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的邏輯和全球股票市場沒有本質上的區彆,最終還是資金問題。
a股的資金問題卻主要源自“信心、政策和收益結果。”
這兩天廣州下雨,所以家裡三位領導在劉老板的帶領下,窩在家裡,這種天氣其實也比較適合睡覺。
馬特貝也喜歡睡覺,但始終醒了就要起來的習慣還是讓他一早待在書房裡。
繼續回到a股的思考。
a股與全球市場的共性:資金流動決定價格。
基礎機製相同:a股同樣服從「流動性定價模型」:
股價=(流動性總量x風險偏好)資產供給。2增速常年810)而ipo減持增加資產供給時,若風險偏好不足,則流動性無法有效轉化為股價上漲動力。
全球差異在傳導效率:美聯儲放水→美股上漲的傳導效率超70因養老金etf等機製),而中國信貸擴張→a股上漲的傳導率僅約30中信研究數據),主因在於資金流向實體而非股市。
這個說的複雜了,核心就是央行給出的流動性去了哪裡?
a股資金困境的特殊性:"信心政策收益"三角塌陷
一個投資者長期虧錢的市場,你怎麼能讓他們有信心?20182024年:主動權益基金年化收益僅2.3)
這是個惡性循環:低收益→增量資金觀望→存量博弈加劇波動→進一步降低收益。
怎麼破局?
政策信用:建立「平準基金+做市商」機製參考香港盈富基金模式)
收益再造:強製分紅比例如能源電信國企分紅率提至70)提升股息率中樞
信心錨點:推出a股“預期管理指引”披露盈利預測誤差超20需強製說明)
a股的資金困局本質是“信心政策收益”三角循環的斷裂,與全球市場共性在於資金驅動,但矛盾集中在:政策信號未能有效轉化為長期信心→賺錢效應持續衰減→資金陷入存量消耗。
破局需重構三角循環,關鍵在通過可置信的製度變革如法治化退市)、可持續的收益來源提高分紅回購)、透明的預期管理打破當前負反饋,這比單純“放水”更具治本意義。
我們其實可以從現在的政策和股市走向看到a股在逐漸變好的,斬斷一級市場的無風險套利空間,讓更多優秀的上市公司可以在a股上市,可以在a股融資,那些劣質的上市公司不僅要加速退市,還得建立一套完整的追責體係,減少這些劣質上市公司出現的概率。
最終市場就會逐漸走強,當a股市場的整體投資收益率不斷提高,自然這個市場的流動性就會越來越好,資金也更加願意參與。
當投資者相信“買etf持有一年跑贏理財”時,資金洪流將不請自來。此刻政策組合拳已瞄準正確方向,現在需要的是外科手術式的製度執行力度。
現在對馬特貝來說,還是盯住北汽藍穀才是硬道理,如果股價趨勢是反複向上的,成交又不斷放大,那不正是說明資金在不斷介入參與麼?
a股的核心矛盾:政策驅動的結構性機會與流動性寬鬆預期主導市場,而國際風險與國內經濟數據疲軟形成製約。重點關注軍工、機器人、國企改革等政策受益板塊的持續性,同時警惕美聯儲降息預期反複與國內經濟數據不及預期帶來的波動風險。
對於散戶而言,跟蹤“政策資金業績”三角循環的邊際變化,尤其是降準降息落地時點與軍工訂單兌現情況,將是把握市場節奏的關鍵。
馬特貝考慮的還是投資的穩定性,所以除了盯著市場的當下變化,對一直跟蹤的汽車產業相對更有信心,華為8月出了幾款新車?7尚界h5,這應該是華為鴻蒙智行今年出新最密集的月份吧?他們的擇時難道不是經過深思熟慮?
喜歡馬特貝的炒股人生請大家收藏:()馬特貝的炒股人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