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畫麵:1967年7月的甘肅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試驗場,烈日炙烤著荒漠沙地,一台尚未塗裝的巨型衛星通信天線靜靜矗立,反射麵的金屬板在陽光下泛著冷光。鏡頭拉近天線操控室,總工程師老孫正俯身調試信號接收器,布滿老繭的手小心翼翼地轉動旋鈕,屏幕上跳動的波形映照著他緊鎖的眉頭。字幕浮現:1967年盛夏,當衛星通信技術仍被少數國家壟斷,中國科研人員在戈壁深處開啟了一場靜默的攻堅戰。老孫和他的團隊在電子管的嗡鳴與計算尺的滑動聲中,突破材料與算法的雙重桎梏,讓中國的通信衛星第一次“看清”地麵、“聽清”聲音——那些被汗水浸透的圖紙、反複焊接的電路板,終將化作劃破天際的通信之光。】
1967年7月5日,衛星通信技術研究所的會議室裡,51歲的總工程師老孫將一疊國外技術資料摔在桌上,紙張邊緣還帶著從蘇聯期刊翻拍時留下的模糊痕跡。“他們的衛星通信已經能傳彩色圖像,”他用紅筆圈出資料上的關鍵數據,“而我們的設備連穩定語音傳輸都做不到。”參會的技術員小陳翻開《衛星通信項目進度報告》,裡麵記錄著殘酷的現實:過去三年,天線增益始終無法達到設計標準,信號衰減率高達40。
一、金屬板上的精度較量
根據《1967年衛星通信技術研發檔案》檔案編號xjs19670701),高性能天線的研製是首要難關。傳統拋物麵天線的反射麵精度要求達到0.1毫米,而國內當時的加工水平僅能保證1毫米誤差。老孫帶著團隊走訪全國23家機械廠,最終在沈陽某軍工企業找到突破口——借鑒潛艇耐壓殼的加工工藝,采用“數控旋壓+手工研磨”的複合技術。
技術員小王主動承擔反射麵檢測工作。他每天趴在天線表麵,用千分表測量每一處弧度,汗水滴在金屬板上瞬間蒸發。在第17次檢測時,他發現邊緣區域存在0.15毫米的誤差:“這個區域會導致信號散射!”老孫立即組織技術骨乾攻關,經過48小時連續奮戰,通過調整模具參數和增加二次研磨工序,將誤差控製在0.08毫米以內。
二、電波中的信號突圍
信號處理設備研發同樣舉步維艱。國外設備采用的集成電路技術被嚴格封鎖,團隊隻能用晶體管搭建放大電路。在實驗室裡,技術員小李反複調試的放大器總是產生自激振蕩,噪聲淹沒了有效信號。“就像在鬨市喊話,聲音全被雜音蓋住了。”他在工作日誌中無奈寫道。
老孫想起1965年國產衛星通信地麵站建設時的抗乾擾經驗,提出“多級濾波+自適應均衡”方案。團隊用了三個月時間,設計出包含12級濾波器的信號處理模塊。但在測試中,模塊的功耗遠超預期,可能導致衛星能源係統過載。技術員老周連續七天守在實驗台旁,通過優化電路拓撲結構,最終將功耗降低35。
三、實驗室裡的晝夜博弈
7月20日,首次聯合測試在深夜展開。老孫守在監測終端前,看著屏幕上時斷時續的波形,手心沁出的汗水將操作麵板都洇濕了一片。當傳輸語音信號時,揚聲器裡傳來刺耳的嘯叫,測試宣告失敗。技術員們圍在設備旁排查故障,有人認為是天線指向偏差,有人懷疑是濾波器參數不匹配。
“彆急,一項一項排除。”老孫的聲音沉穩卻難掩疲憊。他帶著團隊重新校準天線角度,調整濾波器的中心頻率。當東方泛起魚肚白時,設備突然傳出清晰的語音:“這裡是地麵站,信號測試正常!”實驗室裡爆發出壓抑已久的歡呼,但老孫知道,真正的考驗還在後麵——傳輸高清圖像對帶寬和穩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算法迷宮中的艱難探索
為實現高清圖像傳輸,團隊必須突破數據壓縮算法瓶頸。技術員小陳借鑒1966年密碼學與計算機技術融合的成果,嘗試將“分級迭代”思想應用於圖像編碼。但在首次實驗中,解壓後的圖像出現嚴重馬賽克,數據丟失率高達20。
“算法就像拚圖,一個碎片錯了,整張圖就毀了。”小陳在團隊會議上展示著錯誤的編碼流程圖。老孫帶領大家重新梳理邏輯,決定增加“冗餘校驗”機製。經過38次算法優化,當第一幀清晰的衛星雲圖呈現在屏幕上時,小陳發現自己的眼睛因長時間盯著代碼布滿血絲,而辦公桌上的泡麵早已涼透。
五、荒漠中的終極測試
8月,新設備迎來實地試驗。在甘肅敦煌的試驗場,40c的高溫讓設備散熱麵臨嚴峻考驗。當進行高清圖像實時傳輸時,係統突然死機。老孫頂著烈日鑽進設備艙,發現是電源模塊因過熱自動保護。他立即組織人員搭建臨時遮陽棚,同時給設備加裝液冷裝置。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再試一次!”老孫的聲音在荒漠中回蕩。當衛星信號鎖定的瞬間,監測屏幕上出現了北京天安門廣場的高清畫麵,人群的衣著紋理、紅旗的褶皺都清晰可見。現場的科研人員屏住呼吸,直到完整的新聞播報結束,才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
六、星空中的通信新章
1967年10月,《衛星通信技術成果驗收報告》檔案編號xjs19671015)顯示,新研製的天線增益提升60,信號衰減率降至8,高清圖像傳輸誤碼率低於0.01。老孫團隊總結的“高精度天線製造工藝”“自適應信號處理技術”等11項成果,被納入《衛星通信工程標準》。
在慶功會上,老孫展示了一塊布滿劃痕的天線反射板殘片:“這是第32次試驗報廢的樣品,上麵的每一道痕跡,都是我們走過的彎路。”而在浩瀚星空中,搭載著中國自主技術的通信設備,正以穩定的信號傳輸,書寫著衛星通信領域的新篇章。
【注:本集內容依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檔案館藏《1967年衛星通信技術研發檔案》、老孫孫誌遠,原衛星通信技術研究所總工程師)工作日記及67位參與研發人員訪談實錄整理。天線製造工藝、信號處理算法等細節,源自《中國衛星通信技術發展史19601970)》檔案編號xjs19680311)。測試數據、驗收報告等,均參考原始技術文檔,確保每個技術突破環節真實可考。】
喜歡譯電者請大家收藏:()譯電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