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暹羅安南_水煮大明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水煮大明 > 第180章 暹羅安南

第180章 暹羅安南(1 / 1)

《南洋遊日記·暹羅遊記》崇禎三年八月十五,正值中秋月圓之夜,餘自柔佛附戰船北行,曆六晝夜,抵暹羅都城阿瑜陀耶。此乃暹羅國都,據湄南河下遊,地當南洋要衝,商賈輻輳,萬國來朝。

初入城郭,但見城牆高聳,城門巍峨,城內屋宇鱗次櫛比,街道寬闊整潔。城中人口繁盛,華人約四成,餘為暹羅土人、馬來人、波斯人及西洋商人。暹羅風俗獨特,土人皆赤足而行,男子束發於頂,女子著筒裙,行走輕盈如燕。市井間,華人商鋪林立,所售貨物琳琅滿目,有瓷器、絲綢、鐵器等,而暹羅則以象牙、寶石、香料易之。餘見一華人富商,門前高懸"廣南會館"匾額,內有奴仆數十,儼然一方豪強。城中風俗,異於中土。每逢佳節,必舉行盛大慶典。是夜中秋,暹羅王宮張燈結彩,笙歌鼎沸。餘登高遠眺,見王宮金碧輝煌,佛塔高聳入雲,街頭巷尾,百姓皆點燈賞月,其樂融融。又見一隊舞者,身著彩衣,手持長矛,表演"孔劇",動作矯健,節奏鏗鏘。

忽聞鐘聲大作,問之,則知暹羅王正接見荷蘭使節。餘聞之,心下暗忖:"荷蘭夷人勢力已及暹羅,此乃邊患之漸也。"然暹羅王宮中,暹羅將士鎧甲鮮明,刀槍森然,亦非易與之輩。然暹羅雖強大,四麵為敵:南有馬來人,西有東籲,東有安南,北通雲南。暮色四合,餘宿於一明人會館。館中耆老言:"暹羅雖強,然荷蘭勢力日盛,明人商賈當同心協力,以保商路暢通。"餘頷首記之,思明日當早行,以觀湄南河形勢也。

崇禎三年1630年),阿瑜陀耶王朝的宮殿金頂在烈日下泛著頹敗的光澤。統治階級用金盤盛著芒果,卻喂不飽權力的饑餓——權臣像鬣狗撕咬獵物般爭奪朝廷肥缺,外戚與皇族的宮鬥戲碼比《羅摩衍那》更跌宕。當緬甸東籲王朝的戰象軍團在邊境踩踏時,這個曾經叱吒南海的帝國,正被內耗的蛆蟲啃噬著最後的氣力。

這個王朝曾是東南亞最成功的"國際貿易公司":皇家船隊掛著金箔風帆,將湄南河平原的稻米、克拉地峽的寶石、占城的熱帶香料打包成"暹羅禮盒",輸往廣州、馬六甲與霍爾木茲。最令人驚歎的是中暹貿易——1370至今,暹羅使團102次造訪明朝,頻率堪比現代商務談判。當其他朝貢國還在數著貢品數量時,暹羅人已把朝貢體係玩成了"海上絲綢之路的vip通道"。

漫步阿瑜陀耶街頭,你會看見印度佛塔旁矗立著中式牌樓,僧侶誦經聲裡混雜著漢語叫賣。這個民族的dna裡刻著雙重密碼:佛教哲學來自印度,官僚體係卻帶著明朝的"官話"基因;王室宮殿的尖頂裝飾著吳哥窟的影子,廊柱卻雕刻著泉州工匠熟悉的雲紋。更傳奇的是,部分先民竟是元明之際從雲南南遷的漢族移民——他們的後裔在湄南河畔種下水稻,也種下了泰民族的文化根係。

1630年的阿瑜陀耶像一艘正在傾斜的巨輪,甲板上的權貴仍在爭奪珠寶箱,卻無人修補船底的裂縫。但它留下的遺產遠比沉船更有價值:那些沉沒在馬六甲海峽的暹羅商船,那些混搭著中印風格的寺廟飛簷,那些至今仍在使用的"薩瓦迪卡"問候語,都是這個文明曾璀璨過的證明。這場危機不僅是王朝的黃昏,更是整個東南亞傳統社會在近代化浪潮前的集體陣痛——當歐洲人的戰艦出現在地平線時,阿瑜陀耶的故事恰成了一麵映照未來的鏡子。

《南洋遊日記·安南遊記》崇禎三年八月二十二日,餘自暹羅附戰船,八月十七過真臘今柬埔寨)八月十九離占城今越南南部)曆七晝夜到安南越南北部),抵安南國都升龍府。此城枕紅河而立,北控中原,南通占城,實乃安南國政經中樞。餘初登岸,見城郭雄偉,磚石壘砌,城門懸"升龍"匾額,氣象不凡。

城中人口繁庶,明人約占三成,餘為安南土人。土人著寬袖短衣,束發於頂,行走如風。市井間,華人商賈雲集,所售貨物以絲綢、瓷器、鐵器為大宗,而安南則以犀角、象牙、沉香易之。餘見一明人會館"粵東書院",內設私塾,教授子弟,書聲琅琅。問之,則曰:"明人自前明即來此經商,今已傳三代矣。"城中風俗,彆具一格。土人好食檳榔,口唇常染赤色。市中有"鬥雞"之戲,觀者如堵,歡呼聲震天。又見一隊舞獅者,手持獅頭,隨鼓點騰躍,技藝精湛。餘問之土人,則曰:"此乃"祈福舞",每逢佳節必演。"

安南國主黎維祺,年逾花甲,猶親理朝政。聞其重儒術,擢進士為官;又崇佛教,於城南建梵刹。餘雖未睹天顏,然見衙署棋布,官服多仿大明規製。巷陌間,學子負笈而行,庠序中書聲琅琅。然今國勢已非昔比。聞王與莫氏餘孽構兵經年,國帑虛耗。近複與暹羅交惡,邊釁不斷。市井傳言,王已密遣使節如滿剌加,欲聯暹羅之敵以抗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薄暮登南城,遙望都邑,萬家燈火,護城河如素練縈繞。忽聞梵唄悠揚,乃佛寺晚課。餘喟然歎曰:安南雖在南服,然禮俗猶存華夏遺風。然強鄰環伺,內憂外患,此升平之象,不知能維持幾時?夜宿東市明人會館,與鄉親談及安南舊事。雲昔者安南王曾破莫氏,混一天下,國勢強盛時,嘗有北伐中原之誌。今雖式微,然百姓猶思安枕。餘聞而慨然:此昔為大明屬土,今觀窗外月華,正映照此夾於數強之間的南疆故土。

1428年,黎利驅逐明軍,建立黎朝,定都升龍今河內),控製安南南部,開啟了一段相對和平的歲月。然而,1527年,權臣莫登庸篡位自立,建立莫朝,盤踞北部,安南從此陷入長達百年的分裂與戰亂。

15331592年,南北朝對峙與黎莫之爭交織,戰火連綿不絕。1570年後,後黎朝雖稍占上風,但軍閥勢力鄭氏與阮氏又趁勢崛起,內鬥不休。1598年,在明朝調停下,莫朝殘餘勢力被允許偏安於太原、高平一帶,成為明朝藩屬,形成"一國三主"的畸形格局。

至崇禎三年1630年),安南人口約300萬,但實際統治權分散在多個勢力手中:

鄭主統治紅河三角洲):約180萬人口,正規軍+民兵不足10萬,留守兵力5萬,戰象500頭,小型戰船500艘。

阮主統治湄公河三角洲):約60萬人口,兵力45萬,戰象100頭。

莫朝割據太原、高平):約10萬人口,兵力不足1萬。

武氏割據宣光鎮):約10萬人口,兵力不足1萬。

占城南部殘存政權):約10餘萬人口。

高原少數民族不受中央控製):約10萬人口。

鄭氏與阮氏雖各自稱雄一方,但兵力有限,且長期內耗。鄭主雖擁兵近10萬,但真正能用於對外作戰的機動兵力不足一半;阮主則更弱,僅45萬兵力,戰象數量也遠遜於鄭氏。莫朝與武氏則淪為地方割據勢力,兵力不過萬,難成氣候。

此時的安南,看似人口眾多,實則四分五裂,軍閥混戰不休,中央權威蕩然無存。當北方的清朝崛起、南方的荷蘭東印度公司擴張時,這個曾經輝煌的東南亞古國,正一步步走向更深的動蕩與分裂……

李勇三人連夜翻閱“間諜”徐霞客的南洋見聞錄,燭火搖曳間,一幅詭譎的殖民圖景逐漸浮現:如今的馬來群島與爪哇大地早已"綠化"殆儘,蘇丹國星羅棋布,伊斯蘭教法取代了昔日佛寺的鐘磬之聲。較之鄭和寶船揚威的時代,此番"綠化"浪潮更為凶險——殖民者不再滿足於朝貢貿易,而是以聖戰為名行領土兼並之實。所幸明人後裔仍在這片土地上頑強紮根,猶如荊棘叢中的野火,始終不曾熄滅。

西方殖民者的接力賽更令人警醒:葡萄牙與西班牙作為"破局者",尚且滿足於沿海據點的香料貿易;而荷蘭與英國這對"後來者",卻已將獠牙磨得鋥亮。荷蘭人更是在南洋上演著赤裸裸的領土吞並——他們以棱堡為釘,將香料群島一塊塊楔入版圖,戰艦桅杆上飄揚的三色旗,宣告著對"香料王國"的永久覬覦。英國人則甘當馬仔,在荷蘭人掠奪時哄搶殘羹,更不忘四處縱火挑撥,坐收漁翁之利。

最令三人蹙眉的,是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恐怖擴張。自1595年至1602年,十四家東印度公司瘋狂內卷,最終合並成一頭商業巨獸:旗下戰艦如雲,150艘商船與40艘蓋倫戰艦組成的艦隊遊弋四海,每艘戰艦三層甲板密布6080門重炮,火力足以轟碎任何敢於挑戰的對手。五萬餘名雇員中,萬名荷槍實彈的雇傭兵更是讓這艘商業航母擁有了殖民鐵拳。當呂宋的烽火尚未熄滅,這支來自北海的幽靈艦隊,已然在南洋編織起一張血腥的貿易大網。

雖然已經很晚,李勇還是來到露台,南洋現在很亂,風險和機會同在。但是如果沒有利益,虧本生意奸商是不做的。搶西班牙的馬尼拉最有搞頭,就算搶到墨西哥和秘魯都可以,他家是真的有礦,金銀礦都有。但是再看南洋其他地方,就算把西方殖民者那一套收稅辦法用上,估計都難以讓殖民地有盈餘,除非是控製整個對西方的貿易,舉起關稅大棒,狠狠的刮白皮的骨油,這可能又得要鄭芝龍配合才行。

就算解決賺錢問題,但是無法解決綠化伊斯蘭化)的問題,但是如果再不出手阻斷,肯定綠完整個南洋,後世是基督教出手,才暫時阻止了它的蔓延。如何對待葡萄牙人?什麼時間對荷蘭人動手?如何對付英國人?如何在各國收稅?如何驅逐土人?如何與鄭芝龍合作?如何應對綠化?李勇一時有點恍惚,九月的秋意漸深,一件披風輕輕的披在了他的肩上,湯青雨和沈佩玉一左一右挽住他的手臂,她們也不知道李勇在想什麼?隻是靜靜的靠著他,希望能有所分擔。當然李勇身上一暖和後,眼睛和手就開始不老實.......

喜歡水煮大明請大家收藏:()水煮大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生活不易,紅龍賣藝? 王者對弈 修仙種田:求仙子賜葉 網遊:開局無限藍,我成神級法師 穿書成女配:隻為泡男二 陶家傳 轉職神廚,隨身斬仙飛刀很合理吧? 重生之我在樹人傳小說 最後一個武林 在線鑒寵,大哥這狗認為在訓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