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畫麵:1956年北京,郵電部大樓的走廊裡,電報機的“滴答”聲與皮鞋敲擊地麵的聲響交織。鏡頭推至會議室,牆上掛著標滿通信盲區的全國地圖,時任郵電部部長的手重重按在“全國統一通信網”計劃書上。字幕浮現:1956年,當新中國從戰爭走向建設,分散的通信網絡成為經濟發展的瓶頸。郵電部一紙“全國統一通信網”計劃,拉開了通信領域的係統性改革。在密碼領域嶄露頭角的陳恒,臨危受命承擔加密係統設計,一場關乎國家通信命脈的攻堅戰,正從調研路上的第一雙草鞋開始。】
1956年1月10日,北京郵電部第三會議室,28歲的陳恒盯著麵前的《通信加密現狀調查報告》,指腹反複摩挲著“全國通信加密漏洞率達63”的黑體字。三天前,他剛從朝鮮戰場密碼保障崗位調任,就被副部長拍著肩膀說:“全國的電報線路就像沒上鎖的糧倉,你得給它們裝上最結實的密碼鎖。”
根據郵電部檔案館《1956年通信網改製核心會議記錄》檔案編號:ydb19560103)記載,此次改製的核心訴求是“一網通全國,一碼保安全”。陳恒組建的12人團隊裡,有留洋的通信工程師,有來自野戰軍的密碼員,也有基層郵電所的老報務員。首次會議上,來自雲南的老報務員老李掏出磨破的密碼本:“在哀牢山區,我們靠敲梆子傳遞加密信息,因為電台一開機就被特務盯上。”
2月的華北平原還泛著寒意,陳恒帶著團隊踏上調研之路。第一站是河北阜平的山區郵電所,背著帆布包的他跟著通信員王師傅在結冰的山路上走了三個小時。石屋裡,煤油燈映著王師傅凍裂的雙手,正在用算盤計算漢字區位碼——這是當地自創的簡易加密法,但漏洞百出。“上個月給縣裡發電報,‘糧食豐收’被錯譯成‘糧食欠收’,差點誤了春耕。”王師傅的話讓陳恒心頭一緊。
在陝西榆林,陳恒遇到了更大的挑戰。當地郵電所用的日式舊電台與國產設備兼容性極差,加密信號經常在轉接時失真。技術組的小張對著示波器上紊亂的波形直皺眉:“這就像讓南方人吃麵食,水土不服啊。”陳恒沒有說話,蹲在地上畫出全國通信設備兼容圖譜,不同顏色的筆標注著日製、蘇製、國產設備的技術參數,密密麻麻的箭頭指向“統一加密接口”的空白處。
三個月的調研,陳恒的筆記本記滿了237頁:東北林區的電台受濕度影響頻發故障,西北戈壁的風沙導致密碼本字跡模糊,江南水網地區的微波通信受地形阻擋嚴重。最讓他觸動的是貴州深山裡的通信員小楊,為了保護密碼本,在躲避土匪時跳進冰冷的河溝,上岸後第一件事就是生火烤乾被水浸透的代碼表。“密碼在,情報就在。”小楊凍得發紫的嘴唇說出的這句話,讓陳恒在深夜的油燈下久久難眠。
回到北京後,團隊在地下室搭建了全國通信環境模擬平台。根據《陳恒工作日記》1956年4月15日)記載,他們用燈泡模擬不同地區的電力穩定性,用風扇和噴霧器再現風沙、潮濕環境,甚至從東北運來冰塊營造低溫場景。當首次加密信號在模擬西北戈壁的環境中失真時,年輕的工程師大劉急得直捶桌子:“這破設備根本扛不住!”陳恒卻指著示波器說:“問題不在設備,在我們的加密算法沒有給環境留‘餘量’。”
真正的困境出現在加密效率與安全性的平衡上。傳統密碼算法在處理海量商業電報時耗時過長,而新型加密技術在偏遠地區的老舊設備上無法運行。陳恒帶著團隊嘗試了17種算法組合,在第28次失敗後,他突然想起在朝鮮戰場見過的“分級加密”——重要情報用複雜算法,普通電報用簡易代碼。這個靈感讓團隊豁然開朗,提出“漢字區位碼分層加密”的初步構想。
1956年7月,當陳恒帶著調研成果回到郵電部,副部長翻看著貼滿車票、電報稿、設備草圖的報告,手指停在“建議保留方言密語作為備用加密層”的段落:“這是從基層長出的智慧。”此時的陳恒,正在實驗室指導技術人員將貴州山區的“梆子密碼”轉化為聲波加密的備選方案——他始終記得小楊烤密碼本時的眼神,那是基層通信員用生命守護的加密本能,也該成為新係統的底層邏輯。
從黃土高原的窯洞到江南水鄉的郵電所,陳恒的調研之路走了182天,收集的基層通信案例裝滿了三個木箱。這些帶著泥土氣息的第一手資料,後來成為“漢字區位碼加密係統”的設計基石。當1956年的第一場秋霜降臨,陳恒團隊的加密算法模型終於在模擬平台上實現了98.7的準確傳輸——這個數字背後,是無數個像王師傅、小楊這樣的基層通信員用實踐喂出來的解決方案。
【注:本集內容依據郵電部檔案館藏《1956年全國通信網改製檔案》、陳恒工作日記及27位基層通信員訪談實錄整理。文中陳恒為真實人物群體藝術化呈現,核心事件均源自《郵電部1956年加密係統設計備忘錄》檔案編號:ydb19560712)及國家博物館藏通信設備實物檔案。】
喜歡譯電者請大家收藏:()譯電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