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啊,”老婦人竹杖敲得更響了,“山匪放箭時,陳大俠不知從哪摸出一把折扇,竟把箭雨都擋下來了!你們說神不神?”
“折扇擋箭?”貨郎咋舌,“那得是鐵扇吧?”
“就是普通的竹骨扇。”瞎眼老婦人肯定地說,“我侄兒當時就在旁邊砍柴,看得真真的。那扇子舞起來像個圓,箭射到上麵全給彈開了。”
賣豆腐腦的老漢接口道:“這我信。去年我在廟會上見過一個老道士,能用草帽接飛鏢呢。陳大俠武功遠在那道士之上,用扇子擋箭有何難?”
張教頭卻不以為然:“接箭不難,難的是同時對付五十多人。依我看,他定是用了分筋錯骨手,沒等山匪近身就廢了他們的手腳。”
“不然不然,”老鏢師擺手,“陳大俠向來不輕易傷人。依我看,他是用石子打中了山匪手中的弩機,讓他們沒法發射罷了。”
青衫書生笑道:“諸位莫爭,其實我倒是覺得,陳大俠最厲害的不是武功,而是那份膽識。上個月江南水災,官府賑災糧被克扣,是他單槍匹馬闖進知府衙門,逼著知府把糧食全發了下去。那知府可是有三千府兵護著的。”
“這我知道!”穿藍布衫的貨郎拍著大腿,“當時我就在現場!陳大俠站在衙門口,身後跟著幾百個百姓,愣是把府兵嚇得不敢動手。”
紅臉大漢灌了口酒:“那是他們怕了陳大俠的威名!換作是我,見了那陣仗也得慫!”
瞎眼老婦人幽幽道:“不是慫,是理虧。陳大俠說,為官者若是忘了百姓,跟匪寇沒兩樣。這話聽得我眼淚都下來了。”
酒肆掌櫃添著酒說:“要說最奇的,還是他識得上古文字。上個月有夥盜墓賊挖著塊石碑,上麵的字誰也不認得,是陳大俠看了說那是戰國時的兵法,還指點官府找到了被盜的古墓。”
“嘿,這陳大俠還真是文武雙全啊!”小夥計驚歎道。
青衫書生點頭:“我曾在書院見過他留下的墨寶,字跡剛勁有力,頗有古風。聽說他還通讀史書,對各朝兵法都有研究。”
張教頭不屑道:“練武之人,讀那麼多書有何用?能擋得住刀槍嗎?”
老鏢師卻不同意:“這話不對。去年在潼關,陳大俠就是靠著兵法裡的計策,領著百姓擊退了來犯的匈奴騎兵。那可是幾百個騎兵啊,被他用疑兵之計耍得團團轉。”
“哦?這怎麼說?”貨郎好奇地追問。
老鏢師磕著煙杆說:“他讓百姓們在山頭插滿旗幟,又讓孩童們在山穀裡敲鑼打鼓,弄得好像有千軍萬馬似的。匈奴人摸不清虛實,不敢貿然進攻,等他們反應過來,陳大俠已經帶著援兵到了。”
“妙啊!”青衫書生撫掌讚歎,“這正是孫子兵法裡的虛張聲勢之計。”
紅臉大漢又嚷嚷起來:“我還聽說,陳大俠會煉丹呢!有個樵夫得了不治之症,吃了他給的藥丸就好了!”
青衫書生剛要反駁,瞎眼老婦人卻接道:“這是真的。我那老寒腿,就是陳大俠給的藥膏敷好的。他說那是用幾種草藥熬的,不值什麼錢。”
“看來陳大俠不僅武功高,還懂醫術啊。”賣豆腐腦的老漢感歎道。
張教頭哼了一聲:“懂醫術有什麼稀奇,江湖上懂醫術的多了去了。我還是覺得,能在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才是真本事。”
“張教頭這話就偏頗了。”青衫書生道,“救死扶傷與上陣殺敵,皆是俠義之舉,何分高下?”
老鏢師也點頭:“書生說得是。想當年我走鏢時,若不是遇到懂醫術的高人,早就死在半路上了。”
酒肆裡的議論聲越來越大,各種關於陳天佑的傳聞層出不窮。有人說他曾在峨眉山與高僧論道,七日七夜不飲不食;有人說他能聽懂鳥獸之言,曾靠著鳥兒引路找到迷路的商隊;還有人說他夜裡能看見鬼魂,幫著屈死的冤魂報了仇。
這些傳聞越傳越廣,越傳越神,陳天佑的形象也逐漸被人們傳頌得如同神話中的英雄一般。他的故事激勵著無數年輕人投身武學,追求正義,成為了江湖中永恒的傳奇。然而,陳天佑本人卻對這些傳聞毫不在意。他深知,真正的實力不是靠傳聞和吹噓得來的,而是通過不斷的努力和修煉。他依然保持著謙遜和低調,繼續在武學的道路上探索前行,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俠義之道。
喜歡筆架叉將軍請大家收藏:()筆架叉將軍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