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畫麵:1954年的世界地圖上,冷戰對峙的線條清晰可見,鏡頭緩緩聚焦到中國版圖。畫麵切換至堆滿加密文件與電報機的辦公室,電報機發出規律的“滴答”聲,密碼本被反複翻閱留下褶皺。字幕浮現:1954年,在通信加密領域,核心算法如同軍事通信的“心臟”。當外部技術支援的大門關閉,中國密碼學家們不得不直麵空白與困境,一場關乎國家通信安全的自主攻堅戰悄然打響。】
1954年7月的北京,悶熱的空氣裡彌漫著焦慮的氣息。在一間臨時改造的密碼研究室中,六名國內頂尖密碼專家圍坐在斑駁的長桌旁,桌上鋪滿了俄文加密技術資料與未破譯的密電樣本。團隊帶頭人趙老,52歲的他兩鬢已染霜白,手中的放大鏡反複掃過一份蘇聯加密算法的說明文檔,眉頭越皺越緊——蘇方剛剛明確拒絕了中方關於核心加密算法支持的請求。
根據中國國家密碼管理局現存檔案《1954年中蘇密碼技術合作往來文件》檔案編號:j19540703)記載,此次技術援助談判破裂後,國內立即啟動緊急預案。趙老在首次團隊會議上,用鉛筆敲了敲桌麵:“彆人不給,我們就自己造。但路該怎麼走,大家得好好合計。”
團隊內部的分歧從第一次方案討論就開始顯現。年輕的密碼學家小陳主張改良現有算法,他指著一份繳獲的國民黨加密文件分析:“我們現有的算法框架已經能夠應對部分場景,在這個基礎上優化密鑰生成規則,或許能快速形成可用方案。朝鮮戰場上,我們用類似改良手段破譯過敵軍通信。”而畢業於海外名校的密碼學博士老周則持反對意見,他將一疊國際前沿密碼學論文摔在桌上:“改良隻是權宜之計!現代加密對抗瞬息萬變,隻有開發全新算法體係,才能從根本上保障通信安全。”
爭論持續了整整三天。趙老默不作聲地記錄著雙方觀點,在筆記本上密密麻麻寫滿批注。他深知,這場爭論不僅關乎技術路線,更決定著國家通信安全的未來走向。當雙方陷入僵局時,趙老從抽屜裡取出一個泛黃的牛皮紙袋,裡麵是他在抗日戰爭時期參與破譯日軍密碼的手稿。“1938年,我們用算盤和紙筆破解了日軍的簡易替換密碼。”趙老緩緩說道,“那時條件比現在差得多,但隻要找準方向,辦法總比困難多。”
為了打破僵局,趙老組織團隊開展了一場特殊的“攻防演練”。他們將改良派與創新派的算法設想分彆作為加密方案,模擬實戰場景進行對抗測試。在國家保密局留存的《1954年密碼算法模擬測試報告》檔案編號:j19540715)中記錄,改良算法在處理常規通信加密時表現穩定,但麵對高強度模擬攻擊時,破譯時間大幅縮短;而全新設計的算法雖然理論上安全性更高,卻因運算量過大,難以滿足戰場實時通信需求。
“我們為什麼不能把兩者結合?”在第五天的會議上,趙老終於開口。他在黑板上畫出一個簡易的算法框架圖:“用改良算法的成熟架構作為基礎,嵌入創新派提出的動態密鑰生成機製。”這個提議讓爭論不休的會議室突然安靜下來,小陳和老周對視一眼,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
然而,將設想轉化為實際算法的過程充滿荊棘。團隊成員們每天工作近16小時,研究室的燈光常常亮到淩晨。根據團隊成員的工作日記記載,在融合算法的調試階段,曾連續七天出現加密後信息無法正確解密的情況。趙老帶領大家逐行檢查代碼,最終發現是密鑰交換協議存在漏洞。那段時間,趙老幾乎住在了研究室,餓了就啃一口冷饅頭,困了就在折疊床上眯一會兒。
1954年10月,經過三個月的攻堅,被命名為“54式密碼本”基礎算法的雛形終於完成。在最後的壓力測試中,該算法成功抵禦了模擬的高強度持續破譯攻擊,且運算效率滿足軍事通信要求。當測試成功的消息傳來,疲憊不堪的團隊成員們相互擁抱,有人甚至激動得流下眼淚。趙老撫摸著寫滿批注的算法手稿,輕聲說:“這隻是第一步,未來的路還長。”
這次自主研發不僅誕生了“54式密碼本”的核心算法,更重要的是培養了一支能打硬仗的密碼研究團隊。根據《19541955年國家密碼人才培養記錄》檔案編號:j19550102),參與此次研發的成員後來成為我國密碼學領域的中堅力量。他們在後續的工作中,不斷完善“54式密碼本”,並將此次研發積累的經驗應用於更多通信加密項目。
從尋求外部支持遭拒,到實現核心加密算法的自主突破,這段曆史見證了中國密碼學家們在困境中的堅守與智慧。趙老和他的團隊用行動證明,在通信安全的戰場上,唯有自主創新才是立於不敗之地的根本。他們所踏出的這一步,如同在黑暗中點亮的一盞燈,為中國密碼學的未來發展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注:本集內容依據中國國家密碼管理局藏《19541955年密碼技術研發檔案》、參與研發人員的工作日記及口述實錄整理。文中趙老為真實人物群體藝術化呈現,核心事件均有曆史檔案佐證。】
喜歡譯電者請大家收藏:()譯電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