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三年1630年),在大明官府的支持下,鄭芝龍再度與鐘斌集團交鋒。儘管鐘斌在先前擒獲李魁奇的行動中貢獻頗多,但他不甘心長期屈居於鄭芝龍之下,不久便叛離而去。隨後,明政府決定資助鄭芝龍,提供堅船利炮以剿滅鐘斌。三月在泉州地區,鐘斌落入鄭芝龍精心布置的陷阱,慘遭大敗後逃亡,最終被迫投海自儘。在逐一擊敗了李魁奇、楊六、楊七、廣東褚綠老等各海商集團之後,唯一能在海上與鄭芝龍匹敵的就隻剩下劉香海盜集團了。劉香集團麾下擁有數千名成員,以及百餘艘船隻,規模相當龐大。他們“殺傷官軍,橫行於粵東、碣石、南澳一帶地區”。
崇禎三年季春時節,鄭芝龍在晉江安海鎮建造了一座豪華府邸,曆時三年零兩個月竣工。據清代《嘉慶·赤店鄉土誌》記載,鄭府坐落於安平橋以北,西起西埭,直抵西港,北至西垵頭,南臨安平橋頭,直通五港口岸,占地138畝。其主體建築為歇山式五開間十三架,設有三通門和雙火巷,形成五進院落。兩旁的翼堂、樓閣、亭榭相互對稱,形成環狀的屏障。東側有“敦仁閣”,西側有“泰運樓”,前廳為“天主堂”,中廳為“孝思堂”,規模宏大,氣勢非凡。府邸後方開辟有“致遠園”,四周以牆圍護,園內布置有丘壑、亭台、精舍、池沼、小橋、曲徑、佳木以及奇花異草。
鄭芝龍這波操作簡直秀得飛起——安平直接被他打造成軍事+貿易的超級基地,海盜事業成功洗白成"官商",從此掛牌大明公務員,豪宅一建就是138畝,隔壁李渣男的30畝小彆墅連個零頭都算不上。更紮心的是,人家海上的船隊比豪宅麵積還誇張,這差距,簡直讓人想連夜改行當海盜!現在鄭芝龍搖身一變,從"海上扛把子"變成"朝廷認證商人",一邊搞貿易一邊大興土木,主打一個"榮歸故裡,當官致富"。李勇呢?樂得看戲——畢竟大明福廣海域現在鄭芝龍一家獨大,短時間內沒人能搶生意,矛盾?不存在的,等他與海盜劉香卷起來再說吧!向內不斷收縮的鄭氏集團,才是李勇喜歡的鄭氏集團。在海外大員台灣)和南洋廣闊天地,大明隻有他有心思去搗鼓,何樂而不為。
孫元化因隨同孫承宗鎮守山海關有功,三月間,他被加封為山東按察副使後,迅速在登州招募了一批精通西方學問的英才,並大膽任用西方人士,組建了一支由27名歐洲人組成的外籍軍團。同時,在崇禎三年四月,他招募了葡萄牙雇傭軍及技藝精湛的火銃師。他原計劃將這些部隊帶到北京,但在抵達南昌時,大部分部隊因奇裝異服傳說是燕尾服)的原因,奉命返回,僅有少數炮術專家獲準繼續北上,這些專家就是李勇未來軍火生意的“競爭對手”。
崇禎三年四月初九,上午的陽光傾灑在威海衛劉公島外海的海麵上,碧波蕩漾。一支龐大而威武的船隊正破浪而來,三艘高大的蓋倫船其中兩艘是剛下水的新船)在前領航,它們堅船利炮,氣勢洶洶;緊跟其後的五艘福船,船身寬闊平穩,展現出金山水師的航海底蘊;後方十艘蒼山船和則靈活穿梭,宛如一群護衛的勇士,二十艘大型三桅運兵沙船在最後緩緩跟隨。這支隊伍正向威海衛快速駛來,船帆在勁風中獵獵作響。
海風拂麵,身著官服的金山衛衛指揮使李勇,昂首挺立在旗艦“上海二號”的船頭,旁邊一左一右分彆是小心翼翼站著的周皋和張傑,他們擺出隨時準備上前護駕的架勢,後麵還有兩位,其一是一改往常不修邊幅的形象,破天荒換上一襲白色絲綢長袍的沈星奕,另一位是老神在在的竹竿神棍佛南西斯科,因為據說孫元化信天主教,李勇此行特地叫上了佛朗西思科來當工具人。
李勇站在船頭,前呼後擁,表麵上目光深邃、器宇軒昂,仿佛一位即將開疆拓土的將軍,實則內心戲比海浪還澎湃——他此行的目標是山東,是要開拓市場,是要向孫元化推銷軍火!作為混入官場的頂級軍火商,李勇深知,這行當的利潤堪比印鈔機,而孫元化就是他必須拿下的vip客戶。
"軍火商才是商人的終極形態!"他心裡給自己打氣,"這次一定要讓那些榆木腦袋的掌櫃們開開眼,現場教學,手把手教他們怎麼賣軍火!"
海浪拍打著船舷,仿佛在為他奏響凱歌,而李勇站在船頭,宛如一座巍峨的豐碑——如果忽略他死死抓著船舷、生怕一個浪頭把自己拍進海裡的事實的話。畢竟,和身後那群粗獷的水手相比,他這小身板實在經不起風吹浪打,平衡能力堪憂,全靠演技撐場麵。"沒有兩位紅顏知己在身邊監視的感覺真好……"他愜意地歎了口氣,"至少不用再被她們"上下其手",乾擾我“得意”的笑。"
威海衛,坐落於山東半島的東北端,曾是海防要塞,也是大明帝國北方的關鍵軍港。自明朝建立以來,沿海地區飽受倭寇侵擾,特彆是山東、遼東、江浙、福建、廣東等地區受害尤甚。為了抵禦這些海盜的侵襲,明朝在沿海一帶建立了眾多的衛所,威海衛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威海衛的建立可追溯至明朝初年,即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它位於文登縣辛汪都三裡之地,被群山環抱,其入口麵向東方,劉公島橫亙於前,構成了向東和向北的兩條航道及出入口。周邊還有日島、黃島、牙石島等天然屏障,構成了一個形勢險要的防禦體係。自建立以來,威海衛便成為抵禦倭寇的關鍵軍事堡壘。作為一處不凍良港,威海衛在軍事和戰略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在王保國帶領的戰船武裝護送下,周皋到威海衛左千戶所赴任,李勇則直接去登州、皮島,做點軍火、軍需“小生意”。隨行還有2000金山新軍,經混編後,其中一半是遼人。有1000人將留下隨周皋長期駐守烕海。而王保國的淨海行動北路分隊,則將正式更名為威海水師,下轄1艘蓋倫船、4艘福船、10艘蒼山船、20艘沙船,1000人的水手和500人的陸戰隊,水師的基地選擇威海港。
周皋帶著金山新軍浩浩蕩蕩登陸,和原衛所千戶完成交接後,立刻甩開膀子大乾一場——反正現在有軍隊撐腰,誰還管什麼溫良恭儉讓?學著吳淞衛所的套路,一頓操作猛如虎,土地改革說乾就乾!
按照金山的"優良傳統",土地強行贖買其實就是強買強賣),然後統一三成收租,原衛所的軍戶、匠戶瞬間感動得熱淚盈眶:"這屆領導真大方!"所有百戶和老軍戶要麼轉業當農民,要麼送去金山衛軍訓半年,接受"思想改造"——改造合格的才能回山東繼續當官,不合格的?那就繼續回爐重造吧!
孩子們倒是挺幸運,被集中送去新開的蒙學堂,李勇以前去學堂泡湯青雨時,經常教育小朋友說:"不識字的孩子不是好孩子!"——這話從他嘴裡說出來,不知道為什麼格外有說服力。
婦女們也沒閒著,直接打包送進"大華紡織山東分廠",開始為山東經濟"添磚加瓦"。這體現了李勇常說的“婦女能頂半邊天”的理念——雖然他自己家裡是婦女能頂整個天,兩位紅顏知己天天管著他,但絲毫不影響他繼續宣揚這個理念。
在金山,閒人?不存在的!每個人都在李勇的"宏偉事業"裡發光發熱——當然,有人背地裡罵他是"鐵公雞算盤精",但神奇的是,大家罵歸罵,乾起活來卻一個比一個賣力。要說發工資這事兒,在大明商界,李勇絕對算得上"業界良心"。公司化改製後更絕,所有員工一夜之間都成了"股東",雖然股份可能還沒拇指蓋大,但架不住大家就是愛這口!畢竟誰不喜歡一邊打工一邊幻想自己是"公司老板"呢?這波操作,李勇屬實是把人性拿捏得死死的。
周皋學著李標的樣子,把金山吳淞模式在威海衛複刻得那叫一個絲滑。李勇的理論很簡單:"咱控製的土地,就得長出咱的莊稼!"翻譯成人話就是——必須全麵金山化,誰也彆想搞特殊。
喜歡水煮大明請大家收藏:()水煮大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