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1,美元指數平盤收98.75,昨天是歐洲先漲的,美股也繼續大幅反彈,看來華爾街對美國的“利用數據預期差做空”有了一定的免疫力?
投資者都知道實體經濟不好,但資金充裕,所以全球資本市場一路長牛很正常,到最後怎麼垮呢?資金的流動性支撐不了高股價了,自然垮,然後資產價格垮了之後,需要的短期流動性更多,於是就垮的更快,最終跌到大家都不想賣了,流動性恢複,可能就止跌了。
全球央行都在印錢支撐自己的股票市場,怎麼會垮?央行“印錢”並非無上限。過度寬鬆可能引發通脹失控、彙率貶值壓力、債務風險累積等問題,這些都會反過來製約“印錢”的持續性。當市場意識到“印錢”的邊際效用遞減或政策不得不轉向時,泡沫破裂的風險就會顯現)
美國比較雞賊,他們是一直利用自己的華爾街影響力,製定各種規則,或者利用對各種重要經濟數據的調控權和政策調整等手段不停地想引導市場來正反向收割,事實他們也一直是這麼操控賺錢的,但這最終可能也要以他們的信用作為代價。
美元指數一直起不來,這本身可能就是代價,美聯儲給的可是接近5的利息。
標準的表述應該是:美元指數持平於98.75,歐洲股市引領全球反彈。儘管美國經濟數據疲軟,但充裕的流動性與政策預期支撐風險資產上漲。當前“流動性牛市”依賴央行寬鬆,但若基本麵惡化或政策逆轉,估值泡沫可能破裂,引發流動性螺旋式下跌。美國雖利用金融霸權獲益,但長期政策透支或加速美元信用侵蝕,高息環境下的美元疲軟正是市場對其債務風險的警示。
儘管實體經濟疲弱,但全球央行流動性泛濫推升資產價格,形成脫離基本麵的‘流動性牛市’。一旦通脹或債務壓力迫使央行收緊政策,市場流動性將無法支撐高估值,導致拋售。資產價格下跌可能引發抵押品貶值、杠杆資金爆倉等連鎖反應,加速市場崩潰,直至估值降至足夠吸引力或央行重新寬鬆,流動性恢複方能止跌。
所以,儘管全球央行通過寬鬆政策間接支撐了資產價格,但若實體經濟長期萎靡或出現係統性風險如債務危機、地緣衝突),央行工具可能失效。當市場對央行信用或政策空間產生質疑時,流動性驅動的泡沫仍會破滅。
最終,資本市場也不可能完全脫離實體經濟,現在隻是看那個“代價”在哪裡?
過去,“代價”可能是第三國,例如一戰或二戰,通過戰爭來解決國內的經濟問題;
後來的阿富汗戰爭、海灣戰爭,可能主要因素都和這些相關,但現在還要這麼做就得看有沒有這個實力了。
曆史經驗表明,經濟失衡的“代價”轉移存在路徑依賴:20世紀上半葉:列強通過世界大戰重構全球秩序,以戰爭需求消化產能過剩如二戰期間美國工業產能利用率達96)。
冷戰後局部衝突:海灣戰爭1991)控製石油定價權,阿富汗戰爭2001)強化美元結算體係,將債務成本向外轉嫁。
當代約束條件:經濟層麵:全球債務總量達gdp的350iif2024),轉嫁空間收窄;軍事層麵:核威懾下大國熱戰不可承受,代理人戰爭成本飆升俄烏衝突日均耗資3億美元);。
金融機製替代性:美聯儲隔夜逆回購工具單日曾吸納超2.5萬億美元流動性,顯示金融工程暫代部分衝突功能,但係統性風險未解。當前核心矛盾在於:資本市場與實體經濟脫鉤的“代價”,正從地緣衝突轉向內部擠壓債務貨幣化侵蝕儲蓄購買力)與金融體係承壓美債市場流動性惡化)。
央行工具失效臨界點,或成為泡沫破局的導火索。
金融市場的複雜性,連描述的過程都各種出錯,但完全不顧對投資的判斷可能會有很大的影響,例如今年4月的小股災如果沒看透這個變化,4月之後的行情就有可能因為過於看空最後錯過。
金融市場的定價邏輯本身就是多變量博弈的結果:宏觀政策利率、彙率)、資金流動機構調倉、散戶情緒)、基本麵企業盈利、經濟數據)、甚至突發消息地緣事件、政策微調)都會實時影響趨勢。
投資中最常見的陷阱之一,就是“錨定效應”——過度依賴某一階段的認知比如因“小股災”而長期看空),忽視市場信號的變化。
這導致“描述過程出錯”是常態。——但或許正因為如此,更需要堅持跟蹤與判斷,同時注意根據市場走出來的結果動態調整才是應對的正確方式。
對散戶來說,最終還是要回到a股,那a股怎麼辦?
喜歡馬特貝的炒股人生請大家收藏:()馬特貝的炒股人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