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下的九十萬,就得靠市場兜著。”丁義珍望著窗外,“咱們得建個地方,讓買家一來就能看全貌,談一次就能下訂單,運一次就能拉走貨。”
“地呢?財政能批嗎?”
“批不批是後話,關鍵是——得有個像樣的方案。”丁義珍掏出煙,點上,“你記不記得城西那片廢棄廠區?鐵路支線穿過去,三麵環路,當年是農機廠,後來黃了,地一直空著。”
“那地皮……聽說有點亂,產權扯不清。”
“亂才好辦。”丁義珍吐了口煙,“真要是乾淨地,反倒有人盯著。那地方荒了十幾年,雜草一人高,誰也不當回事。可一旦盤活,就是金角銀邊。”
當晚,縣委小會議室燈亮到半夜。
丁義珍和王大陸鋪開一張舊地圖,拿紅筆圈出城西廠區,又用藍筆標出周邊道路、鐵路貨站、變電站位置。
“三區一中心。”丁義珍一邊畫草圖一邊說,“東邊輕工區,竹編、農膜、小五金這些輕貨放這兒,靠近公路,方便汽運;西邊農產區,紅薯粉、土榨油、醃菜這些重貨,靠近鐵路,裝車直接發;北邊建材區,以後鄉鎮蓋房用的水泥板、鋼筋架,也能進場交易。”
“中間呢?”
“倉儲物流中心。”他敲了敲地圖中央,“統一收貨、統一分揀、統一發運。咱們不搞零售,隻做批發集散。誰家貨來了,先入庫登記,買家來了,直接看樣訂貨,銀行結算,物流車隊當天發車。”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王大陸聽得入神:“這要是成了,金山縣就成了周邊三縣的貨流樞紐。”
“那就不是‘成了’,是‘必須成’。”丁義珍拿起鉛筆,在圖上加了一圈圍牆,“市場歸縣裡管,但不養閒人。運營團隊從企業抽調,每家交管理費,自負盈虧。政府隻乾一件事——確保公平。”
“錢呢?”
“土地不花錢,改造要錢。”丁義珍掐滅煙頭,“咱們現在有進度表,有產能數據,有初步規劃。明天就寫報告,上常委會預審。要是財政真掏不出,就找周叔,看華人華商銀行能不能給點低息貸款——不是救濟,是投資未來。”
王大陸提筆就寫標題:《關於籌建金山縣綜合商品集散市場的可行性報告草案)》。
第二天上午,丁義珍在常委會上把報告一放,有人立馬皺眉。
“先建市場?貨還沒影兒呢!”
“萬一企業起不來,市場不就成了空殼子?”
丁義珍不急,打開筆記本,翻出柳樹鎮的日產量、李家灣的訂單缺口、大河鄉的紅薯庫存數據。
“我問各位一句——咱們讓老百姓集資、讓縣裡擔保貸款,圖啥?不就是圖他們能賺錢嗎?可賺不賺錢,不看生產多熱鬨,看銷路通不通。”
他頓了頓:“電力突擊隊為啥三天就到位?因為等不起。機器沒電,轉不起來。市場要是沒建,貨出不來,壓在倉庫裡,那不是等不起,是虧不起。”
有人嘀咕:“可這地……真能批?”
“地不是問題。”丁義珍看著縣長,“問題是——咱們敢不敢往前多走一步?過去是‘有貨才找市’,咱們現在得‘有市才促貨’。市場不是終點,是起點。”
會議室安靜了幾秒。
最後是縣長開了口:“方案先放這兒,下周正式議。但有兩條——第一,不能增加財政負擔;第二,得讓企業真正參與,彆搞成政府一頭熱。”
“行。”丁義珍收起本子,“隻要地批下來,剩下的,我們自己想辦法。”
散會後,王大陸在走廊攔住他:“真能成?”
“不知道。”丁義珍看了眼窗外,“但火種已經燃了,風不來,咱們就得自己造風。”
他掏出煙,遞了一根給王大陸。
火苗竄起的瞬間,遠處李家灣工地上,一台新吊車緩緩立起,鋼索繃得筆直。
喜歡4合院之成為武術宗師請大家收藏:()4合院之成為武術宗師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