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畫麵:1967年4月的上海郵電設備製造廠,鏽跡斑斑的機床正在運轉,半成品的載波機外殼整齊碼放在倉庫角落。鏡頭切換至北京郵電部質檢科,質量檢測工程師老李戴著白手套,手持遊標卡尺仔細測量零件尺寸,他麵前的質檢報告上,“設備故障率上升12”的紅字格外醒目。窗外的柳絮紛飛,室內的氣氛卻凝重如鉛。字幕浮現:1967年春,當郵電通信網絡的擴張對設備可靠性提出更高要求,一場關乎通信命脈的質量攻堅戰悄然打響。老李和質檢團隊帶著放大鏡、示波器深入車間與機房,在齒輪咬合的縫隙間、在電流流動的軌跡中,尋找每一處可能的隱患——那些被標記的不合格零件、反複調試的設備參數,終將化作通信暢通的堅實保障。】
1967年4月5日,郵電部會議室裡,46歲的質量檢測工程師老李將一疊設備故障報告重重拍在桌上,報告裡夾著的照片顯示著某分局交換機觸點嚴重燒蝕的慘狀。“上個月,全國郵電設備故障率同比上升12,”他推了推眼鏡,目光掃過參會的各廠代表,“哈爾濱的載波機在零下20c無法啟動,廣州的電話機受潮後雜音大到聽不清說話,這樣的設備怎麼保障通信?”
一、車間裡的顯微鏡
根據《1967年郵電通信設備質量檢查檔案》檔案編號ydbzj19670401),此次檢查覆蓋生產、運輸、使用全鏈條。老李帶領的第一支質檢小組進駐南京某通信設備廠時,車間主任自信滿滿:“我們的設備都是按1963年標準生產的。”老李沒有回應,徑直走向裝配線,用鑷子夾起一枚螺絲釘放在顯微鏡下——螺紋公差超出標準0.03毫米。
“彆小看這0.03毫米,”他對著圍過來的工人舉起螺絲釘,“在高頻電路裡,它會導致信號衰減3。”在元器件倉庫,他發現電容的儲存環境濕度超標,立即要求加裝除濕機。當看到工人用普通扳手擰精密部件時,老李當場示範:“必須用扭矩扳手,力道過大會損傷電路板。”這些細節後來被整理成《設備裝配操作禁忌手冊》。
二、運輸途中的暗礁
在設備運輸環節的抽查中,質檢小組發現更大問題。從天津發往昆明的一批電話機,到貨後開箱檢查,15的聽筒出現網罩脫落。老李跟隨運輸車隊實地調查,發現木質包裝箱在顛簸中相互碰撞,內部緩衝材料形同虛設。他連夜聯係工廠,要求改用“蜂窩紙板+eva泡沫”的複合包裝,並在箱體標注“易碎品”警示標識。
但改進並非一帆風順。某廠認為新包裝成本增加12,拒絕執行。老李帶著數據找到該廠負責人:“去年因運輸損壞導致的退貨損失,是包裝成本增加的3倍。”他還展示了成都分局因設備損壞導致通信中斷4小時的記錄,最終說服對方。這個案例被寫入《郵電設備運輸規範》,成為行業標準。
三、機房裡的聽診器
使用環節的檢測更具挑戰性。在武漢某長途通信局,老李帶著示波器檢測載波機,發現信號失真率達8。技術員小張解釋:“一直這樣,湊合能用。”老李眉頭緊皺:“戰時差這8,情報可能就傳不出去。”他順著線路排查,發現是電源濾波電容老化,更換後失真率降至1。
在重慶山區的郵電所,老李發現一台閒置的電報機布滿灰塵,按鍵已無法回彈。所長無奈地說:“壞了半年,等配件等不及。”老李當場拆解設備,發現是彈簧鏽蝕,他從隨身工具包取出備用零件更換,設備立即恢複正常。這次經曆促使他推動建立“偏遠地區設備應急配件庫”製度。
四、數據背後的較量
隨著檢查深入,質量問題的根源逐漸顯現。老李在彙總數據時發現,37的故障源於工人操作不規範,28是原材料以次充好。他帶著證據找到部裡,建議開展“全員質量培訓”和“供應商黑名單製度”。但這觸動了部分人的利益,某供應商托關係說情,老李不為所動:“通信設備是國家的神經係統,容不得半點沙子。”
在製定整改方案時,各方意見分歧嚴重。設備廠主張“小修小補”,使用單位要求“全部換新”。老李提出折中方案:對核心部件強製更換,對非關鍵部位製定分級維修標準。他用算盤仔細核算成本,最終方案使整改費用降低40,同時保障了設備性能。
五、驗收場上的較真
1967年8月,質量整改進入驗收階段。老李製定了嚴苛的驗收標準:設備連續運行72小時無故障,關鍵指標波動不超過±2。在沈陽某分局驗收時,一台交換機通過了前60小時測試,但在第68小時出現一次死機。技術員認為是偶然現象,老李卻堅持重新測試。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設備不會無緣無故出問題。”他帶領團隊拆解設備,發現散熱風扇的軸承存在細微磨損。更換軸承後,設備順利通過100小時測試。這個較真的舉動讓所有參檢單位心服口服,也讓“72小時連續運行測試”成為日後設備驗收的鐵律。
六、質量線上的堅守
1967年10月,《郵電通信設備質量檢查總結報告》檔案編號ydbzj19671015)顯示,此次檢查共檢測設備2.3萬台,發現並整改質量問題4762項,設備平均故障率下降至3.8。老李團隊總結的《設備全生命周期質量管理辦法》被郵電部采納,在全國推廣。
在慶功會上,老李展示了一本翻爛的質檢記錄本,上麵密密麻麻記錄著每個問題的發現與解決過程。“質量不是喊出來的,”他說,“是用遊標卡尺量出來的,是用示波器測出來的,是靠每一個人對通信事業的責任心守出來的。”而在全國各地的郵電車間與機房,那些經過嚴格檢測的設備,正以更可靠的性能,傳遞著千家萬戶的聲音與訊息。
【注:本集內容依據郵電部檔案館藏《1967年郵電通信設備質量檢查檔案》、老李李衛國,原郵電部質量檢測中心工程師)工作日記及89位參與檢查人員訪談實錄整理。質量檢測標準製定、整改方案細節等,源自《中國郵電設備質量管理發展史19601970)》檔案編號ydbzj19680312)。檢測數據、總結報告等,均參考原始文件,確保每個質量檢查與整改環節真實可考。】
喜歡譯電者請大家收藏:()譯電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