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陳知文在酒店裡享受了一份典型的上海早茶,之後來到文華大學醫學院。
在知道陳知文到來之後,亞曆山大親自下樓來迎接陳知文。
“陳,上一次見麵我就知道你的醫術非常不錯,幸好我當時就對你發出邀請,要不然你也不會接受我的邀請來到我們醫學院。”
在一番簡單的寒暄之後,兩人就進入正題,開始對陳知文上次在《柳葉刀》上發表的那篇論文進行討論。
亞曆山大不僅是一位有名的醫學教育家,同時也是一位非常有名的醫生。
他之前在法國當外科醫生,之後是在自己好友的邀請下來到中國,在這裡擔任醫學院的院長兼教授。
“我對你在論文中對於成立兒科的建議非常感興趣,希望可以在你這裡得到更多的想法。”
陳知文來到這裡,就是希望可以和他人得到更多的交流。
兒科醫學現在其實已經有了一定的發展,畢竟給孩子治病的概率要比給成年人更大。
亞曆山大在自己的醫療生涯中,經常遇見給孩子看病的情況,而這也是他最頭疼的時候。
兒童表達自己的不舒服好像隻有啼哭這一招,很多時候就算他們已經能夠交流,對於亞曆山大的專業用語也是不知所措。
首先是判斷疾病的困難,之後還有治療的困難,給兒童治病必然要考慮更多的事情。
亞曆山大曾經給一個貪玩的孩子治療傷口。
這個孩子因為戲弄一頭公牛,被牛踩到大腿,這一下子就讓這個孩子的大腿變成一攤爛泥一樣的東西。
亞曆山大當時沒有相關的經驗,原本他是有把握將孩子的腿給接上去,但是考慮到孩子後續的恢複問題,他選擇了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直接將孩子的腿給鋸掉。
他認為這樣就會解決孩子的問題,但是他忽略了一件事情。
這個孩子還在生長過程中,他的骨骼還在不斷生長。
對於那些還處於生長期的孩子來說,截肢就像一場淩遲。
被切斷的骨骼還在不斷生長,但是骨骼外邊已經包上一層肉,這層肉在不斷地和生長的骨骼進行摩擦。
要知道孩子的生長速度是相當快的,有時候一個月下來就能長個兩三厘米。
亞曆山大以為一次性就能解決的事情實際上折磨了這個孩子好幾年的時間。
亞曆山大不得不去給這個受傷的孩子進行了第二次甚至第三次截肢,將之後生長的骨骼再次截掉。
對於陳知文關於兒科的一些觀點,他是非常讚同的。
“你是否可以在我們醫學院裡開展兒童腫瘤的專題課程?”
“給這些本科生嗎?”陳知文有些猶豫,他認為在本科階段給這些醫學生教授這樣細致的知識實際上是對他們的限製。
“哦,我還沒有給你介紹我們醫學院的培養機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