釓鋼廠大食堂其實並不大。
尤其隨著廠部擴建,這幾年又陸續開出了離新廠區較近的二食堂、三食堂,大食堂的人氣較以往差了不少。
可因為曾經是釓鋼廠唯一的食堂,喊久了職工們也早就習慣了,哪怕規模已經比不上二、三食堂,也依然大食堂、大食堂地喊。
到食堂以後,謝姎先去找主管食堂的勞主任說明了一下情況。
勞主任早就聽說章家發生的事了,這個瓜釓鋼廠上下就沒有人不知道的,對此十分通融:“行,那你就接替章婆子的崗位,她先前負責給樓師傅打下手。”
大食堂目前就兩個廚子,分彆是負責一窗口的樓師傅和負責二窗口的範師傅。
樓師傅的師傅和範師傅的姑姑曾經是夫妻,離婚時鬨得挺不愉快,加上同行相爭,樓、範兩位師傅一直以來都有些死對頭的意思。
就是做個菜,都要把勺子掄得哐哐響。
你今天做的紅燒魚讓職工們稱讚了,我明天就做紅燒肉。
總之,大食堂的兩個窗口,每天都像在打擂台。
無奈廠裡批給食堂的經費有限,月初那幾天還能用紅燒魚、紅燒肉打擂台,月中就降到了豬下水檔次。
到月底就更差了,不是白菜就是豆腐。
職工們漸漸摸透了這個規律。
所以月初那幾天,來大食堂就餐的往往以家境還不錯的單身青年居多。
到下旬就隻能看到生活上一貫比較節省的大爺、大娘或是經濟壓力大、不得不把一分錢掰成兩分錢花的工人了。
大部分職工寧可多走幾步路去二、三食堂吃。
大食堂的人氣也因這個緣故漸漸下滑。
好在章婆子隻是個臨時工,負責的又是洗菜、洗碗、擦桌、拖地之類的雜活,摻和不到正式工勾心鬥角的劇情裡。
如今換成了謝姎,自然也是乾這點活,完活就走人,絕不摻和一絲一毫。
有那閒工夫,還不如上街轉兩圈,看有什麼能做的營生呢。
八十年代中期,個體經濟在各地均已冒頭。
明江由於是重工業城市,工業大廠比較多,設置的崗位相比彆的城市要充裕些,因此個體戶還不是很多,大街小巷擺地攤的也不太多見。
但這股風遲早會刮過來。
站在風口上,豬都能起飛。
誰有空摻和正式工那點利己的爾虞我詐呢?
但因為剛穿來,對明江市這個大環境還不是很了解,再者現在住的筒子樓不但逼仄、用水用火也很麻煩,因此謝姎打算先在食堂湊合乾著。
等摸熟了環境、時機也差不多了就辭了食堂的工作、出來單乾。
既然沒打算長乾,謝姎就決定謹守自個的“一畝三分田”,章婆子以前乾什麼,她就乾什麼。
哪怕能用更快的時間乾完,她也磨洋工地磨到最後,堅決不越雷池一步。
反正她又不指望年底評先進。
大食堂已經好多年沒拿到過先進職工的名額了,拿到了也輪不到她一個小小的臨時工。
不爭不卷不內耗。
下班時間一到,就把提前打好飯菜的鋁飯盒一摟,回家陪倆小的吃飯去。
吃完飯上街轉轉,順便消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