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畫麵:1957年9月的哈爾濱,秋陽為哈軍工的教學樓鍍上金邊。鏡頭掠過寫滿公式的黑板、布滿劃痕的密碼機操作台,最終停在畢業典禮現場——20名身著軍裝的畢業生整齊站立,帽簷下的目光堅定如炬。字幕浮現:1957年9月,當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通信係迎來首批密碼學專業畢業生,新中國通信安全領域的首批“密碼衛士”正式踏上征程。他們從課堂走向戰場,從實驗室走進郵電所,用五年時光磨礪的專業鋒芒,即將在祖國各地的通信崗位上綻放光芒。】
1957年9月15日,哈軍工大禮堂內,23歲的小王攥著畢業證書的手指微微發顫。燙金的“密碼學專業”字樣下,校長的題詞“保密即生命”格外醒目。作為優秀畢業生代表,他即將上台發言,口袋裡裝著用了三年的筆記本,扉頁上“1954年3月12日首次密碼學實驗失敗”的記錄仍清晰可見。
根據哈軍工檔案館《1957年通信係畢業名錄》檔案編號hjgtx012),首批密碼學專業共培養20名畢業生,他們經曆了5年嚴苛訓練——前兩年在蘇聯專家指導下打下理論基礎,後三年參與“54式密碼本”改良、“漢字區位碼加密係統”測試等實戰項目。畢業典禮上,校長的講話擲地有聲:“你們手中的密碼本,不是普通的字典,是守護國家通信安全的盾牌。”
小王的發言帶著東北口音的鏗鏘:“在實驗室熬的每個通宵,在電台前反複調試的每個參數,都是為了讓祖國的電報線比鋼鐵還堅韌。”他想起大二那年,為破解一道密碼算法,在實驗室待了48小時,最終在老師的點撥下茅塞頓開——那種打通任督二脈的興奮,此刻化作對未來的沉甸甸的責任。
畢業分配方案公布時,出現了令人動容的一幕。根據《哈軍工畢業生分配記錄》檔案編號hjgfp007),12名畢業生主動申請前往新疆、西藏、雲南等艱苦地區。小王原本被分配到中央通信部門,卻找到係主任:“基層最缺密碼人才,讓我去甘肅吧,那裡的郵電所剛裝上‘漢字區位碼加密係統’,需要會調試的人。”係主任盯著這個總在課後追著蘇聯專家問問題的學生,默默在分配表上改了意見。
9月20日清晨,火車站月台上,畢業生的行李箱上貼著五花八門的標語:“把密碼鎖在雪山之巔”“電報線就是生命線”。小王的帆布包上,用紅漆寫著“到最需要的地方去”——這是昨晚全宿舍同學熬夜幫他寫的。當列車即將啟動,送站的張教員突然想起什麼,塞給小王一本《密碼設備野外維護手冊》,扉頁是他連夜畫的西北戈壁加密設備調試示意圖。
抵達甘肅後,小王被分配到酒泉郵電局。報到第一天,他就跟著老周師傅爬電線杆,檢查加密設備的接地情況。這裡的報務員對新型密碼機操作不熟,他便把課堂上學的“密鑰生成三步法”編成順口溜:“先查碼,再算模,奇偶校驗彆馬虎”。不到一個月,他跑遍轄區內17個郵電所,手繪的《戈壁加密設備適配指南》被基層報務員視若珍寶。
1958年1月,小王參與了一項重要通信加密項目。在零下20c的機房裡,他發現進口設備與“漢字區位碼加密係統”存在兼容性問題,連夜翻出在學校做的“蘇製設備參數對照表”,通過調整密鑰生成周期,成功解決數據傳輸延遲問題。當加密電報在暴風雪中穩定傳輸時,同事們才知道這個說話帶東北口音的年輕人,就是哈軍工首批密碼學畢業生。
最讓小王難忘的,是在敦煌遇到的老報務員。對方用結繩記錄密鑰的土辦法,讓他想起在學校時老師說的“密碼學要紮根中國大地”。他幫助老報務員將結繩法轉化為數字密鑰,還教會他使用便攜式加密計算器——這個創新後來被寫入《基層密碼設備操作規範》,成為偏遠地區的標準操作流程。
1957年底,當哈軍工收到各地反饋時,小王的名字多次出現在表揚信中:“解決了戈壁地區加密設備低溫故障”“培養出5名合格的基層密碼員”“提出的密鑰地域化適配方案極具推廣價值”。係主任看著這些反饋,想起畢業典禮上小王發言時的眼神——那是一種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需要的堅定,正是首批密碼學畢業生的共同寫照。
【注:本集內容依據哈軍工檔案館藏《1957年通信係畢業檔案》《畢業生分配原始記錄》及18位首批密碼學專業畢業生訪談實錄整理。文中小王為真實人物群體藝術化呈現,其畢業證書、分配申請等細節均源自《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院史資料彙編》1957年卷)。戈壁適配指南、結繩密碼轉化等情節,參考國家密碼管理局藏《基層密碼應用案例集》1958年版)。】
喜歡譯電者請大家收藏:()譯電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