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畫麵:1956年8月,甘肅天水的黃土高原上,郵電所的鐵皮屋頂在烈日下發燙。鏡頭穿過斑駁的窗欞,照在老式電台上,電報員手指敲擊的電鍵聲中,夾雜著電流雜音。字幕浮現:1956年夏,當“漢字區位碼加密係統”從實驗室走向全國試點,真正的考驗始於基層通信網的千瘡百孔。陳恒團隊帶著未乾的油墨圖紙奔赴各地,在風沙與濕氣中尋找加密係統的“水土不服”之症,而破解難題的鑰匙,往往藏在老通信員布滿老繭的手掌裡。】
1956年8月5日,陳恒接到甘肅天水郵電所的加急電報:“加密電報誤碼率達27,懇請速來。”他攥著電報的手有些發顫——這是“漢字區位碼加密係統”全國首批試點中的第六起嚴重故障。帶著示波器、頻譜分析儀等設備,團隊在搖晃的長途汽車上顛簸了兩天,終於在黃土高原的暮色中抵達那個隻有三間土房的郵電所。
根據郵電部《1956年加密係統試點故障記錄》檔案編號:ydb19560809),此時全國12個試點地區已有7個出現通信異常。天水郵電所的老張師傅迎出來時,陳恒注意到他腰間掛著的密碼本邊角磨得發亮,封皮上用紅漆描著“保密”二字。“白天發電報,就像對著大風喊話。”老張指著窗外的高壓輸電線路,“這些鐵架子一通電,電台就跟中了邪似的亂響。”
實驗室裡的理論數據與現實場景存在巨大鴻溝。陳恒讓技術人員架起頻譜分析儀,屏幕上顯示的電磁頻譜圖讓所有人倒吸涼氣——輸電線路產生的諧波乾擾,正好覆蓋了加密係統的工作頻段。更棘手的是,老舊的架空明線在多雨的南方試點區出現絕緣老化,在乾燥的西北又被風沙磨破表皮,導致信號衰減率超出設計預期。
“上個月給縣糧食局發電,‘調運500袋麵粉’,對方收到‘調運5袋麵粉’。”老張翻出電報存根,上麵用紅筆圈著多處亂碼,“我們半夜爬杆檢查線路,發現瓷絕緣子上全是鐵鏽。”他的話讓陳恒想起調研時見過的場景——基層通信員往往要同時承擔線務員的工作,在沒有萬用表的情況下,隻能靠耳朵聽、眼睛看判斷線路故障。
團隊在天水設立臨時監測點,用帆布搭起簡易屏蔽室。技術骨乾小李帶著便攜式示波器,跟著老張爬了17根電線杆,記錄下每個接頭的氧化程度、每段線路的電磁噪聲數據。在潮濕的四川試點區,他們發現木質電杆受潮後產生的雜散電流,正在緩慢侵蝕加密信號的穩定性;在東北林區,冬季低溫導致的線路收縮變形,讓加密參數在不同時段出現規律性偏差。
真正的突破來自老張的一個手勢。當他演示如何用扳手敲擊電線杆判斷內部腐朽時,小李突然意識到:“我們的加密參數是固定的,可線路狀態是動態變化的。”團隊立即調整思路,在係統中增加“環境參數自學習”模塊,利用老張記錄的三年天氣故障日誌,建立起電磁乾擾、線路衰減與加密參數的動態映射關係。
8月20日深夜,團隊在天水郵電所進行改良後的加密測試。老張握著電鍵的手有些發抖,這是他第一次發送經過動態參數調整的加密電報。當收到縣郵電局的確認回電時,這個在戈壁灘守了十年電台的漢子笑了:“比我年輕時聽蘇聯專家講課還緊張。”
根據陳恒的工作日記1956年8月22日)記載,團隊在37天的試點改良中,收集了217組環境數據,調整了13個核心參數,其中7項改進直接來自基層通信員的經驗。例如針對南方水網地區的“梅雨模式”,他們借鑒了浙江老報務員“雨天加密時在電鍵旁放乾燥袋”的土辦法,轉化為濕度觸發的密鑰增強算法。
9月中旬,當團隊離開天水時,老張塞給陳恒一個布包,裡麵是他自製的線路故障判斷手冊,用繪圖鉛筆詳細標注了不同天氣下的加密操作要點。這些帶著體溫的實踐經驗,後來被整理成《加密係統環境適配指南》,成為“漢字區位碼加密係統”正式版的重要附錄。
1956年10月,郵電部收到的《試點地區加密係統改良報告》檔案編號:ydb19561015)顯示,通過動態參數調整,各試點地區的誤碼率平均下降至3.2,在電磁乾擾嚴重區域的通信穩定性提升60。更重要的是,這次試點讓團隊深刻認識到:再好的加密算法,也需要紮根於中國通信網絡的“土壤”——那些布滿補丁的電線杆、帶著潮氣的木電杆、在風沙中堅守的鐵皮郵電所,才是檢驗技術的真正考場。
【注:本集內容依據郵電部檔案館藏《1956年加密係統試點檔案》、陳恒工作日記及19位試點地區通信員訪談實錄整理。文中老張為真實人物群體藝術化呈現,核心事件均源自《漢字區位碼加密係統試點改良備忘錄》檔案編號:ydb19560903)及國家通信博物館藏1950年代基層通信設備實物。】
喜歡譯電者請大家收藏:()譯電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