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遊日記·萬丹見聞錄》
崇禎三年八月初六,餘自巴達維亞附戰船東行,曆二日風濤,抵萬丹。此地控爪哇之喉襟,扼海峽之要衝,荷蘭夷人雖未深入據之,然番商往來如織,亦成東洋一大埠市。
初登岸,見城郭不甚整飭,土垣低矮,然市井喧闐,人煙稠密。明人居其半,餘則爪哇土人、馬來番商,膚色各異,言語嘈雜。土人皆著麻布短衣,頭纏彩巾,婦女以金飾滿鬢,行走鏗然。市肆列肆連阡,貨物山積,有自蘇門答臘運來之沉香、龍腦,有自滿剌加販來之犀角、象牙,而明人所攜之綢緞、瓷器、鐵器尤盛。餘見一老商,手持算盤,口吐番語,與爪哇人交易甚歡,乃知明人在此已根深蒂固矣。
城中風俗,異於中土。每晨,土人皆以檳榔汁染齒,謂之"赤口",以為美飾。市中有舞蛇者,以笛誘蛇盤旋,觀者如堵。又見一隊土人,身披藤甲,手持木劍,跳踏作舞,乃為驅邪之禮。餘問之土人,則曰:"此乃"巴萬丹戰舞",昔年抗葡之時所遺也。"
忽聞鐘聲大作,問之,則知荷蘭夷人雖未據城,然每年此日必遣兵船至,耀武揚威。土人皆閉戶不出,明人亦緊閉店門。餘登高四望,見海麵忽現黑影點點,乃荷蘭戰船十餘艘,桅檣如林,炮口森然。餘撫膺長歎:"外夷雖未得城,然其威已懾人心,此乃邊患之漸也!"
暮色四合,餘宿於一華人會館。館中長者言:"荷蘭雖強,然明人商賈已深植爪哇,終非久據之法。"餘頷首記之,夜不能寐,思明日當早行,以觀海峽之險要也。
在蘇門答臘南部的熱帶雨林深處,萬丹蘇丹國的戰士們正用彎刀對抗荷蘭人的火槍。儘管他們像椰子樹般頑強挺立,但荷蘭東印度公司憑借"炮艦+經濟殖民"的組合拳,正將這個古老王國撕成碎片。為打造"香料生產線",荷蘭人使出"胡蘿卜加大棒"——一麵用戰船轟擊村莊,一麵用絲綢誘惑華人移民巴達維亞。這些來自閩粵的"人口紅利",既充實了種植園勞動力,又成為壟斷香料貿易的活體工具。
葡萄牙人雖曾把馬六甲變成"海上收費站",如今卻在蘇門答臘遭遇雙重圍剿。荷蘭人像下棋般扶持部落、操控王國,其亞齊征服計劃更讓英國商人跳腳——後者直接向倫敦政府投訴:"紅毛番在東海岸架炮台啦!"這場三角戀般的博弈中,每個玩家都在計算:誰能在香料賬簿上多畫幾筆金條?
為蘇門答臘的"伊斯蘭火藥桶",亞齊蘇丹國把反荷事業玩成極限運動。他們駕駛戰船像海盜般突襲荷蘭據點,把馬六甲香料群島航線變成"荷蘭人的噩夢之路"。可惜再猛的"反殖民鬥士"也架不住技術代差——當荷蘭人的堡壘越修越高,亞齊人的彎刀漸漸砍不動鋼板了。
中世紀南洋的"黃金水道"占碑河,此刻正上演著殖民版的"權力的遊戲"。1623年荷蘭人搶先插旗建堡,英國人緊隨其後擺開陣勢。1630年葡萄牙海軍上將阿爾瓦雷斯率艦隊殺到,雖一度把荷蘭旗踹進河裡,卻因對手的"科技樹"更高級而功虧一簣。這位將軍戰死後,葡萄牙帝國就像被戳破的氣球——這個曾經的海洋霸主,正在給新興殖民者當"背景板"。
17世紀30年代的蘇門答臘,是殖民時代的"暴風眼":荷蘭與英國在劃分勢力範圍,葡萄牙在收拾殘局。占碑河的每一滴水都在訴說:誰控製了這條"南洋貿易主動脈",誰就能在未來的世界地圖上畫個血紅的叉。
《南洋遊日記·柔佛見聞錄》
崇禎三年八月初九,餘自巴萬丹附戰船,曆兩日順風,抵柔佛國。此地當馬六甲咽喉,為南洋諸番輻輳之所,蘇丹自立,然與荷蘭夷人暗通款曲,亦一奇局也。
初入都城,見城牆高聳,雉堞齊整,城門懸蘇丹旌旗,獵獵作響。城內明人約三成,土人、馬來人、印度人雜處,語言嘈雜如市。市井繁華異常,貨殖輻輳:有自占城運來之犀角、象牙,自滿剌加來之珍珠、玳瑁,而明人所攜之絲綢、鐵器、瓷器尤盛。餘見一明人巨賈,坐擁巨宅,門前馬來侍從數十,儼然一方豪強。問之,則曰:"柔佛蘇丹待明人甚厚,許其自治,故商賈雲集。"
城中風俗,彆具一格。土人皆著寬袍大袖,頭纏彩巾,婦人以金飾滿身,行走鏗然。市中有"舞娘",身著輕紗,隨樂起舞,觀者如堵。又見一隊馬來武士,身披藤甲,手持彎刀,表演"蘇丹戰舞",刀光劍影,令人膽寒。餘問之土人,則曰:"此乃"蘇丹登基舞",每逢大事必演。"
忽聞炮聲轟鳴,問之,則知荷蘭夷人雖未據城,然歲歲遣使來賀蘇丹誕辰,實則窺伺海道。餘登城遠眺,見海麵荷蘭戰船數艘,炮口森然,土人皆閉戶不敢出。餘撫城堞歎息:"此地雖得蘇丹庇護,然荷蘭勢力日盛,終非久安之計。"
暮色四合,餘宿於一明人會館。館中耆老言:"蘇丹雖強,然華人商業已深植柔佛,終為南洋重鎮。"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1511年,當葡萄牙人的火炮轟開馬六甲城牆,蘇丹馬哈邁德·沙抱著傳國玉璽倉皇南逃。這個海上帝國的隕落,像推倒東南亞的第一塊多米諾骨牌——柔佛蘇丹國在戰火中涅盤重生。其子阿拉·烏德丁更將舊柔佛打造成"馬六甲2.0版":重組官僚體係如同精密齒輪,擴建海軍似編織海上蛛網,香料貿易網絡覆蓋從新加坡到廖內群島的每一寸海岸線。至16世紀末,這裡已成為扼守馬六甲海峽的"咽喉收費站"。
阿拉·烏德丁的黃金時代暗藏致命隱患——崛起的柔佛同時觸怒了葡萄牙"海上霸主"與亞齊"伊斯蘭鬥士"。1587年葡萄牙人攻陷舊柔佛,蘇丹被迫遷都巴都沙哇,卻像打不死的小強般繼續抵抗。這場持續近百年的"三角戰爭"堪稱東南亞版"權力的遊戲":葡萄牙人用堡壘封鎖海岸線,亞齊蘇丹揮舞彎刀劫掠商船,柔佛人則化身"海上遊擊隊",在麻坡河口上演"狼群戰術"。
崇禎二年1629年),麻坡河口的海水被鮮血染紅。柔佛荷蘭聯軍以火船突襲戰術擊潰葡萄牙艦隊,馬六甲的葡萄牙總督看著燃燒的旗艦哀歎:"我們失去了東方的鑰匙。"但勝利的代價慘烈得像一場瘟疫——亞齊人趁火打劫擄走蘇丹阿卜杜勒·賈利勒,其頭顱被掛在城牆上示眾的畫麵,成為柔佛人心中永遠的傷疤。
站在1630年的時間節點回望,柔佛蘇丹國像極了被榨乾的椰子:對荷蘭的短暫結盟雖趕走了葡萄牙"老對手",卻引來了更貪婪的"新殖民者";與亞齊的百年世仇讓國土滿目瘡痍,曾經繁華的港口如今雜草叢生。這場持續百年的戰爭最終釀成三方皆輸的苦酒——葡萄牙人卷鋪蓋回歐洲,亞齊蘇丹國丟掉半壁江山,柔佛雖保住貿易霸權,卻像被雷劈過的古樹,再難恢複往日蔥蘢。
柔佛的興衰史恰是南洋海上霸權的殘酷注腳:當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戰艦駛入馬六甲海峽,舊時代的王者們突然發現,火炮口徑早已取代香料船隊,成為丈量權力的新標尺。這個曾讓三帝國廝殺百年的戰略要衝,最終淪為歐洲殖民者瓜分盛宴的"頭盤"。
喜歡水煮大明請大家收藏:()水煮大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