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的編輯一怒之下怒了一下。
編輯們想要去對陳知文的行為表示不滿,但是在經過評估之後,他們最終還是放棄了。
現在陳知文不需要《美國醫學院雜誌》,而是雜誌需要陳知文。
作為全球最頂尖的雜誌,實際上《美國醫學會雜誌》的地位並沒有那麼穩固,因為隻有經常發表一些有價值的論文,大家才會對雜誌保持高度的關注。
要是一段時間沒有出現優質的成果,那讀者的關注度就會減少。
陳知文是少有的能持續產出高質量成果的作者,這已經不是他需要雜誌了,而是雜誌需要用他的成果來裝點門麵。
於是雜誌也無可奈何。
陳知文在美國醫學界掀起的波瀾很快就傳入了富蘭克林的耳朵裡。
作為曆史上權力最大的總統之一,他總是關注國內國外的各種事件。
陳知文作為日本貿易團的先遣代表,自然就進入了富蘭克林的視線。
大家都以為富蘭克林是關注他的身份,沒有人知道富蘭克林在關注陳知文的研究成果。
當富蘭克林得知陳知文新發明了一種關於頸動脈硬化的治療手術之後,對陳知文就更加的感興趣了。
原因無他,主要是因為自己也是這個疾病的患者。
作為高血壓患者,富蘭克林知道自己的身體已經是處於瀕臨崩潰的狀態。
在總統的任期中,自己可以得到全美國最優質的醫療待遇,但是等自己卸任總統之後,他就是個普通的政客。
到時候可就沒有這樣的待遇了。
所以他一直都想在他總統任期結束之前接受手術,延長一下自己的生命。
陳知文精湛的醫術就這樣進入他的視野。
此時陳知文還不知道這個情況,他在給自己的醫院進行最後的收尾工作。
建築公司可以完成手術室的大概建設,但是想要建成無菌手術室,還需要自己的親自指導。
在建設手術室的時候,陳知文同時也在不斷的去改進手術的流程。
陳知文熟悉後世的手術流程,但是這畢竟還是條件簡陋的時代。
陳知文空有很多超前的想法,但是奈何這些想法沒有可能實現的土壤。
就像之前的那個血管手術一樣,要是在後世,陳知文就推薦直接去使用人工血管來替代那一段了,但是現在人工血管隻是一種幻想,連材料難題都沒有得到解決。
陳知文想通過不斷的手術來對手術的流程進行優化,進一步的去減少手術的時間同時還要去減少手術操作流程,不要讓自己出現更多的犯錯誤的機會。
在經過二十多台手術的磨練下,陳知文的手術流程已經達到了現在能達到的最優狀態。
都說同行相輕,在醫學界,大家雖然會去尊重大佬,但是總是會有一種“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不爽。
大家都是天之驕子,憑什麼你這樣的優秀。
過來看陳知文示範手術的醫生同樣有這個感覺。
看著這個比自己還要年輕的醫生站在手術台上,自己作為更加資深的醫生,卻要在旁邊看著,好多醫生的內心其實是對陳知文表示懷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