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剛叼著旱煙,看著地上堆著的破竹竿、彎木頭。
又看看陸青陽手裡展開的一卷厚實得不像話、透亮得能看清對麵人影的“塑料布”,眉頭擰成了疙瘩。
“青陽啊,你這……真能行?這布看著是真好,可這破竹竿子……能撐起來?冬天風大,彆給刮跑了。”
旁邊幾個被叫來幫忙的老漢也七嘴八舌,滿是懷疑。
“王哥,各位叔伯,咱試試不就知道了?”陸青陽信心滿滿,“書上是這麼畫的!咱先弄個小點的!”
他拿起一根相對筆直的舊竹竿,比劃著在兩頭固定點之間彎成一道漂亮的拱形。
竹竿韌性不錯,竟然真的彎了過來,沒有折斷。
“嘿!還真能彎!”一個叫老根叔的木匠來了興趣。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來,搭把手!按青陽比劃的位置,把樁子打深點!”王大剛也來了精神,指揮道。
幾個老把式都是乾活的好手。
清理地麵,打木樁,挑選還算結實的竹竿或木條,按照陸青陽在地上畫的簡單弧線,間隔一定距離豎立起來,頂部用麻繩或細鐵絲交叉固定。
很快,一個長約五米、寬約兩米、由七八道拱形骨架構成的簡易框架就立了起來。
接著就是最關鍵的覆蓋塑料布。
陸青陽和兩個老漢小心翼翼地展開那卷寬大的、厚實順滑的農膜。
陽光透過薄膜灑下來,在地上投下柔和的光暈。
“這布……真透亮!摸著也厚實!”老根叔摸著光滑冰涼的膜麵,嘖嘖稱奇。
“青陽,你這‘處理品’可真是淘到寶了!”老趙頭也忍不住讚歎。
眾人合力,將巨大的農膜覆蓋在拱形骨架上。
陸青陽指揮著,先在迎風麵用長木條壓住膜邊,用大號鐵釘牢牢釘在木樁上。
接著是東西兩側,仔細拉平,避免褶皺,同樣用木條壓邊固定。
最後是南麵,這裡需要預留一個可以開合的門,暫時先用木條壓住大部分,留出中間一段。
覆蓋完畢,一個簡陋卻初見雛形的“塑料棚”赫然出現在眾人眼前。
陽光毫無阻礙地穿透那層厚實透亮的薄膜,灑在棚內的泥土地上,感覺裡麵的溫度似乎真的比外麵高了一點。
“哎呦!神了!裡麵好像真暖和點了!”一個老漢把手伸進剛留出的“門”縫裡,驚訝地叫道。
“快看,這布透光多好!裡麵亮堂堂的!”另一個也湊過去看。
王大剛圍著這個新奇玩意兒轉了兩圈,敲敲骨架,拉拉緊繃的塑料布,臉上的疑慮漸漸被興奮取代:“好小子!有門兒!真有點意思!這棚子,看著就結實!”
喜歡七零帶空間下鄉後,我天天吃肉請大家收藏:()七零帶空間下鄉後,我天天吃肉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