹊蹺,但既已應允留下抄經,便決定在石室過夜。
次日清晨,雨過天晴,陽光透過藤蔓照進石室。陳文修醒來,神清氣爽,似乎多年積鬱一掃而空。他取出乾糧簡單吃過,便正式開始抄經。
石壁上的字跡雖清晰,但有些地方已被苔蘚覆蓋。陳文修細心清理,一字一句地抄錄。他本是書法高手,見這石壁字跡不凡,便刻意模仿其筆意。
抄至中午,已完成了小半。陳文修停下來休息,忽然發現一件怪事:他抄錄的經文紙上,有些字竟隱隱泛著金光,但稍縱即逝,似是真非真。
“莫非是陽光折射的錯覺?”陳文修自語道。
他不再理會,繼續抄經。到了傍晚,整篇《金剛經》已抄錄完畢。陳文修將文稿整理好,準備明日一早下山。
當晚,月光如水,灑入石室。陳文修在石床上輾轉難眠,便起身點燃蠟燭,拿出抄錄的經文欣賞。這一看不要緊,他驚得險些將蠟燭打翻——隻見紙上的字跡在月光下熠熠生輝,金光流轉,仿佛用金粉寫就一般!
更奇的是,這些金字似乎組成了某種圖案。陳文修將紙張在石桌上鋪平,仔細端詳,發現金光最盛處勾勒出了一幅地圖,圖中標有山形、水道,還有一個明顯的標記點。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這是怎麼回事?”陳文修目瞪口呆。
他想起老僧說的“緣分已至”,心中一動:莫非這金光地圖是某種指引?
這一夜,陳文修輾轉反側,難以入眠。天亮時分,他決定按照地圖所示,一探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